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愛玲
(渭源縣水土保持站,甘肅 渭源 748200)
水土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如果沒有水土資源,社會經濟與物質的高速發展就無法獲得根本保障,嚴重的水土流失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因此,要保護生態環境,就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綜合科學技術。
在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可以推廣應用林果工程,在水土流失較多的區域結合土壤情況與地質條件選擇合適的果樹,栽種果樹保持科學的距離。同時種植牧草,因為其具有很強的生長力,能培養肥力[1]。通過果樹與牧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治理,實現預期治理目標,有效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同時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為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經濟增長做貢獻。
農耕措施是解決小流域水土流失問題比較有效的防治措施。耕作農業時要注意不同的耕作方式適應的耕作環境有所不同,應結合區域地質、水溫等因素選擇更為合適的耕作方式。確定耕作方式后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農作物,保證農作物能與被侵蝕的土壤相適應,能夠茁壯成長。此種方式便于儲存水資源,避免土壤中的水分蒸發。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要適當施肥,肥料能有效改善土壤,進而解決小流域水土流失問題。
水土保持的關鍵是預防,應積極做好預防工作。第一,加大宣傳力度,以農戶為基本單位給各家庭分發宣傳畫冊,以村為單位做好媒體宣傳教育工作,不斷提高地方群眾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識。第二,強化地方經濟林建設,以科學技術為指導依據進行培訓,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應用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激發農民建設經濟林的積極性。第三,保護水源地區,禁止農戶毀林開荒、燒山開荒或在陡坡地、干旱地區鏟草皮、挖樹蔸等[2]。
可以通過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如山坡防護工程。山坡防護是指細微改變水土流失區域的地形,實現含蓄水土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盲目改變地形,應深入了解,考察周邊地域環境,結合實際情況科學設置地形防護方式。設計好方案后應安排專業人員詳細分析,確保能通過改變地形起到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而不是破壞周邊的生態環境。
應用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能夠保護水資源,降低水污染程度,合理開發并保護土地資源,提高植被覆蓋,改善土壤的內部結構,提高土壤的滲透力以及蓄水能力。當前大部分飛沙走石與水土流失的劣跡現象會逐步消失,耕地可以實現退耕還草、退耕還林。
進一步增加了每年的攔蓄水徑流量,有效減少了土壤的侵蝕量,降低侵蝕率的同時又減少了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此外,全面改善了各個地區的水資源使用情況,解決了農民農業生產用水中存在的問題,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甚至開創了農業發展的新局面。在當前人口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人均農地與林地面積不斷增加,經濟發展的同時有效緩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擴大了人口環境容量。
通過采取各種治理措施提高了人們對環保的認識,人們能夠自覺維護生態系統平衡,不再亂砍濫伐。在治理荒山、荒溝、荒丘、荒灘過程中,防治了水土流失,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同時,土地不再沙化、石化或者溝蝕,下游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的概率降低[3]。土地資源得到了合理利用,農林牧地的使用比例逐漸變得合理,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治理水土流失,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中華民族長遠福祉。當前我國小流域水土流失現象比較嚴重,主要表現為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和風力侵蝕等,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因此,應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建立綜合防治體系,有效改善小流域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