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芳輝
(邢臺市南和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河北 邢臺 054400)
閩南地區屬于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氣溫年較差較小、冬季少嚴寒和霜期短的特點[1]。結合氣候特點,采用拱棚栽培辣椒類蔬菜,可以達到周年栽培。栽培管理一般包括移栽前的準備、育苗、移栽,緩苗期及坐果期管理等方面。
1.1 清理田園。根據天氣變化,合理安排好拉秧、撤棚膜的進度,有序完成拉秧、清理田間病殘株、撤棚膜、清理地膜、收滴灌帶等工作。要盡可能的將殘留在田間的病殘株、枯枝敗葉清理干凈,并將清理出的植株秸稈集中處理,避免病殘株與灌溉水源接觸。將田間覆蓋的黑色地膜清理干凈,并集中處理。將滴灌帶分條一次收起,并將每條收起的滴灌帶捆扎,在臺風季節到來之前,將棚膜撤掉,并將整個園區內排水系統清理一遍,避免因排水不暢而造成的園區內積水。
1.2 鋪撒底肥,整地作畦。首先對地塊進行整平,有條件的地塊可選擇深耕暴曬撒石灰氮消毒[2]。每畝施用羊糞或雞糞1.5~2t,新地可使用到3t左右。每畝施用15-15-15的復合肥50~60kg、硫酸鉀50kg、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100kg,均勻撒施完成后,翻地作畦。按照60cm×80cm開溝,畦面寬度70~80cm,畦間60~70cm,畦面高度在20cm左右,畦面一定要整平。在畦面的正中央鋪設微灌帶,鋪設完成后試水,對破裂、漏水的地方及時進行修補。
1.3 扣棚膜。一般在移栽前1個星期左右開始扣膜。選擇風較小天氣上膜,膜盡量拉緊,建議把卡簧頭全部卡在卡槽內,避免因遇到較強的風,將卡簧從卡槽中彈出,及時將邊膜上好,防止因移栽時風大,溫度較高,苗子移栽后被風吹倒在地膜上烤死。
閩南地區一般在每年的8月中旬~10月上中旬育苗。建議到正規育苗場選擇健康、粗壯、馴化好的商品苗。育苗時期以3葉1心或4葉1心為宜。
移栽至緩苗期的管理至關重要,在9月中旬開始,可以一直延續到10月中旬。
3.1 移栽期管理。移栽前2~3d,對需要安排移栽的地塊適當澆水,使畦面濕透,造墑,有利于移栽后幼苗根的生長。打孔深度以8cm左右為宜,株距在42~45cm,行距在45~50cm。盡量在一條直線上打孔,讓孔穴均勻的分布在微灌帶的兩側。除提前進行煉苗外,在移栽前1d先對苗床上的苗子進行藥劑噴灑,預防病蟲害的發生。移栽前使用普力克、惡霉靈、生根壯苗劑等泡盤,將穴孔內基質泡透。移栽最好選擇在晴天的下午,或者多云天氣進行,防止苗子被高溫的土壤燙壞。移栽深度不宜過淺或過深,在子葉以下為宜。移栽后一定要澆透水,利于緩苗。
3.2 移栽后管理。移栽后,高溫和強光不利于緩苗,有條件的可用遮陽網或者潑灑泥漿來進行遮光和降溫,及時進行補水。在移栽后第5d左右開始安排補苗。在移栽后6~7d,可選擇普力克、惡霉靈等藥劑灌根,7~10d后再灌1次。
4.1 辣椒開花期管理。移栽后30d左右,辣椒進入開花期,需加強管理。
4.1.1 整枝打杈。把辣椒二分杈以下的側枝全部打掉,防止側枝生長過快影響主干生長,進而影響辣椒前期產量。打側枝最好選擇晴天上午,陰雨天不要整枝打葉,陰雨天植株傷口愈合慢,容易引起病害的發生和擴散。
4.1.2 圍土。在2~3次灌根操作完成后,開始圍土,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操作,如果植株長勢較快,此時植株已經較高,則需要先進行吊繩操作,然后再進行圍土。圍土時要使用細土,將根際周圍膜壓住即可,不需要太多。
