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陳澤華
(蘇州大學附屬口腔醫院·蘇州口腔醫院兒童口腔科,江蘇 蘇州 215000)
齲齒俗稱蛀牙,是學齡兒童常見的口腔疾病,主要發生于乳牙和恒牙,由于細菌齲蝕牙齒導致牙面顏色發黃直至發黑,逐漸造成牙內黑洞,最終傷及牙神經引起疼痛的細菌性疾病[1]。這種疾病發生過程緩慢,早期不易察覺,但是長期不加治療放任細菌繼續感染,輕則引發牙科疾病,重則誘發心內膜炎、關節炎和眼病等疾病。相關研究調查表明,該類疾病的發病率與社會、家庭經濟、醫療保健等多種因素有內在的關聯,因此,降低兒童齲齒發病率需要綜合考慮[2]。在此基礎上,相關醫療學者提出了齲齒風險評估(caries risk assessment,CRA)這一概念。CRA就是綜合兒童個體的生物學特征,并結合家庭經濟水平、社會行為、口腔健康認知程度等影響兒童齲齒發病率的各項影響因素,提出個性化防范措施或治療方案,促進并參與兒童齲齒病的治療。以問卷調查或臨床驗證方式將影響患齲風險劃分為高、中、低等級。齲病分級管理就是在CRA的基礎上,根據患齲風險等級施以相應的措施,從而達到降低兒童患齲率的管理目的。基于此,本研究中心將選取我市1236名6歲兒童實施調查,并對部分兒童采取基于風險評估的齲病分級管理,分析影響兒童患齲齒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以下就本次研究做出相關報道[3-4]。
2019年9 月選取我市18家小學共1236名6歲一年級小學生為研究對象。該研究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家長及校方對本次研究知悉且相關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中途轉學,不配合調查的學生。參與本次研究的醫生均為執業口腔醫師,經過統一齲病分級管理項目培訓,對口腔檢查、局部用氟、窩溝封閉、齲齒充填等標準操作均符合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冰雪調查的方法和標準,Kappa值>0.8。此外,將納入研究的1236名小學生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18人。其中觀察組男孩332人,女孩286人,年齡6.2-6.9歲,平均年齡(6.47±0.26)歲,對照組中男孩323人,女孩295人,年齡6.1-6.7歲,平均年齡(6.53±0.12)歲,經對比,兩組兒童性別、年齡、接受的檢查、調查內容、治療方法等組間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采用第四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標準,治療醫師以一次性平光口鏡、牙周探針對兒童進行常規口腔檢查,了解6歲兒童患齲情況。無齲齒:無充填體,也無需填充治療的完整牙;白色或白堊色斑點,著色或粗糙斑點,探針于牙釉質點隙或窩溝處卡住并有色素沉著,但底部無軟化新鄉,釉質無損害或洞壁無軟化現象。齲齒:牙齒的窩溝或光滑面的病損有底部發軟,釉質有潛在的損害或溝壁軟化。
本次研究共分為兩個部分的問卷調查,其中一個是以美國兒童牙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 Dentistry,AAPD)提出的齲病風險評估指南為參考設計的“齲病風險評估家長問卷”,第二個是本研究自擬的“6歲兒童口腔健康調查問卷”,其中包含了兒童自身身體狀況、家庭經濟、口腔健康行為、口腔健康意識、家長對兒童口腔健康的重視度等五個維度。
1.4.1 對照組
對本組兒童依據基本口腔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開展口腔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指導家長定期帶孩子前往口腔門診進行口腔檢查,對患齲兒童進行齲齒充填和窩溝封閉等。
1.4.2 觀察組
對本組兒童實施兒童齲病風險評估方法CAT,通過調查問卷反饋將兒童患齲風險分為高、中、低三個等級,并根據風險等級實施個性化的分級管理方法。如對低風險患齲兒童指導家長給兒童購買含氟牙膏,并于早晚各刷牙1次,每年到社區醫院進行常規口腔檢查;對于中風險患齲兒童除了每日以含氟牙膏刷牙兩次意外,每半年要到社區醫院進行專業涂氟,并密切關注有無新發齲齒,并對新發齲齒及時充填;對于高風險患齲兒童每日以含氟牙膏刷牙兩次,每3個月到專業口腔醫院進行復查隨訪并行涂氟處理,家長應注意孩子日常飲食,控制含糖量較高食物的攝入,對兒童口腔內的新發齲及時充填,如遇牙髓病或根尖周病及時轉診。
