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雯
(甘肅省莊浪縣通化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甘肅莊浪744600)
近年來,莊浪縣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國務院和省、市關于保障糧食安全的各項決策部署,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實施“穩定面積、優化結構、主攻單產、穩定總產”的糧食安全戰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有力保障了全縣糧食安全。
莊浪縣位于甘肅東部、六盤山西麓,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全縣共18個鄉(鎮)、1個城市社區、293個村,總面積1 553 km2,總人口45.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38萬人,農業生產以小麥、玉米、畜牧、林果、種薯和蔬菜為主,年均種植糧食作物5.33萬hm2以上,總產量21萬t以上,滿足縣內群眾食用需求。縣境內海拔1 405~2 857 m,無霜期160 d,年平均氣溫8.1℃,近10年年均降水量530 mm。境內有國家級森林公園和AAAA級景區云崖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云崖石窟及AAA級景區紫荊山、陳家洞、吳王墳山、關山天池朝那湫等諸多自然和人文景觀,是平涼市旅游資源最為豐富的縣。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莊浪縣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建成了第一個中國梯田化模范縣,磨礪出了“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莊浪精神,成為甘肅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全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范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等殊榮,2018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堅決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始終堅持把糧食生產放在“三農”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同時,把鞏固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產能、維護糧食安全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做到糧食安全警鐘長鳴。年初在縣委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上專題部署糧食生產工作,實行糧食生產目標管理,層層落實工作責任,堅定保持糧食穩定發展的目標不動搖,堅定抓工作落實的勁頭不松懈,確保糧食可持續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針對近年來糧播面積下降的情況,加強宣傳動員,狠抓工作落實,提前做出安排,狠抓糧食生產,加大撂荒地復耕力度,鼓勵幼果園套種馬鈴薯、豆類等糧食作物,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及間作套種、旱作節水、多茬免耕播種等技術,因地制宜擴大復種面積,進一步穩定糧食面積,有效增加糧食產量。深入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大力整頓農貿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坑農害農行為,保護了種糧農民利益。
嚴格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貧困戶種薯補貼等糧食生產的優惠扶持政策,努力提高種糧比較效益,切實提升農民的種糧積極性。2020年兌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5 262萬元,受益農戶9.1萬戶;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37.44萬元,受益農戶529戶。把脫毒種薯繁育作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根本舉措,通過加大貧困戶脫毒種薯補貼,引導貧困戶積極開展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2018—2020年累計安排整合扶貧資金4 272.3萬元,按照補貼種薯1 800 kg/hm2的標準,扶持全縣18個鄉(鎮)288個村2.98萬戶貧困戶種植脫毒種薯1.07萬hm2,建立一級種薯基地0.39萬hm2,二級種薯基地0.68萬hm2,補貼種薯19 312 t,貧困戶總產種薯31.84萬t。切實做好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管理問題專項治理整改提高工作,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進一步鞏固深化專項治理成效,確保政策落實“不走樣”、給農民的實惠“不縮水”。
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農業“三新”技術推廣,強化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持續推廣抗旱、抗病、優質、高產、適宜本地推廣的優良品種,集成推廣高產高效栽培、肥水高效利用、病蟲綠色防控、測土配方施肥等關鍵技術,著力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做好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保障了糧食穩定生產。完成旱作農業技術4.67萬hm2,推廣測土配方施肥6.84萬hm2,建立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7個,0.1萬hm2,開展各類試驗研究125項135點(次),全縣主要農作物良種率達到98%以上。建立10個土壤墑情監測點和120個耕地質量監測點,及時準確掌握莊浪縣土壤肥力變化動態。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面積2.28萬hm2,推廣旱作節水技術面積0.15萬hm2,建成高標準農田0.25萬hm2。大力推廣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作業,不斷提高糧食生產機械的使用效率和經營效益,落實農機購置補貼875臺(件),完成深松作業面積0.08萬hm2,成功引進4U-110薯類收獲機。