4.1.3 吊掛繩蔓。當辣椒長到30cm左右時,就可以吊掛繩蔓,吊掛繩蔓過晚,辣椒坐果后容易倒伏,甚至折斷。可先吊一根繩,后面再陸續吊繩。繩結不能過緊,打結位置不要靠近頂點,容易對辣椒莖稈造成傷害。
4.1.4 施肥澆水。當辣椒的門椒和對椒坐住時,根據田間具體情況和天氣情況,適當澆小水,促進果實膨大。禁止澆大水,容易發生根腐等病害。當辣椒掛果在8個左右,并達到5cm以上時,開始施肥。第1次建議使用16-16-16的復合肥,每畝使用10kg左右,溶解后隨滴灌施入,施肥量不宜過大。
4.1.5 病蟲害防治。這一時期內,蟲害發生比較嚴重要及時進行防治,注意根腐病、疫霉、莖基腐等病害的發生,可使用烯酰嗎啉、甲霜靈錳鋅、撲海因、克露等藥劑進行防治,其他病害可使用普力克、惡霉靈、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進行噴霧防治[3~4]。甜椒移栽后45d左右開始,注意細菌性空莖病的發生情況,并及時采取藥劑防治措施。使用內吸性的細菌性殺菌劑能起到比較好的防效,一旦發病應及時拔除,降低田間病原基數。還要注意果實臍腐病和紫斑病的發生,在藥劑使用時可增加使用補磷和補鈣的葉面肥。
4.2 坐果期管理
4.2.1 水肥管理。及時施肥和澆水能有效的促進辣椒產量和植株的生長。這個階段鉀肥的施用很重要,鉀肥能促進辣椒的膨大,增加辣椒果面的亮度。開始每畝施用10~15kg,10~15d澆水施肥1次,隨著天氣的轉涼,用肥量適當增加。逐漸追加到15~20kg/畝,肥料以16-16-16的優質復合肥為主,可以增加部分鉀肥或者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葉面肥。溫度偏低時可使用腐植酸類肥料,促進根系生長和提高產量。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使用針對園區作物的專用水溶性肥料,7~10d追肥1次,每次5~10kg;可有效提高作物對肥料的吸收,從而提高產量。在天氣晴好的條件下,7d左右補1次小水,水量嚴格控制。
4.2.2 溫度管理。前期溫度偏高,拉大風口及時通風,降低棚室溫度和濕度,利于植株的生長和坐果。夜溫超過15℃,打開棚室南部風口。降低棚內濕度,減少病害的發生。在夜溫低于10℃時,要閉合棚室所有的通風口。次年的4月中下旬到5月初將邊風全部打開,并適時將南邊棚膜撤下,加大通風量,防止病害發生。
4.2.3 適時采摘。及時將門椒和對椒采收,利于植株上部坐果和果實膨大。移栽后70~80d,辣椒植株高度建議控制在80~100cm,利于在低溫期有較高的逆境抵抗能力和產出量。每年2月份,溫度低、光照弱,容易出現畸形果,應及時摘除。
4.2.4 整枝打杈。將植株二分杈以下的再生側枝打掉。辣椒可選擇4稈整枝,分稈下面側枝全部打掉,上部側枝適當整理,側枝留1個辣椒后掐頂。次年2月底開始,集中整枝打杈1次,將主稈上的空枝全部打掉,采收完果實后的老葉全部打掉,畸形椒全部摘掉。
4.2.5 病蟲害防治。注意防治菌核病、灰霉病的發生,可使用速克靈、菌核凈、百菌清等殺菌劑進行防治[3~4]。在次年的3~4月,應注意灰霉病、疫病的防治,可選用撲海因、抑菌脲、嘧霉胺防治灰霉病,選用氟啶胺、烯酰嗎啉和氟吡菌胺·霜霉威鹽酸鹽等防治疫病。注意白粉虱和蚜蟲的發生,可結合黃板誘殺,使用吡蟲啉、啶蟲脒、阿克泰等進行藥劑交替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