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康 波
(甘肅省瓜州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甘肅瓜州736100)
瓜州縣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東連玉門,西接敦煌,南北毗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西北與新疆哈密市接壤,總面積 2.41 萬 km2,現轄 5 鎮 10 鄉,總人口14.88 萬人,其中:農業鄉(鎮)13 個,農業人口 10.35萬人,占總人口的69.6%。瓜州縣屬于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大陸性氣候,最高氣溫為42.8℃,最低氣溫為-29.3℃,平均無霜期為146 d,年日照時數為3 260 h,年均降水量45.7 mm,年蒸發量3 140.6 mm,境內有祁連山雪水匯成的疏勒河、榆林河2 大河流,全年總流量達5.6 萬m3,獨特的氣候地理和天然無污染的條件極易生長品質優良的蜜瓜、中藥材、棉花、設施果蔬等作物。
甘肅省第二次土地調查結果顯示,瓜州縣境內耕地總面積5.37 萬hm2,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36 hm2,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52 hm2,遠超全國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09 hm2,種植作物以糧、棉、藥、瓜、菜為主,兼顧玉米、胡麻、酒花、葡萄、番茄、孜然、茴香等作物,并逐步形成了蜜瓜、枸杞、甘草、食葵、棉花、蔬菜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3 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26 個,綠色食品認證2 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5 個,譽有“中國蜜瓜之鄉”和“隴上藥材生產基地”的稱號。
瓜州縣自然資源豐富,具有農業人口多、耕地面積大、特色產業發展迅猛等特點,必然要求要有一支強大的農技推廣服務隊伍。目前,瓜州縣農業服務機構主要以瓜州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為主,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輔,初步形成了“1 名縣級技術干部包1 個鄉(鎮),1 名鄉級技術干部包1 個村”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但是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人員缺、變動大、缺少領軍人才,項目實施不連續,推廣手段單一等問題凸顯。因此,保障技術人員權益,促進項目常態實施,強化專業隊伍建設,創新技術服務模式,實現整體聯動機制對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領農民群眾向現代農業緊步邁進,增收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2020 年瓜州縣、鄉、村農技推廣機構、人員、資金來源調查結果顯示,瓜州縣現有農技推廣服務機構14 個,其中,縣級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為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鄉(鎮)農技推廣服務機構13 個,分別是三道溝、河東、布隆吉、腰站子、七墩、沙河、雙塔、梁湖、西湖、瓜州、南岔、廣至、鎖陽城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全縣現有農技服務人員99 人,所學專業涵蓋植物科學與技術、農學、園藝、種植科學與工程等12 個農業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6 人,本科學歷62 人,大專學歷20 人,中專學歷11 人;具有正高級職稱1 人,副高級職稱的7 人,中級職稱的14 人,初級職稱的21 人。全縣農技服務人員工資全部來自縣財政全額撥付。
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要負責全縣種植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承擔測土配方、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尾菜回收利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上級下達相關項目,負責全縣植物檢疫、疫情監測、預防、控制、撲滅工作及農資市場監管及全縣農業科技培訓以及給13 個農業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指導工作。各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要負責管轄區域內農、林、牧相關工作的上下銜接溝通,各類統計數據的上報,各項惠農政策的宣傳實施,農林牧各項產業的監測上報,各項生產的指導和培訓。同時,鄉(鎮)農業科技服務中心技術人員承擔包村工作,配合村組的黨建、司法、維穩、計生、社會發展等相關工作。
瓜州縣耕地面積大,種植作物種類繁多,主要有糧、棉、藥、瓜果、蔬菜、胡麻、酒花、番茄、孜然、茴香等作物,雖然逐步形成了蜜瓜、枸杞、甘草、食葵、棉花、蔬菜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但是由于上市過于集中等因素影響,農產品價格波動較大。因此,產業結構調整可以極大地解決農民群眾“種什么”的問題。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設可以全覆蓋了解群眾農業生產中的困難和發展意向,為上級部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科學的依據。同時,農技推廣服務人員的大力宣傳引導也可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瓜州縣農技部門已在糧食、西甜瓜、棉花、蔬菜、甘草產業新品種引進選育、農業節水、標準化栽培、平衡施肥、高效田培育等方面獲得集體和個人技術成果達17 項,其中,國家級成果4 項,省級成果5項,市級成果8 項,發表科技論文40 余篇,引進各類種植業新品種120 多個,新技術56 項。目前農業科技成果在生產中大面積應用的只占30%~40%[1],這就需要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強大的服務隊伍和工作機制可以通過培訓講座、現場指導、試驗示范等方式大面積推廣這些農業科技成果,讓農民群眾更好地享受科技成果帶來的利益。