(1)統計兩組兒童在調查初期患齲情況,對比在接受不同的口腔管理后,2020年9月在進行口腔復查時兩組兒童的患齲情況,分析經過一年的管理干預,本期與上年同期,兩組兒童患齲率的對比情況。
(2)兩組兒童患齲風險評估及風險變化情況
(3)兒童患齲相關因素分析
2019年9 月,觀察組患齲兒童372人,占比60.19%;平均齲齒數為(2.92±3.07)個;對照組患齲兒童384人,占比62.14%,平均齲齒數為(2.92±3.07)個,兩組對比沒有顯著差異(P>0.05); 經不同管理干預后,于2020年9月對兩組兒童行常規口腔檢查中發現,觀察組患齲兒童392人,占比63.43%,較上年同期增長了3.24%;對照組患齲兒童432人,占比69.90%,較上年同期增長了7.76%,組間對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此外,2019年觀察組患齲兒童的齲均為(3.01±2.20)低于對照組的(3.32±2.57),組間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初期兩組兒童的患齲風險各等級人數相當,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風險評估等級管理后,觀察組兒童的患齲風險呈下降趨勢,而對照組兒童的患齲風險呈增高趨勢,兩組兒童患齲風險變化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中心對納入研究的1236名6歲兒童實施口腔管理后,患齲情況及患齲風險等級具有了不同的變化模式,下面就研究中筆者認為影響兒童齲齒病發病的因素進行分析。通過對兩組新增齲齒兒童進行分析得知,該類兒童家庭經濟基礎較差,家長忙于生計對孩子的口腔衛生關注度不夠,口腔健康意識較為匱乏,孩子每天三餐之外進食大量甜度較高的零食、糖果、飲料的情況較為嚴重,此外,未按管理要求定期檢查,從而使患齲風險增加。
齲齒是學齡兒童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也稱蛀牙,患齲齒的兒童常有牙痛、牙脹等生理不適感,不僅影響兒童的正常生長發育,也會使其形象受到一定的影響,從而造成兒童膽小、自卑等不良情緒,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有相關研究調查顯示,我國部分地區兒童齲齒高達60%-70%,已成為目前我國的一項重大醫療保健問題,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疾病負擔。引發兒童蛀牙的因素較多,其中包括兒童個體生物學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醫療衛生因素等[3]。基于此,近年來有相關學者提出了基于風險評估的齲齒分級管理模式,旨在通過了解兒童日常生活、家庭狀況、口腔衛生常識等方面分析患齲的影響因素,并根據兒童信息考量其患齲風險等級,并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案,以期降低兒童患齲率,保障其口腔健康。
本研究數據表明,對觀察組兒童實施齲齒風險分級管理一年后,其新發齲齒兒童較對照組少,患齲率同期增長率低,患齲風險顯著降低,提升,該管理模式對6歲兒童齲齒發病率及患齲風險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4]。此外,研究還發現,新發齲齒的兒童多因家庭經濟較為落后,父母對兒童的口腔健康重視度不夠,自身口腔清潔意識不強,未按口腔管理要求定期帶患兒做口腔檢查,加之患兒經常在餐后攝入大量的飲料、糕點等甜食都是誘發其發生齲齒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齲齒風險分級管理在實際應用中效果顯著,其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將兒童患齲的風險因素加以論證,從而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兒童新發齲齒的患病率,因而降低了社會和家庭的負擔。因此應該將該管理模式予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