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燕
(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農業農村局,甘肅蘭州730084)
玉米作為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在糧食生產中占據著尤為重要的地位,玉米種子具備較強的適應性,可以在很多地區種植。與此同時,玉米秸稈可以用于秸稈還田以及生產沼氣等,其應用價值極為廣泛。為進一步提升玉米栽種水平,需深入研究玉米高產栽培技術以及田間管理措施,從而實現玉米產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
玉米種子適應性以及抗性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玉米的栽培質量,因而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要做好玉米種子的篩選工作,盡可能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栽培品種。通常情況下,栽培地的熱量資源直接決定著玉米品種的生長期,如果玉米品種生長期較長,就具備良好的豐產性能以及較強的增產能力。如果栽植地具備充足的熱量,應當選擇具備較長生長周期的玉米品種,從而充分發揮玉米的生長潛力。同時,地勢高低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選種,對于具備較高地勢的山崗,應當選擇生育期較長的中晚熟品種以及晚熟品種,平地可以選擇中晚熟品種,洼地可以選擇中早熟品種。除此以外,還需顆粒整齊、籽粒飽滿、無病害、無損傷,同時具備較高精度以及純度的產品。
為了使玉米產量以及質量得以提升,必須控制玉米的種植環境,在播種之前做好土地質量的監測工作,盡可能選擇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具備較強通透性并且地力均勻、排灌方便、地勢平坦的土地[1]。同時通過精耕細作,徹底清除土地內存在的殘茬,一般整地厚度為20~25 cm。
在玉米栽培過程中,播種是尤為關鍵的一步,在播種之前首先要做好玉米種子的科學處理工作,從而提高其抗病能力。一方面,對玉米種子進行篩選,將殘粒以及霉變玉米種子剔除,使種子具備較高的純度,提高其根芽率,下一步選擇晴天對種子進行3 d的晾曬,提升種子發芽率;另一方面,在播種之前采取抗病藥劑拌種措施或者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同時對一些可能發生的疾病進行有效預防。
在實際播種過程中,充分了解土地面積,結合玉米生長習性確定玉米最為適宜的單位面積種植數量,嚴格控制播種技術,把握好玉米行距以及間距,實現合理密植[2]。為了使播種效率得以提升,可以使用播種機械進行播種,一般在每年的4 月底至5 月初進行,但還需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合理調整玉米的播種時間。另外,要做好土壤溫度的測試工作,最適宜的土壤播種溫度為7~8℃。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使其生長過程中的水分以及養分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為了使施肥效率得以提升,需要加強施肥管理,合理利用有機肥以及化肥。通常情況下,農家肥用量80 m3/hm2。對于化肥,一般采用75%的氮肥作為底肥,剩余25%的氮肥用于追肥,在底肥施用過程中,將施入深度控制在15~20 cm,同時結合玉米實際生長情況合理控制其肥料用量,避免因施肥過深過多導致燒苗現象。
在玉米生長過程中要及時做好除草工作,一般在玉米出苗期以及大喇叭口期使用除草機除草,與此同時可以配合施用除草藥劑,使除草效率得以提升[3]。
在玉米栽培過程中,病蟲害防治是提高玉米產量以及質量的重要措施,較為常見的蟲害主要有鉆心蟲以及玉米螟等,而玉米病害主要有圓斑病、大斑病以及小斑病。當前很多種植戶對玉米病蟲害預防工作重視度不高,僅僅采用常規單一藥物來進行病蟲害防治很難從根本上消除病蟲災害,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因而,在玉米種植過程中要綜合應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以及藥物防治等病蟲害防治技術。例如,在防治玉米螟蟲時,一般選擇在玉米螟冬后以及幼蟲化蛹前期,采用鏟、剝以及焚燒等措施使玉米螟幼蟲越冬數量得以降低,同時在每年4 月底前粉碎儲存的秸稈,通過白僵菌封垛使蟲源得以降低[4]。針對不同病害需要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例如針對玉米大斑病可以在玉米雄穗期每10~15 天噴施1 次濃度為50%的多菌靈500 倍液或者75%的百菌清500~800 倍液進行防治。
玉米作為我國較為重要的糧食作物,需加強其種植過程中的栽培管理水平,嚴格控制從選種到田間管理的各個環節,進一步加強玉米病蟲害綜合防治,合理運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進行田間管理,不斷提升玉米產量及質量,從而實現玉米產業高產、優質、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