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唐彥君,牛廣財,李艷青,魏文毅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食品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319)
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食品工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食品專業人才是推動食品工業發展的核心力量,食品專業人才的培養關系著我國居民的營養健康水平[1]。現階段,我國的食品工業正朝著規模化、產業化、系列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食品專業人才需求量大,特別是新形勢下人才需求的崗位類型發生了變化,除了需要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外,更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技能和較高的職業素養。
教育部于2015年正式批準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的招生。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多學科交叉的應用型本科專業,培養能夠適應國家社會和食品行業發展需求,具有化學、食品營養學、食品衛生學、食品檢驗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在食品營養開發與保健、合理搭配營養、食品檢驗等相關方面從事食品營養與檢驗教學、指導及研究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同等重要[2]。目前,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培養的本科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比較薄弱,這與食品行業對創新型和實踐型復合人才的需求定位不太符合。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新時代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夠適應國家社會和食品行業發展需求,富有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創業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復合型專門人才,必須建立與培養方案和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
目前,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實驗課程的教授方式多沿襲理論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填鴨式”授課方式,教學過程相對乏味和枯燥,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缺乏對學生主動分析、思考能力培養的引導,導致學生往往對理論和操作的理解脫節,不利于后續的實踐應用。同時,實踐教學內容不能做到及時更新,與實際生產應用的新技術設備脫節,導致培養的學生不能更好地服務于生產實際。此外,目前的實踐教學環節依據相關理論課進行設置,雖然理論體系完整,但由于實踐學時較少或開課能力不足導致內容較為分散,體系性不強,不能系統地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因此,目前食品行業人才供給與行業發展需求之間的主要矛盾已從供給量層面轉向人才的質量和素質能否滿足行業現實需求的層面[3]。
目前,高校人才引進機制主要關注教師的科研水平,對實踐經驗的重視程度低,絕大部分新進教師博士畢業就直接進入教學崗位工作,沒有相關企業經歷。同時,由于后續考核方式對實踐方面重視度不夠,教師沒有實踐學習的動力和壓力,導致真正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專任教師比例較低。使得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本科專業對實踐教學認識不足,實踐教學講授內容與實際生產脫節比較嚴重,難以實現預期的培養目標[4]。
目前,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驗證性、演示性的基礎實驗項目設置比例較大,綜合性實驗較少。雖然實踐學時比較充足,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不夠[5]。另外,絕大部分實踐教學活動都必須依托于校內教學平臺進行,學生直接接觸企業的機會較少,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不到應有的實踐教學效果。
目前,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專業實驗教學考核仍然以實驗報告為主,以平時成績為輔。這種方式缺乏對實踐教學過程的科學評價,難以客觀考核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結合社會和行業需求,以及食品產業結構狀況,咨詢行業專家,開展實踐教學環節的持續改進,重新設計構建實踐教學內容。結合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選用優質教材,改革教學方式和手段,夯實學生理論基礎,構建驗證性基礎試驗、創新性綜合試驗和生產實踐實習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采用討論式、探究式和虛擬仿真等教學方式,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教學理論與實踐更好結合,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
大力引進具有企業實踐經驗的高學歷人才,加強沒有企業工作經歷的青年教師及實驗技術人員實踐教學能力培養,鼓勵他們定期學習和下廠實訓,不斷提高實踐操作技能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聘任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實踐教學兼職教師,加大實踐教學考核力度,并在職稱評定和工作量計算等方面給予傾斜[6-7]。
通過增加綜合性實驗項目設置比例,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組織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創新創業大賽行業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與研究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協作意識和實踐能力。積極聯系食品企業,進一步開拓實習實訓基地。通過實習實訓增加學生對生產實踐的直觀認識,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改善實踐教學效果。
在實驗課程考核方面,要綜合考查課堂表現、出勤情況、操作技能、實驗報告等多環節的表現。注重實踐環節的過程監督,并制定明確的評分標準對每個環節進行量化評分,以保證考核的客觀性和全面性。針對校外實習容易存在的走過場問題,改進以往實習結束只提交實習報告的做法,增加過程考核和總結匯報環節。在畢業設計與學位論文考核方面,既要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和工作量,也要兼顧操作創新能力的考核。
當前,我國的食品工業不斷發展壯大,食品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要求也越來越高,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外,還需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技能和較高的職業素養。這就要求高校要不斷進行實踐教學改革和創新,培養出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以便更好地滿足行業需求和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