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 鑫 李鑫鑫 蔣治良 裴 蕓 于敏章
(成都師范學院 四川 成都 611300)
農村地區情況復雜,極適合老鼠生存和繁殖。農村地區家中物品堆積較雜亂,物品數量大,再加以糧倉、庫房的存在,使老鼠的生存條件得到了極大地提高[1]。鼠類的壽命短,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非常大,種群數量極不穩定,波動非常劇烈,當鼠密度由于毒殺或撲殺急劇下降之后,只要環境還未改變,仍有足夠的生存條件(食源、水源以及筑巢場所),鼠群數量很快(幾個月)又恢復。農村地區小孩和老人數量偏多,加上一定的牲畜養殖數量,采用藥物毒殺老鼠將危害人的生命安全,也會造成次要害鼠暴發、耐藥種群形成、環境污染等問題。同時,過多的老鼠在闖入家中破壞房體、財物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病原體,嚴重危害農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2]。因此,農村地區鼠患治理刻不容緩。
1.1 農村地區鼠害分析
1.1.1 危害農業生產。鼠類的破壞力極大,有極強的危害性,尤其是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極大[3]。老鼠偷食農作物,撕咬作物幼苗,還對成熟的作物種子進行破壞,導致糧食不能豐收,造成巨大的農業經濟損失。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每年因鼠害造成的田間糧食損失達30億kg以上,棉花20多萬t,甘蔗10萬t以上,水稻、玉米、小麥、豆類等作物一般減產5%~10%,重者30%以上,部分農田甚至毀種或絕收[4]。
1.1.2 傷害家禽家畜。老鼠咬死雛雞、雛鴨的現象非常普通,咬仔豬、仔兔的情況也較多,對農村地區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1.1.3 破壞設施設備。老鼠的牙齒是長年生長,每年長17~20cm,為了保護嘴唇,將牙齒磨平,老鼠每周要咬齒1.8萬~2.0萬次,因此要不斷的啃咬豬舍及倉庫內的建筑,各種包裝材料、電線、電纜、水管、保溫材料等設施,每年在這方面維修及換新費用極高,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生活。
1.1.4 傳播多種疾病。農村地區小孩和老人數量偏多,加上農村地區有一定的牲畜養殖數量,老鼠作為病原體載體,是許多疾病的貯藏宿主[5]。其通過體外蚊蟲叮咬,排泄物污染飼料、器械和環境,以及直接接觸等方式,可傳播豬瘟、口蹄疫、鼠疫、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恙蟲病、沙門氏菌病、布魯氏菌病、炭疽病和旋毛蟲病等多種疾病。老鼠會帶來大量傳染性疾病,不僅會造成某些牲畜染病,由于小孩與老人的免疫力較弱,若出現較為嚴重的傳染病甚至會威脅人的生命安全。
1.1.5 安全隱患。老鼠喜愛磨牙,因此,老鼠通過撕咬而破壞包裝材料、建筑及設備設施的事故眾多,尤其是老鼠咬損電線所引起的線路故障,甚至有可能導致火災的發生。
1.2 農村地區老鼠生存環境分析。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多數農村地區房屋與地面材質更為堅固[6]。過去多為土坯房、土墻、土腳地,老鼠可以四處打洞,以便安身與隱藏。但現在農村地區多為鋼筋混凝土房屋,壓縮了老鼠的生存空間,迫使它們向遠離人類住所的方向遷移。除了路面以及房屋,其他地區山路(多為人群不常使用或在固定時段使用)以及一些荒廢的耕地等區域,仍會存在老鼠,使得農村鼠害向田間進一步傾斜。且向田間遷移的老鼠會隨著數量的增多再次影響到人類。再加上農村房屋較大,雜物間等物件較多的房間也容易發現老鼠,雖然材料的進步壓縮了老鼠的生存空間,但天然巢穴使老鼠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間[7]。
1.3 農村地區捕鼠需求
1.3.1 農村小孩與老人較多,捕鼠裝置的設計應更加簡單,且對人的傷害更小,效率更高,一次一只的家用捕鼠夾并不適合農村的鼠害環境。
1.3.2 為保護人與家禽家畜的安全,防止中毒,應盡量避免使用化學藥物防治作為捕鼠方式,因為某些野生動物可能會因為誤食老鼠藥死去,被人類撿來誤食會導致人類食物中毒[8]。因此,盡量避免使用鼠藥,不但保護了人,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野生動物。
