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國家公園廣元管理分局

廣元市堅定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嚴格按照《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方案(2017—2020年)》要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在省林草局、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等省級部門的支持指導下,積極探索“點線面”保護發展模式,著力打造“智慧唐家河”,如期完成大熊貓國家公園廣元片區的體制試點工作,大熊貓國家公園廣元片區建設工作富有成效。
大熊貓國家公園廣元試點區依托青川縣境內的四川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東陽溝省級自然保護區、毛寨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總面積86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護區面積656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區面積212平方公里),分別占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面積、四川部分總面積的4.0%、4.5%。據2014年發布的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廣元片區有野生大熊貓50只,分別占全國、全省大熊貓國家公園野生大熊貓數量的3.7%、4.1%,據最新監測成果,截至目前廣元片區大熊貓數量增長比例高于全省10 個百分點以上。試點區森林覆蓋率達96%,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有國家重點Ⅰ級保護動物24種,除大熊貓外,還有川金絲猴1200 余只、羚牛2300 余只;國家重點Ⅰ級保護植物銀杏、紅豆杉、珙桐等3種。2014年,唐家河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首批全球24個(全國僅6個)最佳管理保護地綠色名錄,是我國低海拔地區珍稀野生動物遇見率最高的地方。世界最長壽圈養大熊貓吉尼斯紀錄保持者、旅居香港海洋公園的熊貓佳佳,中美建交使者、旅居美國華盛頓公園的熊貓玲玲,均出生于廣元青川。試點區涉及青川縣7個鄉鎮18個村,戶籍人口10333人(其中核心保護區居民1098人,一般控制區居民9235人),分布著漢族、回族等多個民族。
一是嚴格管控人為活動。認真落實《四川省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期間生產經營等人為活動管控的通知》要求,嚴格執行工礦企業退出方案,對清理退出的水電站和清理關閉的礦業權進行走訪、監控。規范完善信息管理平臺,根據環境容量嚴格實行訪客控制制度,最大限度降低人類活動影響。二是健全巡護監測體系。積極構建監測預警體系,完善以生物多樣性監測、森林防火監測、生態環境因子監測、游客安全及景區容量監測、違法盜獵監測為主的“智慧唐家河”野外監測網絡體系。初步形成“點線面”巡護模式。設立專業紅外相機監測站207個,視頻監控85個,組建巡測突擊隊,科學定制短程、長途、重點巡護樣線124條,長度430 公里,采取“每日短巡+周日長巡+月底重巡”方式制度化巡測;按照管護站點與村社“一一對應”原則,構建監測聯動機制。2020 年,新發現黑頭劍蛇、紅嘴鷗和三棱蝦脊蘭、全緣葉綠絨蒿等動植物12 種,并首次在海拔3600米的流石灘發現大熊貓糞便,刷新了唐家河大熊貓活動海拔記錄。三是強化大熊貓種群保護。開展大熊貓個體識別調查,建立大熊貓種群DNA 基因庫,動態掌握大熊貓個體活動情況。2020 年收集有效信息1167條,采集大熊貓糞便、毛發等樣品100余份,大熊貓識別率達到60%以上。2021年4月6日,唐家河監測人員在專門開展大熊貓野外繁殖行為監測時,在摩天嶺保護站轄區拍攝到野生大熊貓求偶爭斗的珍貴視頻,為四川片區首次。

大熊貓國家公園兩省四縣護林防火和反盜獵聯合行動總結會在唐家河管理處舉行
一是整合組建管理機構體系。2019年4月、7月,我市在全省率先任命了大熊貓管理分局局長、副局長。2020年4月,我市印發了試點期間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廣元管理分局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明確廣元熊貓分局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派出機構,由省林草局(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與廣元市政府雙重領導,以我市管理為主,中層機構主要負責人按照副縣(處)級高規格配置。二是探索集體自然資源協議保護管理。廣元熊貓分局與轄區內28個村(村級建制調整改革前)全部簽訂集體所有自然資源合作保護協議,將村集體所有、個人承包集體土地作為國家公園管理對象,涉及面積40574.45公頃,實現集體土地100%統一管理。三是強化多方聯動執法。聯合森林公安等部門開展“嚴厲打擊破壞自然資源環境違法違規活動綜合執法”專項行動,重點打擊非法占用林地、盜伐濫伐林木、獵捕和破壞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違法犯罪行為。廣元青川縣、綿陽平武縣、甘肅省文縣三地檢察院及大熊貓國家公園相關單位簽署了《關于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跨區域保護協作機制的意見》,建立兩省三縣跨區域聯防管理機制。與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四川平武老河溝自然保護中心等15家自然保護地單位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岷山區域聯防聯護機制。
一是引導合理聚居。嚴格控制公園內人口規模,按照《青川縣易地扶貧搬遷實施辦法》,統籌使用生態、地災、扶貧等領域搬遷政策,搬遷移民263人,并將待搬遷的生態移民工作納入“十四五”規劃加緊推進。二是強化公益安置。合理設置公益管護崗位,加大培訓服務力度,推動居民轉產就業。2020年,為當地居民提供生態管護、社會服務基層農技、文化、衛生等方面培訓共計1000 余人次,提供生態管護、社會服務等崗位200 余個,當地居民參與公益性崗位占比達90%以上。三是推進共建共管。成立“唐家河—落衣溝共建共管委員會”,落實共建共管職責,協助建立社區經濟聯合社,幫助開設家庭農場,引進民營企業,搭建生態集市和生態扶貧產品直銷平臺。與村民簽訂《自然資源保護共管公約》,提高村民參與本村事務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有效推動社區協調發展,達到資源保護和社區經濟共管雙贏。
一是創新生態補償。成立“唐家河—落衣溝野生動物肇事社區基金”,制定《唐家河保護區落衣溝村野生動物肇事管理辦法》,形成以社區集體經濟發展為主,吸納保護地、社會組織、企業等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的肇事補償基金,有效改善人獸沖突矛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二是擴大社會參與。健全志愿服務機制,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冊、培訓、服務記錄、激勵制度,持續與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合作,開展華僑城·唐家河志愿者招募活動,招募社會志愿者服務者約50名。三是常態回收垃圾。創新建立垃圾兌換超市,引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積分兌換日常生活用品,強化居民生態環保意識,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一是強化自然教育。建成熊貓主題體驗館1座,開發自然教育課程3套,常態化開展各類自然教育培訓,累計培訓3000 余人次。青川縣被認定為“自然教育先行試驗區”,唐家河獲評大熊貓國家公園首批自然教育基地,新建“西南林業大學地理與生態旅游學院教學科研實踐基地”。2021年6月與成都熊貓基地簽署合作協議,加強開展科研、教育等多方面合作,助力國家公園建設。二是開展生態游憩。引導公園周邊社區依托國家公園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現有旅游服務企業9家、鄉村農家樂310家、年訪客接待量約200萬人次。唐家河被省政府授予生態旅游“金熊貓獎”。三是突出宣傳推廣。發布《和美青溪》等宣傳片,制作《世界本來的樣子:唐家河鳥獸物語》《唐家河大型真菌圖冊》等畫冊、郵冊、書刊。2020年,30 余條信息被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央媒采用。

局領導帶隊赴成都、眉山考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