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華剛 岳中文
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目標和任務,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對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了具體部署,對林業工作和生態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雅安林業將按照市委四屆十次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推進“長江上游生態高地”和“全國碳中和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市”建設切實服好務,同時,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進一步拓展“兩山”轉化的綠色發展通道,積極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具體實踐中體現林業價值和責任擔當。
森林資源現狀。2020 年底,全市森林面積1560.47萬畝,森林蓄積量10332.2 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69.14%,位居全省第一。2020 年,全市共使用采伐限額26.93萬立方米,僅占采伐限額的29.2%,商品林可采資源較豐富。主要材種為:柳杉、杉木、榿木、樺木、桉樹、松木等,全市每年可生產原木60萬立方米,生產“三剩”材30余萬噸。
竹子資源現狀。全市現有竹林總面積216萬畝,其中滎經縣約62萬畝,雨城區約60萬畝,天全縣約50萬畝,蘆山縣約30萬畝,名山區約8萬畝,寶興縣約6萬畝。按竹種分:慈竹等可用于生產竹纖維產品的叢生竹面積約112萬畝;楠竹(毛竹)約27萬畝;白夾竹、方竹、箭竹等其他竹約77萬畝。現有筍材用竹(主要為方竹、白夾竹等)面積約54萬畝,主要分布在滎經縣約33萬畝、雨城區約12萬畝、蘆山縣約6萬畝、天全縣約3萬畝。
生態旅游促收。2016 年全市生態旅游綜合收入47億元,接待游客490萬人次;2020 年全市生態旅游綜合收入73.5億元,接待游客1355余萬人次。“十三五”期間,生態旅游綜合收入和旅游人次大幅增長,生態旅游綜合收入增長超56%,旅游人次增長超176%。為雅安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聚集了高密度人氣,實現了人氣向財氣的有效轉化。
森林康養增益。通過林業改革發展資金支持各類主體發展森林旅游,通過發展“森林人家”“森林康養人家”“森林康養基地”實現貧困戶家門口就業。累計建成星級“森林人家”95家(2-4星)、省級“森林康養人家”142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19個,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1個(雨城區海子山)。王崗坪生態旅游度假區、海子山國際森林康養度假區、龍蒼溝生態旅游度假區等重點文旅項目有序推進,29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8.51億元。
竹產發展利民。一是強化竹林基地建設,夯實發展基礎。三年來,新建竹林基地超過1萬畝,改造提升竹林基地超過10萬畝。雨城區順河、周河、周公山溫泉3 個竹林基地獲批第一批省級現代竹產業基地。滎經縣3個竹林基地已通過省級公示。二是支持加工企業發展。天全縣省級現代竹產業園區通過省級公示。滎經縣竹香園食品有限公司年產9000 噸竹筍食品加工項目正積極推進鋼結構廠房建設。天全縣匯美農業公司竹筍加工項目改造提升完成,年產能達5000 噸。籌建雨城竹業協會,打造天全竹編合作社聯盟,竹編專業合作社已達40 余家。天全縣組織開展竹編培訓25 次,參訓學員達2300人次。三是推進翠竹長廊建設。滎經縣“熊貓竹道”“悠然竹道”,海子山翠竹長廊、雨城區周公山翠竹長廊已獲批第一批省級翠竹長廊(竹林大道)。雨城周公河翠竹長廊已通過省級公示。
林木生產惠農。一是匯龍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總投資5.2 億元在雅安經開區建設年產30萬立方米超強刨花板項目,占地200畝,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克服疫情影響,僅用230天就建成投產,年綜合利用枝椏材、小徑材、次小薪材等林木剩余物60萬噸,實現年產值4 億元,解決150 余名村民就業。二是全市核桃種植面積達20萬余畝,年產干核桃3600 余噸,產值實現7700余萬元,給種植戶帶來實實在在的種植收入。三是全市油茶種植面積48800余畝,其中有39100 余畝是2008年以來陸續發展且大多種植在茶田內,純林約9700畝。種植區主要分布在名山區、雨城區和天全縣,品種主要有湘林1號、26號、28號、華碩、華興、川雅20、21等。
林下藥材富民。發展以重樓、云木香、黃蓮等為主的林下藥材種植,累計種植面積超過9萬畝;堅持推行以養殖雞、羊、豬為主,林麝養殖等特色養殖為輔的林下養殖模式,累計養殖面積超過10萬畝;積極推進野生中藥材、野生菌類、竹筍采集加工等;推薦四川省蘆山縣玉林山生態茶園綜合體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天全縣國家儲備林林下經濟示范基地2個林下經濟經營基地申報第五批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漢源縣探索中藥材茯苓試驗種植取得初步成效;石棉縣林麝養殖項目在安順鄉麂子坪村落地實施,完成辦公用房、養殖圈舍和配套設施建設。
經營主體宜業。積極引進和培育經營主體,以企業發展建設為著力點,帶動產業鏈發展。指導漢源縣推薦漢源縣垚磊鑫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漢源縣川牛膝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漢源縣王飛云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漢源縣王飛云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4 家農民合作社申報雅安市第四批農民合作社市級示范社;推薦四川御鼎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申報第五批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該企業吸納村民及農民工53人;推薦雅安市名山區聯香油茶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申報第十三批農民合作社省級示范社,該合作社吸納村民社員184人。
園區培育興景。2020 年以來,改造提升現代竹產業基地超9萬畝,竹區公路、生產作業道路完成超過50 公里,成功打造省級現代竹產業基地3 個,4 條省級翠竹長廊,1個省級竹林小鎮,4 戶省級竹林人家。2021年,天全縣現代竹產業園區、滎經縣龍蒼溝竹林風景名鎮、滎經縣3 個現代竹產業基地和雨城區周公河翠竹長廊已通過省林草局官網公示,天全縣竹海漁鄉現代竹產業園竹博館項目已完成前期工作,正組織開展項目招投標工作。滎經縣竹香園食品有限公司年產9000 噸竹筍食品加工項目進入鋼結構廠房建設階段。
節會打響品牌。舉辦大熊貓國際生態旅游節、蒙頂山茶文化旅游節、二郎山紅葉生態旅游節、滎經縣“鴿子花節”,漢源縣和石棉縣花卉(果類)、首屆“雅安味道”美食旅游季活動等森林旅游節會。2019年首次引進并成功承辦2019第十屆環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雅安蒙頂山賽段),來自17個國家的22支專業車隊近200名專業運動員參賽。雅安蒙頂山賽段勇奪“2019年度環中國最美賽段”殊榮,鑄就了“體育+旅游”完美融合的經典之作。2019年10月,紀念大熊貓科學發現150周年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部入口社區項目啟動會議,閉幕式上雅安被授予“園地共建先行區”。
雅林優品添彩。一是依托平臺加強宣傳。繼續積極組織企業(單位)參加竹產業交易博覽會、林業產業博覽會等展會,利用展會平臺宣傳推介我市林產品,增強品牌影響力,拓展企業營銷渠道。二是做大森林食品品牌。普遍發展無公害森林食品,大力發展綠色森林食品,有條件推進森林食品認證為“有機食品”。持續發力品牌建設,將森林食品區域品牌做響,將企業品牌做亮,將行業品牌做優。三是加強品牌建設管理。積極推進雅字號品牌創建行動,爭創打造“川字號”“國字號”知名品牌。鼓勵企業推薦產品申報國家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寶興“干竹筍”“鮮藤椒”獲得有機產品認證,“雨城方竹筍”“滎經竹筍”“寶興蜂蜜”“寶興川牛膝”成功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寶興夾金山紅葉節