1.3.3 “捕鼠粘膠”一類的化學制品有毒且難以降解,捕鼠效果有限且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2.1 老鼠的生活習性。老鼠是一種繁殖速度極快、生存能力很強的哺乳動物[9]。老鼠廣泛分布于農村地區的田間、糧庫、草叢、墻角,以及下水道、廚房、廁所等潮濕陰暗的地方。老鼠的食性很廣,喜愛糧食、糖、油類、肉類食品等。老鼠能夠適應人類的各種復雜環境,它們的巢穴建立在非常隱秘的地方,極少會受到干擾。
2.2 老鼠的適應能力。老鼠的警覺性高,喜愛白天藏匿,夜間再進行活動,相當機靈、狡猾,行動迅速,還具有很強的記憶性和拒食性[10]。其鉆洞本領強,常在農田、墻旮旯里、牲囗圈、倉庫、伙房處打洞筑窩。老鼠運動非常靈活,善于攀爬、游泳,能沿幾乎垂直的平面爬行,也能夠在樹木或電線上快速爬行。爪子彎曲成特殊的弧度,因而可以攀爬近乎垂直的地面。
2.3 老鼠的繁殖能力。老鼠的繁殖能力強,適應力極好,生存幾率大,數量增長非常迅速[11]。老鼠一年中任何時間都可以交配繁殖,其懷孕期約21d,一年生5~6胎,一胎可以生4~12只,小老鼠又可以繼續繁殖。這樣下來,老鼠的數量就飛快的增長,難以控制。
3.1 物理捕鼠。物理捕鼠是用鼠籠、鼠夾等工具進行捕捉[12]。其中,鼠籠較為繁瑣,操作不慎容易觸發捕鼠籠或捕鼠夾的機關,導致操作者受傷。另外,部分鼠籠、鼠夾的靈敏度較低,或設計不合理,容易出現誘餌被老鼠吃掉后,鼠籠或鼠夾仍未被有效觸發,使老鼠直接逃竄。
3.2 化學滅殺。化學滅殺主要是采用藥物毒殺老鼠,但也帶來了一些嚴重后果[13]:抗性產生、次要害鼠暴發、耐藥種群形成、生態污染等問題日益凸顯。滅鼠藥并非瞬時滅殺老鼠,老鼠在食用滅鼠藥一段時間后才死掉,而此時老鼠的尸體尋找不易,一般無法及時發現,需要等到老鼠的尸體腐爛發臭后才能夠被發現,容易導致病原體滋生,從而傳播疾病。此外,滅鼠藥的長期使用,可能使部分地區的老鼠已經有一定的抗藥性,進而讓滅鼠效果下降。在農村地區,滅鼠藥的投放還容易出現誤食,危害人身安全。因誤食滅鼠藥而導致兒童身亡的事件也不在少數。捕鼠藥大多會污染環境造成二次危害,也會產生經濟損失,如牲畜誤食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3.3 生態控制。生態控制又稱生態學滅鼠法,主要包括環境改造、斷絕鼠糧、修建防鼠建筑、消除鼠類隱蔽場所等。主要措施有:消除耕地周圍的田邊、地角;農耕時去除田間的雜草;改高大田堙為低矮田堙、改小塊耕地為大塊耕地,減少耕地周圍的田堙;大搞農田基本建設[14]。
3.4 生物滅鼠。生物滅鼠就是利用老鼠天敵和微生物手段抑制鼠害發生、發展及蔓延,常見的有貓、狗、貓頭鷹、蛇類等[15]。這些天敵對害鼠起著抑制作用,所以我們要做好老鼠的天敵保護及合理引入工作,以充分發揮其控制害鼠的作用。
4.1 加強鼠患監控。鼠害會給農村地區造成重大的危害,除了掌握科學滅鼠策略,還要及時開展農村地區鼠情調查,及時匯報鼠情動態,加強鼠情動態監測,旨在為農村地區鼠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4.2 規范使用鼠藥。農村地區使用鼠藥滅鼠,居民應購買正規鼠藥,同時應規范鼠藥經營,保證藥物質量,禁止使用國家禁用的劇毒急性殺鼠劑。各鄉鎮應選擇指定店鋪作為鼠藥定點銷售點,統一供貨渠道,定期對銷售點進行檢查治理。
4.3 注重生物防治。農村地區捕鼠應將生態控制(生態學滅鼠法)和生物滅鼠緊密結合,在保護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前提下,達到捕鼠的目的。生物防治既能保證農村地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消除鼠患,又能促進農村生態建設,避免生態污染,還促進了鄉村地區可持續發展。
4.4 加大智能捕鼠器研發力度。物理捕鼠、化學滅殺、生物防治等都有其局限性,但將其結合起來進行智能捕鼠器研究,就能有效地避免缺點,發揮其各自的優點。加大捕鼠器的研究力度,開發出適用于農村地區的捕鼠裝置有重大意義。新型智能捕鼠裝置將具有操作簡單、使用無污染、適應性強、捕鼠效率高等特點,能夠有效解決農村地區的鼠患治理問題。
4.5 加大鼠患防治宣傳力度。農村地區鼠患治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因此,農村各地區應該建立一些鼠患治理示范區,同時要加大鼠患防治宣傳力度,大力普及鼠患治理策略,號召群眾齊心協力,共同治理,實現農村地區鼠害的綜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