擴大冬小麥、馬鈴薯新品種選育規模,先后自主培育了小麥新品種莊浪11號、莊浪12號、莊浪13號和馬鈴薯新品種莊薯3號和莊薯4號。莊薯3號2011年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獲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馬鈴薯主食化品種之一,在全國7個省(區)的56個縣(區)累計推廣種植466.67萬hm2。莊薯4號通過了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莊浪馬鈴薯”成功登記地理標志農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建立了莊浪縣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引進國內最先進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霧培法”生產技術,實現了原原種自動化、工廠化、標準化生產,解決了脫毒種薯繁育環節多、周期長、難度大、效率低的難題,建成了功能完善、設備先進、技術領先、規模較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提升了全縣馬鈴薯的綜合生產能力,有力保障了糧食產量穩定和糧食安全。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甘肅省農業科學院依托莊浪縣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成立了“甘肅省馬鈴薯主食化種薯繁育基地”“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莊浪分中心”和“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產學研人才培訓基地”,成為全省馬鈴薯技術創新標兵和產業脫貧典范。
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搶抓農時,廣泛動員,加強技術指導服務,累計舉辦培訓班60期,培訓農技人員130多人,培訓農民1.8萬人(次)以上,發放玉米、馬鈴薯等技術規程8 000余份,施肥建議卡1.2萬多份,病蟲害防治技術宣傳資料3萬余份,扎實做好糧食作物田間管理。持續抓好草地貪夜蛾、馬鈴薯晚疫病、小麥條銹病等重大病蟲害監測防控工作,及早謀劃和安排監測防控工作,強化防控措施,推進科學防控。建成田間監測點5個,設置玉米草地貪夜蛾監測點20個,性誘捕器50個,設立性誘智能監測系統6臺,物聯網蟲情測報系統1個,在293個村布設草地貪夜蛾誘捕器1.4萬余套,安裝高空燈14臺,開展拉網式監測,全力防控草地貪夜蛾。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組織專業化防治隊伍,扎實開展統防統治,完成小麥、馬鈴薯等重大病蟲防治4.77萬hm2。
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引導農民流轉土地,加快培育種糧大戶、糧食生產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規模經營水平。全縣有糧食新型經營主體362個,規模化經營面積0.38萬hm2,其中糧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289個,經營規模0.31萬hm2;糧食種植家庭農場73個,經營規模0.07萬hm2。鼓勵和扶持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模式,推進訂單種植和產銷銜接,構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協調農發公司、宏達淀粉和鑫喜淀粉與種植業合作社簽訂馬鈴薯訂單0.17萬hm2,促進了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和增產增效。扶持宏達、鑫喜等馬鈴薯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開發新產品,年加工鮮薯20萬t以上,生產精淀粉3萬t,進一步延伸了產業鏈條,提高了附加值。
盡管莊浪縣在糧食生產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但與上級要求和群眾期盼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近年來全縣掛果園面積逐年增加,對傳統種植業造成較大沖擊,糧食播種面積逐年縮減;二是由于農資價格上漲和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導致農業生產成本上升,種糧經濟效益較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三是糧食種植的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還不高,產業鏈價值鏈條短、附加值不高;四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服務體系不夠健全,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足。
進一步落實水肥管理、病蟲防控、適時收獲、科學存儲等增產增收措施,加強小麥、玉米和馬鈴薯的田間管理,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加快糧食作物品種更新步伐,著力調整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結構和品種品質結構,加強新技術、新品種、新材料示范推廣,推進糧食生產向綠色化方向發展,提升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努力提高糧食作物單產產量和品質,進一步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總產量。
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糧食功能區劃定,堅持規劃引導,統籌安排,建設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的基本農田,加強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全面提升耕地地力,穩定糧食面積,有效增加糧食總產量,確保全縣糧食生產安全。
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的思想,不斷加強對災害性天氣的預警預報,全力做好防汛抗旱、夏收防火等安全生產工作,加大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力度。全面擴大糧食種植政策性農業保險實施范圍,對種植的冬小麥、玉米、馬鈴薯實現應保盡保,強化勘察、定損、理賠服務,大力提高糧食生產抵御自然災害能力,確保災后農戶收益穩定,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進一步落實強農惠農政策,“用好、用活、用足”國家惠農政策,加強對糧食種植的政策扶持,尤其對規模化種植糧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大扶持力度,有力促進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推進糧食集約化、規模化種植,不斷提高種糧效益,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水平,確保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