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國
(甘肅省天祝縣水務局安遠水管所,甘肅天祝733299)
石門河調蓄引水工程地處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北部,由調蓄水庫、引水工程和牧草灌區3 部分組成,主要任務是解決寬溝工業園區、牧草灌溉和水泉工業園區用水的一項供水工程。水庫工程位于金強河右岸支流石門河流域內,地理位置處于東經102°53′44″、北緯36°59′03″,供水主管線接大壩輸水洞出口,自西向東沿石門河下行,至石門河水泥廠下游600 m 處設南、北兩條支管道分別向寬溝工業園區、牧草灌區和水泉上灘工業園供水。
石門河調蓄引水工程由調蓄水庫、引水工程和牧草灌區3 部分組成。水庫總庫容為538 萬m3,其中:興利庫容420 萬m3,死庫容50 萬m3,調洪庫容68 萬m3;引水工程線路總長29.24 km,其中:供水主管線長16.57 km,一支管長7.27 km,二支管長5.4 km;發展牧草灌區1 000 hm2。
石門河調蓄引水工程,上壩址選定在位于石門三岔溝口上游約3.1 km 處,壩址處于小石門溝的中下游河段,為河道的水源涵養區,水庫淹沒區皆為茂密的森林,庫盆較大;下壩址位于石門溝與土城溝交匯處上游約0.5 km,大壩軸線處地形收縮成狹窄河谷,壩軸線位于河道彎曲段。科研階段選定上述2 個壩址進行比選。
天祝藏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武威市東南部,境內蘭新鐵路,312 國道縱貫南北、全縣轄域面積7 149 km2,共22.14 萬人,有藏、漢、土、回、蒙古等22 個民族,其中藏族6.7 萬人,占總人口的30.26%。石門河是莊浪河的一級支流,河道比降約60‰。土城溝河道長約14.1 km,河道平均比降約35.7‰,集水面積57 km2。隨著本地區工業、農牧業的發展,當地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天祝縣解決工業及當地生態用水困難,因此修建石門河調蓄引水工程十分必要。
2.2.1 加快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實施工業富縣戰略的必要工程措施 天祝縣工業經濟在新世紀初競爭發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工業已成為天祝縣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天祝縣把加快特色工業發展作為促進縣城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夯實五大特色工業;調結構,優化工業布局,拉長產業鏈條;擴規模,加強整合重組,推進集約化生產;增效益,強化管理和技術創新,提高經濟和生態效益。工業對財政收入的貢獻大大提高,工業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寬內、水泉上灘等工業園區建成后,不但可以促進當地和周邊地區工業、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還必將發揮乘數效應,帶動工業專業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商貿、金融等相關企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增加財政收入,從而帶動天祝藏區的經濟快速發展及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為改善工業園區的投資環境,天祝縣水務部門把解決工業園區周圍水問題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設計水平年2030 年,金強河干渠水量3 696.09 萬m3,引金入松工程需水量1 751 萬m3,水庫斷面下放生態水量696 萬m3。即使“引金入松”未修建,金強河干流水在總水量上也不能滿足工業園區用水要求。在石門河的石門溝修建水庫,通過管道向工業園區供水,可確保工業園區供水充足。
2.2.2 促進天祝縣畜牧業發展,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 根據天祝藏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提綱,加強高原特色生態畜牧業發展,是天祝縣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戰略重點。畜牧業生產方式逐步轉變,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組建家庭牧場600 個,養殖小區(規模養殖場)達到120 個,規模養殖戶達到0.6 萬戶,全縣畜禽規模化養殖程度達到50%。牛、羊、豬養殖量分別達到15 萬頭、110 萬只、12 萬頭,出欄分別達到4 萬頭、40 萬只、8 萬頭。科技對畜牧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2015 年畜牧業生產方式明顯轉變,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顯著提高。組建家庭牧場1 000 個,養殖小區(規模養殖場)達到200 個,規模養殖戶達到1.3 萬戶,全縣畜禽規模化養殖程度達到60%,科技對畜牧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70%以上。截至目前,草畜產業生產條件基本改善,形成動物保護、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資源與生態保護,畜禽良種、市場信息等較為完善的現代畜牧業體系,動物疫病防治、畜產業安全保障、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明顯增強。
為確保石門河調蓄引水工程的正常實施,水利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部門的相關會議精神,切實提高政治站位,以更加清醒的認識、更加堅決的態度、更加有力的舉措,抓緊、抓好、抓實石門河調蓄引水工程的管理和運行工作。
樹牢“四種意識”,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抓水庫安全就是抓水庫管理,把石門河調蓄引水工程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重大的民生工程、重大的歷史使命,裝在心中、扛在肩上、抓在手里,切實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綜合治理,落實責任。切實把石門河調蓄引水工程管理好、保護好、運行好,進一步推進水庫調度權限、執行部門的搶險調度運行。
嚴格落實石門河調蓄引水工程主體責任,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健全水庫長效管理機制,做好鞏固、管護、運行等工作,杜絕水庫下游無排洪渠,盡可能為下游水利工程提供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