世外鄉村·海子山生態旅游
林業生產條件整體薄弱。我市林業生產地區多為山區,林區道路、通訊、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技術裝備總體水平較低,科技含量不高。
林竹加工企業力量缺乏。我市加工企業多為原料消耗型,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條延伸不夠,一些加工企業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不高,區域知名品牌少。龍頭企業、專合組織、業主大戶等帶動能力不強。
林業品牌創建提升不夠。我市雖然打造一些林產品品牌,但宣傳不夠,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場認可度還需進一步提升。全市森林康養旅游雖有一定知名度,但是整體服務水平和宣傳力度還不夠。

匯龍環保新材料公司
一是依托新一輪退耕還林、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造林補貼、林木良種補貼、科技推廣示范補助等林業發展補助資金項目和林區道路建設項目,引導社會資本、工商資本、金融資本投入林業產業基地營建,吸納當地村民及農民工務工增收。
二是持續為引進林竹龍頭加工企業做好服務,鼓勵現有企業上檔升級,鼓勵本地小微企業、原料粗加工個體戶、合作社進行木竹原料初加工,推進原料就地加工轉化,增加就業崗位,吸納當地村民務工就業,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三是強化技術服務指導,發放栽培管理技術手冊,聘請林業專家和科技特派員下沉鄉村一線,開展林業種植和管理技術培訓,指導示范基地進行規范化管理,提高群眾種植和管理的技術水平,助力產業發展,助力村民就業或創業。

幫扶村雨城區周公山鎮柏香村鄉村旅游
四是大力開展國土綠化,促進生態質量再提升,資源總量持續增長,森林結構質量持續穩步提升,為鄉村振興添上了一筆濃厚的青山底色。堅持統籌保護發展,高水平、高質量推進國土綠化美化,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和美好環境的期盼。
五是著力謀劃實施“一村萬樹景添彩,萬人動手護生態”行動,分三年安排推進落實,加快打造一批“一村一路一景,一鎮一貌一韻”的宜居宜游宜業的生態美麗鄉村,為鄉村振興提供綠化美化彩化示范。沿線推進彩色森林,全面打造健康森林,建設一批集景觀功能、生態功能、珍貴用材儲備功能于一體的珍貴彩色森林,精準提升森林質量,進一步改善鄉村生態條件,助推生態振興。
六是多措并舉加強古樹名木保護,讓人們充分感受到森林之美、古樹之奇、名木之魅,以古樹名木之韻傳承“鄉愁”文化,為后人留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貫徹落實《四川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按照“一樹一策”要求,結合鄉村振興古村落建設和鄉村旅游開發等,打造一批古樹名木主題公園。開展古樹名木認養工作,探索古樹名木保險,扶持培育古樹名木專業保護隊伍,進一步提升古樹名木保護水平和質量。
七是加大碳匯工作探索力度,重點圍繞鄉村集體林碳匯發展進行研討,編制碳匯項目制度,協調碳匯企業考察,推進碳匯項目交易,將交易收入納入村集體經濟進行分紅,實現村民人均增收,有效把“青山變為銀山”,進一步提高群眾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熱愛森林的情感,更加主動地參與生態建設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