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衛東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水務局,甘肅定西743000)
甘肅是全國最缺水的省份之一,特別是會寧、通渭等中部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非常低,農村群眾生活用水受到嚴重威脅。在此背景下,政府全面推動引洮工程建設進程,從洮河流域調水到嚴重干旱缺水地區,這不僅是甘肅地區半個世紀的圓夢工程,同時也是脫貧的德政工程。目前甘肅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已經建設完畢,引洮供水二期工程也正在建設當中。雖然引洮工程在幾十年建設中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但在建設和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應在后續二期工程中不斷總結經驗,采取有效對策和可行性措施加強建設和管理。
甘肅中部地區農村飲水問題已經成為政府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通過國家統籌建設、地方自籌投資等方式,引洮工程項目在如火如荼的建設當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地農村供水問題。如此重要的惠民工程,在工程建設和管理中必須要加強管控,從項目研究到竣工整個流程展開系統性控制。如何保證供水工程建設與管理質量成為參建單位乃至全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
加強引洮工程的建設與管理,不僅可以進一步發揮工程整體效益,還可以解決當地水資源缺乏問題,為隴中地區經濟發展和建設奠定基礎,改善當地農村生活條件、生態環境,也將為甘肅省加快推進“1236”扶貧攻堅行動及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建設提供重要的水資源支撐與保障,為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1]。
無論是引洮工程還是其他的農村人飲工程,對推動當地農村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均有重要意義。但部分農村供水工程在建設和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在供水工程建設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資金來源大體上可以分為3 個方面:一是中央財政統一撥款;二是地方政府補貼;三是社會籌資。但大部分農村經濟發展較為遲緩,再加上當地經濟收入較低,因此對市場吸引力不大,更多是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持,難以籌集到社會資金。而政府財政支持一旦無法保證持續性,就會在建設和管理中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一方面會影響供水工程建設進程,另一方面也無法開展長效的管理工作。
在供水工程建設中必須要嚴格按照行業標準開展工作。但部分供水工程建設制度標準單一,缺乏統一的標準制度,導致在工程建設中出現諸多問題,制度標準和工程建設實際存在偏差。部分供水工程管理不到位,雖然已經投入使用了集中凈化消毒方法,但在工程建設中質量不達標、管理不到位,也會影響飲水安全,無法滿足群眾的用水需求。此外,在供水工程建設中資源浪費問題嚴重,不符合可持續發展方向。
很多進村入戶的水表存在漏水、冒水等情況,并且對于這些問題無法精確計量計算,實際用水量較大,而計量數值較小,影響繳費的公平性。很多農村地區對繳納水費認識不足,推諉或延期繳費。也有部分群眾通過漏水、滴水的方式變相偷水,認為供水工程由政府相關部門管理,個別戶不繳納水費影響不大,導致“福利水”“大鍋水”現象嚴重。再加上很多地區的供水工程建設規模大、費用高,后期運行成本很高,難以取得經營效益,影響了工程管理質量,不利于供水工程長期運行和發展。
在建設完農村供水工程后,應嚴格按照人飲用水相關規定進行安全檢測,檢測合格之后才能供人使用。但很多農村地區由于地理和經濟限制,沒有設置專門的水質檢測實驗室,很多供水工程均無法做到日常檢測。此外,受工程建設成本、村民缺乏安全意識、檢測費用等影響,日常飲用水檢測率非常低,難以保證供水安全。
農村供水工程最終的建設目標就是滿足農村供水需求,為村民提供安全、充足的用水。由于地理環境不同,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必須做到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村民用水需求開展工程建設和管理。對于一些非常偏遠的地區和人口稀少的村莊,建設供水管道工程綜合效益較低,因此無須管網入戶,而是結合實際情況為村民挖深井,這樣在各個時期村民都有充足的飲用水[2]。同時,對于類似引洮工程的項目,要特別關注干旱期間如何應急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應提前做好工程設計,確保飲水量可以滿足當地村民基本用水需求,也可以在附近挖深井應急用水。
資金是建設農村供水工程的基礎,所以在工程建設、管理中必須重點解決資金問題。對于大部分農村供水工程來說,其主要資金來源是中央撥款、地方政府補貼、農民自籌。但供水工程工程量大,農村經濟落后,為了解決資金持續性供給問題,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一是加強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各級政府在財政預算中應列出專項財政預算,逐年增加供水工程的投入,適當增加當地農村供水工程建設信貸資金,對于滿足財政貼息規定的貸款給予政策補貼。通過提高貸款額度、降低貸款利息、延長還款期限等優惠政策,從而更好地為供水工程建設和管理提供資金支持。二是地方政府提升服務意識,時刻關注農村供水問題,落實專項資金,強化對資金的監管力度,確保資金得到充分利用。三是進一步拓寬供水工程的籌資渠道,通過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參與到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當中,整合社會閑散資金,為供水工程建設管理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撐[3]。
農村供水工程的水費是主要經營收費項目,供水價格應做到定價合理、補償成本、公平公正、公益有限,不以追求利潤為最終標準,同時水價應結合市場供需變化、供水成本進行調整。鼓勵當地農民成立用水合作組織,減少水費收費環節,提高村民的繳費意識,提高繳費率,加強供水有關宣傳工作,從而保證供水工程可以正常運行。政府管理部門嚴禁代收水費中隨意加價、截留,保障村民的基本權益。
對于農村供水工程要明確其產權,貫徹“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提高供水工程管理單位的積極性。樹立服務管理意識,組織固定的供水工程管理機構,建設符合供水工程需求的管理模式。確定供水工程管理工作職權,劃分縣、鄉、村多級管理權限。為了保證供水工程管理的實效性,要加強基層管理隊伍建設,設置專門的管理崗位,負責供水工程的檢修、運維工作,確保供水工程可以正常運行[4]。還要設立專門水質檢驗機構,加強飲水水源污染物處理,特別是要嚴控化肥、農藥使用,禁止在水源旁亂扔垃圾、亂投亂放,定期開展水質檢測工作,加大投入力度,落實檢測資金,保證檢測工作的長期穩定性。
農村供水工程會直接對村民生活、身體健康產生影響,作為關乎民生的公益工程,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管理中,應做到因地制宜,構建科學的建設管理模式,保證資金持續性供給,滿足廣大群眾的用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