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致富就必須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強化科技創新驅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加大農村改革力度,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農業科技人才支撐。因此,努力提升農技推廣服務人員水平,著力構建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有利于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特色產業發展。
通過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培訓工作,采取“人才+基地+產業”的方式可以大力培訓專業技術人員、村級農技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種植大戶、種植戶等5 類農業相關人員,不僅對穩定產業規模、提高產業化水平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對培養、積聚一批鄉村實用人才、農業專業技術人才、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人才產生重大的影響。同時,輻射帶動農民群眾農業科技素質整體提升。
近年來,隨著機構和人事改革,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形成了“縣鄉雙管”,一方面業務工作由縣農業農村局直接管理考核,主要為政策性、補助性工作;另一方面綜合工作由所在鄉(鎮)政府管理,在負責鄉(鎮)農業科技服務的同時,強化了行政村黨建、畜牧業、林業、維穩、計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工作,并作為鄉(鎮)農技人員的重要工作。占據服務主要工作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忙于鄉(鎮)其他工作,造成農業技術推廣緩慢,未發揮出基層部門上下銜接、一線指導生產的作用[2]。
目前,瓜州縣農技推廣服務技術人員僅99 人,服務全縣5.37 萬hm2的耕地,僅有的農技推廣人員無法滿足大面積的耕地和龐大農業人口的技術需求。鄉(鎮)農技推廣人員工作內容雜亂,時常出現無暇顧及、力不從心的現象,且人員變動較大。同時,經驗豐富的領軍人才稀缺,特色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經常需要邀請省內外專家,無法自身消化解決。
瓜州縣農技推廣服務主要通過邀請專家、科技講座、現場培訓、觀摩學習的方式開展服務工作。技術人員根據所學理論知識,通過“耳聽、眼看、手摸、口說”的方式直觀開展服務[3]。單一的培訓講座造成農民群眾接收信息渠道單一、覆蓋面小、重復性少;直觀的判斷服務方式對新情況、新問題解決沒有科學的依據和辦法。
一是繼續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加強對科技人員的利益保障,使技術人員工作能“安心”。二是增加科技投入,改善服務條件,增強服務功能,使技術人員工作有“信心”。三是完善并落實激勵扶持政策,調動工作積極性,敢于面對困難,敢于技術創新,使技術人員工作有“決心”。
建議上級部門增加經費投入,力爭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覆蓋所有鄉(鎮)、村、組[4]。對于已實施的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建議增加培訓人數,延長培訓時間,拓寬培訓內容,擴大培訓覆蓋面。同時,結合項目建設,成立專門項目管理部門,加強農技推廣相關補助項目的管理力度,嚴格過程管理,探索新機制,總結新經驗,發揮政策推動和項目帶動作用,全面提升項目規范化管理水平和農技推廣服務效能。
進一步推動定職、定責、定編、定崗、定員,嚴格執行用人標準和聘用程序,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積極爭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多層次、多渠道、分專業開展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同時,積極推動“特崗計劃”的實施,探索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發展特點的措施,加快對基層推廣體系新生力量的補充,確保農技推廣工作后繼有人。
拓寬農技推廣服務渠道,創建農業信息網,開辦農業科技專欄,創辦農業技術示范基地,推行手機農技一點通信息平臺,開辦田間學校,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專家”“田秀才”等參與農技推廣服務,帶動大范圍、大區域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提高農技推廣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建立“專家+縣級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農戶”[5]“縣級技術指導員+鄉(鎮)技術指導員+村級技術指導員+農戶”“縣鄉村技術指導員+‘土專家’‘田秀才’+農戶”“縣級技術指導員+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的包村聯戶工作機制,先期開展典型鄉(鎮)試點工作,并逐步推廣,形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快捷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