馮常義
(安徽博達項目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31)
引言:在新時代的發展中全面落實黨與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循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不斷深化“進步教育”的理念,促進改革,落實內涵式發展目標,全方位服務社會,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教育質量,構建具有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身為職業教育院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學校的重點以及特色,人才培養應當從社會以及崗位的實際考慮,積極促進電子信息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應用型專業課程以及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發展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應用型人才。
在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當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相對較多,其中主要包含了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并且其中復變函數以及積分變換中的三大變換在專業課程中應用較多,如果學生不具備扎實的數學知識,那么在后續的學習中就會感覺十分的吃力。不僅如此,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程之間前后聯系的十分緊密,因此學生應當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但是結合實際的情況來看,由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存在難度,因此應當促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結合,促進學生實際操作應用能力得到提升。
隨著電子信息工程突飛猛進的發展,社會對電子信息的人才培養也提出了全新的需求,并且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全面提升。當前各個職業院校都在不斷地擴招,很多高校在增加相關的電子信息專業,保證可以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從理論上來講各個院校都應當滿足社會對電子信息類的人才需求,但是事實并不是如此,在實際招聘的時候企業難以找到與崗位契合的人才,并且電子信息畢業生也難以找到與實際相關的工作,其根本的原因是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并不到位。因此應當積極改革教學模式,促進實踐能力訓練有效的滲透理論教學中,提升學生動手能力,使學生可有滿足崗位的發展需求。
通過多種渠道的調研之后可以發現,在電子信息類相關的企業當中,由于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工藝不斷更新,先進的自動化設備被不斷的應用,因此對信息技術人員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企業需要大批量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支撐企業的發展。結合實際調研發現,現階段的電子類企業對應屆畢業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都是應當掌握的基礎知識技能,并且在這些基礎的知識技能主要包含了常用的辦公軟件、文檔編寫、整理能力、英語的溝通能力、基本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專業技能應用。因此學生在校期間應當注重對專業知識以及專業技能的培養,包括C 語言、模電數電、單片機、嵌入式、FPGA、專業認知實習、專業綜合實訓等,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2]。
教學計劃在教學當中起到了協調以及組織性的作用。如果就是想要促進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的進一步發展,使教學變得更加科學以及有效,就應當確保教學計劃的改變。根據當前電子商務教學的大綱以及職業技術的鑒定標準來看,對于教學教材的選擇應當保證連貫性。應當保障學生在實訓的過程當中,有明確的內容以及考核等級的要求。同時還能對不同班級的課程進行有效的結合,根據先進的教學經驗編制出具有特色的教學指導以及方案。并且學校方面也應當綜合各個方面的能力,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創建,不僅保證教師的隊伍可以對學生進行理論的教學,同時還要求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指導,從而來保證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學校還可以組織教師到生產部門以及廠房進行參觀,使教師明白自身教學存在的不足,進而彌補課堂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通過網絡資源來促進教師專業技能以及知識水平的提升,使教師的隊伍發展成為“雙師型”的團隊,使院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的教學模式得到進一步的創新發展,確保學生可以發展成為社會的棟梁人才。
促進學分制完善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出應用型的人才,因此應當構建與學分制相匹配的教學質量監管體系,這也是實現學分制所面臨的主要。首先實施學業預警制度,自由選課并不等于人才培養“放水”,對于一學期不能修滿規定學分制的學生給予學業警告;對于兩學期不能修滿學分的學生給予學業警告;對于三次被給予學業警告的學生應當給予退學警告。通過這樣的預警制度,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當中保持一種壓力,并且能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舉例來說,根據《對外經貿大學學籍管理方式》當中規定:一學期出現不及格課程達到四門以上,包含四門或者選修課達到三門以上包含三門;在校期間首次立即不合格課程達到六門包含六門,給予學生學業警告;第二次達到學業警告條件,給予退學警告;對于第三次達到學業警告條件,給予退學。教務處在每學期開學初期可以下發本科學科學業名單,同時制定學校,《本科生學業警告學生幫扶辦法》,要求教務處與學工系統齊心協力,共同做好學業警告學生的幫扶工作。確保不讓每一位學生掉隊,其次實施教考分離制度,學分制下,同一門課程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師,只有采取統一的考核標準和考核內容才可以保證考試的統一性和公平性,從而保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得到提升。
在職業教育當中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并不注重市場當中的調研工作,且對市場調研工作沒有精準的認知,缺少有效的實踐經驗。在教學當中常常處于封閉式的狀態,學生不能從原始的教學當中走出來,教師也沒有引進先進的教學內容,這個樣的教學方式與實際的內容之間存在脫軌的情況,導致學生的不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內容,教學質量不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因此在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教師敢于創新,加強與市場之間的接軌,創建立足于市場的教學模式。不僅如此,教師還應當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從學生實際發展的角度出發,促進學生專業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降低學生就業難度。

職業院校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依托IC 經濟聯盟協會,進而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創新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類電子設計競賽中,主要包含了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某地區大學生電子競賽,某地區職業競技大賽,并且在創建的過程中還應當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發展,通過實際電子系統地設計與制作,促進學生的查閱資料、設計電路、編寫程序等綜合能力得到提升,還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能力、綜合能力、創新精神、團隊合作精神,使得學生的工程素養得到全面發展。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職業學校應當加強實踐課程的教育比重,從而實現各個學科的綜合教育,確保學科與學科之間不再具有局限性,使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的學科知識內容。在傳統的人才培養當中已經引進了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但是并沒有落實到實處。所謂的企業與學校聯合進行培養,更多的是讓學生到企業打雜,進行走馬觀花的形式實習,導致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難以落實到實處。在面對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時候,應當全面解決校企合作當中資金共享問題,發揮出校企合作的作用,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的都提升。根據市場的培養方式讓學生走近企業,在企業當中進行實踐學習,做到學以致用,從而促進自身能力的健全發展、除此之外,還可以將企業技術與實踐教學內容相互結合,更新專業理論知識,促進學生的就業能力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根據當中人才培養的形式來說,在應用型的背景下,人才培養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其中表現較為明顯的就是專業性缺乏,在硬件以及軟件的配置上并不合理,同時也缺少相關的教育實踐內容,尤其是對于電子類的課程內容,這類的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可以掌握更多的實踐知識,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運用能力,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卻難以達到教學的效果,由此可見,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當與國際接軌,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