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婷
(福建省湄洲灣港口發展中心,泉州 362801)
近十年來,國家出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等政策與規劃,設立了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平潭綜合實驗區, 支持福建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支持福建省加快發展,為福建省的社會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同時也對湄洲灣港港口物流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湄洲灣港港口物流要緊緊圍繞“交通強國”發展戰略,積極推進“絲路海運”建設,打造面向世界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港口群[3]。
湄洲灣港是福建沿海地區性重要港口, 是福建省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樞紐;是福建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重要基礎,對外開放、對臺交流的重要窗口, 閩中及江西等中部地區的重要出海口[4];是泉州、莆田兩市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引導和優化地區生產布局、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更好服務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超越的重要支撐[5]。 面對新形勢帶來的挑戰,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湄洲灣港港口必須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全面融入“一帶一路”、交通強國和世界一流港口建設,構筑福建省及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和兩岸交流的重要門戶樞紐,這為湄洲灣港帶來重大發展機遇,也對湄洲灣港港口物流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在港口物流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進的大環境下,我國港口物流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理念發生重大變化[7-8]。 港口物流的發展目標不再是過度追求港口的吞吐量規模、經濟效益等,未來將以港口的發展質量、服務腹地經濟的能力和區域物流水平的提升為考慮。 綜合分析港口物流高質量發展內涵,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港口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轉變, 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開發港口物流資源。 二是港口業務模式的轉變,港口物流要改變以往以裝卸、倉儲、轉運等傳統的業務方式,從港口物流產業鏈視角出發,通過對港口資源和產業鏈資源的整合與重塑,產生規模溢出效應和技術溢出效應, 形成完善的港口物流產業鏈,為用戶提供多功能、定制化的物流服務。 三是港口功能作用的轉變,港口以往片面追求基礎設施規模、港口總吞吐量和港口經濟效益,忽視了港口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在港口未來發展中,要優化港口資源配置, 降低港口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以集約化發展方式為腹地區域經濟服務[9-10]。
湄洲灣港具有拓展兩翼、對接東岸的獨特區位優勢, 是海峽藍色經濟區向東輻射的前沿陣地,同時也是從海上出入贛、湘、渝等省份的重要門戶,具有十分明顯的區位優勢。 2009 年8 月,福建省湄洲灣港口管理局成立, 管轄湄洲灣內東吳、 秀嶼、肖厝、斗尾4 個港區。 2015 年2 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港口體制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閩委辦發〔2015〕3 號),將莆田市港口管理局并入福建省湄洲灣港口管理局(2019 年更名為福建省湄洲灣港口發展中心)。 湄洲灣港下轄湄洲灣、平海灣、興化灣南岸,港口岸線資源豐富。 根據《湄洲灣港總體規劃(2020-2035 年)》,規劃利用自然岸線近125 km,規劃碼頭岸線49.8 km,泊位206 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130 個),通過能力3.7 億t。從自然資源稟賦分析,湄洲灣港具有發展現代港口物流的優良條件[11-12]。
湄洲灣港基礎設施水平顯著提升, 港口大型化、深水化、專業化發展趨勢明顯。 2009 年以來,先后建成30 萬噸級散貨碼頭泊位、30 萬噸級原油泊位、15 萬噸級煤炭泊位、10 萬噸級LNG、 成品油泊位、5 萬噸級液體化工泊位等生產性泊位39 個,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24 億t(含集裝箱5 萬TEU)。 港口吞吐能力從2008 年底的0.3 億t 增長至2019 年的約1.5 億t(含集裝箱9 萬TEU),年均增長16%。截至2019 年底, 全港擁有千噸級以上生產性碼頭泊位54 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9 個;年設計通過能力貨運近1.5 億t (含集裝箱9 萬TEU),客運為10 萬人。
集疏運網絡體系在近幾年不斷得到完善。 湄洲灣主航道由“十二五” 期末的10 萬噸級提升至30萬噸級,可滿足40 萬噸散貨船、Q-Max 型LNG 船、30 萬噸級原油船等世界上各大型船舶通航要求。集疏港鐵路方面, 隨著2014 年湄洲灣港口鐵路八方支線通車運營,2018 年國投、 羅嶼港口支線相繼投用, 湄洲灣北岸逐步形成以向莆鐵路為主通道,以莆田港灣站為主樞紐,以湄洲灣港口鐵路3 條支線為脈絡的的港鐵聯運網絡;南岸漳泉肖鐵路直達肖厝港區, 湄南鐵路支線連通斗尾港區并正式通車;興泉鐵路建成后將新增1 條連接內陸的貨運通道。集疏港公路方面,各港區與沈海、莆永、興尤等高速公路、國省干線便捷連接。 以湄洲灣港港口為起點的石化化工產品和LNG 等管道干線超過1000 km,深入泉、莆各地。 愈加完善的港口集疏運系統為港口物流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港口物流生產方面,近年來,湄洲灣港吞吐量實現了快速、 穩定增長,2009 年以來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由2009 年的3764 萬t 增長至2019 年的9424 萬t,年均增長9.6%,高出同期福建沿海港口年均增長水平(6.9%)2.7 個百分點。 2019 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9424 萬t, 占福建省吞吐量的16%。石化及其化工品和煤炭為主要貨種, 占比約70%,逐步朝著大宗散貨樞紐港發展。 海鐵聯運、水水聯運等多式聯運貨物吞吐量也逐年上升。
