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彩霞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農業經營服務中心,甘肅平涼744000)
近年來,平涼市崆峒區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逐步實現了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農村土地逐步向優勢特色產業流轉集中,有力帶動了土地的規模經營,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在促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崆峒區地處甘肅東部,六盤山東麓,全區轄17個鄉(鎮)、252個村、1 381個組、3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1 936 km2,總人口53.4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3.48萬人,農戶8.65萬戶,家庭承包耕地面積6.27萬hm2,人均耕地0.19 hm2。截至2019年底,全區共流轉土地1.16萬hm2,流轉農戶達2.39萬戶,流轉規模占家庭承包地總面積的18.5%,流轉農戶占承包戶數的27.6%。從簽訂流轉合同看,簽訂流轉合同1.8萬份,共計面積0.55萬hm2,占流轉總面積的47.4%;農戶自發流轉面積0.6萬hm2,占流轉總面積的51.7%。從流轉去向看,土地流轉給農戶0.59萬hm2,流轉至農民專業合作社0.22萬hm2,流轉至企業0.19萬hm2,流轉至家庭農場等主體0.16萬hm2。
自2011年以來,崆峒區土地流轉工作逐漸步入正軌,流轉面積迅速增加,從2011年的0.56萬hm2增加到2019年的1.16萬hm2,9年來土地流轉面積增長了2.1倍。充分表明越來越多的農戶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取得了收益,得到了實惠,越來越多的農戶愿意將自己的土地流轉出去。經調查了解,大多農戶表示,自己種地,扣除成本費用,一年收入較少,把土地流轉出去,將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務工或從事別的經營,農戶能夠取得務工和流轉土地2項收益,增加了農戶的年收入,因此農戶流轉土地的意愿比較強烈。
崆峒區土地流轉面積的48.7%流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規模化流轉、集約化生產經營程度明顯提高,如華信益生生物科技公司流轉面積達320多hm2,用于規模種植油用牡丹,開發系列產品;鑫海食品有限公司流轉面積達73.33多hm2,用于專業種植、加工水果玉米;鑫新農林科技發展公司流轉面積達466.67多hm2,專門用于城市綠化苗木繁育和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農業旅游;豐源公司流轉土地17 hm2用于規模立體套種西瓜、草莓、甜瓜等,農業經營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通過集中連片流轉土地,開展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服務,實現了“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機械化操作、企業化管理”,為農業機械化耕作、現代化管理創造了條件。
截至2019年底,崆峒區共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886個,比2011年的37個增長了23倍,其中種植、養殖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712個,占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的80.4%,為農村土地資源配置和土地流轉發揮了積極作用。調查發現,白水鎮新新農果蔬專業合作社吸引農民土地入股33.33 hm2從事果菜種植,發展觀光采摘農業;白水鎮史家溝村茂林苗木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40 hm2用于苗木基地建設;花所鄉寺溝村龍根山藥合作社流轉土地13.33 hm2從事平涼山藥種植;安國鄉綠源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吸引農民以土地入股,參與合作社基地建設,創新了土地流轉新方式。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和吸引農民土地入股,創新了土地流轉方式,建設了各具特色的生產基地,實現了聯合經營,形成了“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特別是有效調動了村民的參與熱情,凝聚了成員的向心力,提高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化程度,使農民與合作社的利益聯結更加緊密。
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有序流轉,經營者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規模化生產經營,有效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推進崆峒區產業布局更加合理,顯著提升了崆峒區牛、果、菜等區域特色產業的競爭力。在牛產業方面,崆峒區肉牛產業重點鄉(鎮)、專業村鼓勵養牛企業(大戶)流轉土地擴大玉米種植面積,解決自己養殖飼料供給問題,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推進了肉牛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果品產業方面,崆峒區緊扣蘋果最佳適生區的地域優勢,按照“規模化流轉,基地化建園,標準化生產,聯盟化營銷”的思路,大力發展新型標準化蘋果基地,有效加快了蘋果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在蔬菜產業方面,崆峒區將蔬菜最佳生產區涇河川列為國家級蔬菜產業園,實施“百萬噸蔬菜保障工程”,通過流轉土地,組建蔬菜產業合作社,先后建成了土橋、新李、史家溝等11個科技含量高、示范帶動效應強、經濟效益好的設施農業示范點,解決了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低、生產效益差的問題,實現了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崆峒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對于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經濟改革、維護農村大局的穩定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現實意義。盡管土地流轉工作成效顯著,但經調查發現,在土地流轉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部分農戶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程序不規范,對外流轉土地不向村級組織申請、備案,有的甚至錯誤地認為“我的土地我想給誰就給誰”,不征求發包方同意就私自與本經濟組織以外的農戶互換土地。
部分農戶為了圖省事、圖簡便或者出于“相互信任”或礙于面子,以口頭合同代替書面合同,或簽訂的合同內容過于簡單,有的農戶簽訂的合同甚至與相關法律有沖突,權利義務不明確,極易產生糾紛,造成經濟損失。
調查發現,個別鄉(鎮)農經機構撤并后,由1名干部兼職辦理農經業務,職責不明,對土地流轉合同指導和管理滯后,個別鄉(鎮)土地流轉臺賬管理系統更新緩慢;個別鄉(鎮)土地流轉監管人員變換頻繁、業務銜接不到位。
調查發現,崆峒區2019年土地流轉主體共拖欠流轉費904.72萬元,拖欠農民務工工資39.2萬元,較上年度有所增加。
要把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納入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與鄉村振興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健全完善縣、鄉、村3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把工作重心向基層傾斜,一方面鄉(鎮)主要領導要切實負責,親自負責和協調推進土地流轉工作;另一方面要落實工作經費,切實強化鄉、村2級服務隊伍業務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政治覺悟、服務意識和業務水平,確保土地流轉工作“有人管、有人干、干得好”。
功能完善的市場體系可以有效降低交易風險,提高交易成功率,節約交易成本。由于農業經營的季節性較強,土地流轉供需信息較為分散,供求雙方信息不暢,因此要大力發展土地流轉中介組織和農民互助組織,完善土地流轉信息共享平臺,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市場體系。
農民是農村土地流轉的主體,讓農民意識到土地流轉的重要性,是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的前提。樹立典型示范,以創建全區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為載體,促進土地向生產能手和優勢產業聚集,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打造土地流轉新亮點,充分發揮示范點的輻射帶動作用,讓農民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土地流轉帶來的實惠,從而積極支持和參與土地流轉。
一要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帶動農戶土地入股,參與規模經營,進一步促進農村土地合理流轉。二要大力扶持發展本地區特色優勢產業,擴大經營規模,增強土地流轉的經濟效益和流轉吸引力。三要拓寬勞務輸出渠道,為農民流轉土地后的就業創造條件。四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技術技能培訓,搞好勞務信息服務、政策服務、法律服務和組織管理,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條件,真正讓農戶從土地上“離得開”,從農村“出得去”,從其他二、三產業“掙到錢”,為農村土地流轉創造條件。
要把握好土地流轉政策,堅持在不改變土地所有權和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在土地承包期內依法有序流轉。土地流轉雙方當事人須在村組相關組織的主持下,按照“平等、協商、自愿、有償”的原則簽訂書面合同,合同報鄉村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審查、備案、鑒證。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得強迫農民流轉土地,防止代簽土地流轉合同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要通過調解、仲裁、起訴等法律途徑加大流轉費及農民務工費的清欠力度,切實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