通過前文對港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的分析,結合湄洲灣港港口物流發展的現狀,總結出湄洲灣港港口物流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如下。
目前,湄洲灣港年通過能力接近1.5 億t,而吞吐量尚未突破億噸,量能比為1.67∶1。 總體來看,碼頭基礎設施存在著比較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液體散貨碼頭能力富裕,其它專業化碼頭建設相對落后,且大型臨港產業配套的專用泊位占比偏小。 公共碼頭以傳統的裝卸、倉儲功能為主,港口增值服務功能較弱,尚未發展整車運輸、冷鏈運輸等高價值服務,圍繞港口伴生的商貿、保險、金融、信息等服務功能不多,港口作為綜合運輸體系核心樞紐的作用不夠顯著。 湄洲灣港還未形成龍頭產業落地帶動上下游供應鏈產業的大型物流園區,物流產業還處于較為散亂發展階段。
由于歷史原因,湄洲灣港港口物流發展缺乏科學的頂層設計和發展規劃。 當前湄洲灣港港口物流發展以“招商項目”為主要載體,項目化的港口物流發展模型具有起步快、見效早的優點,但同時存在發展視野比較窄、缺乏前瞻性的不足,導致企業各自為戰,落地項目往往從自身角度制定物流發展策略,缺乏對湄洲灣港整體物流發展的考量,不利于港區物流的整體優化布局,以及對上下物流鏈發展的拓寬。 此外,由于大部分產業項目落地較早,未形成湄洲灣港港口物流品牌和發展合力,其產品或服務缺少競爭力,難以盡快產生輻射、帶動和效應;且競爭激烈,影響了公共碼頭功能和效率的發揮。
現代港口物流并不局限于港口, 而是與所依托城市的物流密切相關,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的復合、新興產業,業務范圍涉及廣泛,涵蓋生產加工、流通、貨代、倉儲運輸及信息等多個領域。湄洲灣港港口物流管理中涉及發改、經貿、交通運輸、工商、信息等多個部門,且跨泉州、莆田兩市。在這種分行業、分部門管理體制下,港口物流發展缺乏統籌規劃和整體協調,容易出現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現象,不僅難以形成管理合力,還容易導致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雖然與港口物流相關的政府部門、港口經營人及第三方物流企業等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信息共享網絡, 但是各方信息網絡的利用層次比較低,多數只是用于網絡辦公或宣傳;貫穿整個港口物流管理單位、口岸部門、碼頭經營人、航運企業、倉儲運輸公司、貨主/貨代、金融單位等的信息交流體系還未完全建立,信息無法在各物流環節流通,信息化服務能力有限。
總體看來, 目前湄洲灣港的物流體系發展還處于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 亟需增加總量供給的基礎性建設的初級發展階段, 尚未進入全面按照港口物流高質量發展理念和內涵進行統一協調發展、 構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港口物流體系的實質發展階段。
為優化湄洲灣港港口物流資源配置,建議福建省推行港口管理體制的改革,從省級港口層面推進港口資源的橫向和縱向整合, 既要從體制角度,全面整合福建沿海港口, 完善福建沿海各港口的定位;又要從產業角度,重塑湄洲灣港港口物流產業鏈,培育1~2 家龍頭企業并形成品牌效應。 解決湄洲灣港港口布局分散、功能雷同、各自為政、多頭管理的問題,對港口岸線等資源根據其整體性功能狀態,進行合理分工、錯位發展。
港口物流開發運營模式是把物流的物質基礎、信息載體變為實際的運行機制,這是實現物流體系構建和確保資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 現代港口物流的開發包括碼頭、集疏運、物流園區、物流信息化等多個方面,且具有各自的開發特點。 湄洲灣港現代港口物流體系的開發應深入分析各種設施的特點,積極探索“保持多種模式并存、共同發揮作用”的開發與運營模式,促進物流體系的建設與發展。
港口物流企業是整個體系構建服務的對象,其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也決定了整個體系的質量。 針對目前湄洲灣港港口物流企業“小、散、亂”的局面,提出以下幾點措施:一是支持資產質量好、具有成長潛力的物流企業優先發展,做大做強;二是大力吸引福建本省及國內外的知名物流企業入駐湄洲灣港;三是鼓勵相關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并、聯合、合資、合作等形式進行資產重組,加大對物流企業兼并重組的支持力度。 通過培育發展一批具有實力的港口物流企業, 提高港口物流的綜合服務能力。
綜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5G 通信、云服務、大數據等先進物流信息技術,構建湄洲灣港物流信息公共平臺,同時積極融入省級物流信息平臺,利用平臺信息聯動、數據共享優勢,為上、下游企業和政府監管部門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務。 鼓勵港區龍頭物流企業或供應鏈企業牽頭,引導大型貨主企業、商貿企業參與,建立智慧港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等, 廣泛應用大數據、“互聯網+” 等現代物流技術來實現物流服務高效化、智能化。
本文在分析湄洲灣港現代港口物流發展的基礎上,探尋最新的經濟與行業環境對現代港口物流的要求,明晰港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并歸納出湄洲灣港現代物流發展存在的關鍵問題。 結合湄洲灣港的發展實際, 針對性地從管理體制改革、物流開發運營模式、提高物流服務能力和創新現代物流服務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湄洲灣港港口物流高質量發展的提升策略。 研究成果既可以為港口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支持, 也可指導湄洲灣港港口物流高質量發展實踐, 加快湄洲灣港現代港口物流的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