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春華
在日常生活中,色彩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改善了人們整體生活的環境,同時滿足了人們精神文明的內在需求。因此,在開展園林景觀設計時,需要合理運用色彩,充分發揮色彩的優勢,結合園林景觀當地情況,優化色彩的設計內容,提高園林景觀的視覺效果。豐富的色彩呈現不同的藝術效果,使游客有更好的園林景觀體驗。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城市園林景觀服務的對象為全體社會成員,因此,在園林景觀設計時不能僅從個體的角度出發,要充分考慮不同群體在審美、需求的差異,盡可能滿足更多受眾對園林設計的需要。好的景觀設計色彩應用不僅豐富了景觀元素,也給人們帶來好心情,把人放在第一位。
第二,遵循整體和諧的原則。為了保證園林景觀色彩與整體的園林環境設計步調一致,園林設計人員在色彩設計時,可以采用變化與統一、對比與調和的方法搭配色彩。統一是指各個建筑景觀構成的因素在色彩、風格及形式等方面保持和諧一致,但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設計過于呆板和單調。在園林建筑景觀中,色彩的對比明顯往往更容易引起欣賞者的注意力,但強烈的色彩對比如果不進行適當調和,則會造成園林景觀不協調,不能展現園林設計之美,無法發揮色彩的作用。此外,色彩景觀設計還應充分體現獨特的地域特點。色彩景觀展現當地的地域特點,讓園林設計更加貼近當地人的心理需要,使人們產生親近之感,拉近游覽者與園林的距離,展現園林之美。
第三,遵循四季變化。在設計園林景觀色彩時,應考慮地域及色彩基調等相關因素。例如,春夏季節時,光照充足,園林景觀設計上色彩可以呈現多元化的特征;秋冬季節時,霧氣較大,在色彩搭配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冷色系。
其一,植物色彩。景觀設計中,必須要重視植物色彩搭配。植物相互間及與周圍環境之間,在色相、明度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常明顯的差異性,同時這些因素條件間也具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植物色彩的設計及搭配使用時,要注重整體、體現差異,保證色彩搭配的科學性、合理性。至此,無論是任何景觀在設計時,都必須圍繞主題展開,尤其是商業景觀。色彩的選擇及應用、植物相互之間的搭配等,目的都是更好地突出、襯托主題。不同的色彩會體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帶來的情感也大不相同,所以可以通過不同的色彩搭配,突出歡慶、甜美等不同的主題氛圍。


其二,不同空間色彩的融合。園林景觀設計要考慮不同的空間,不同空間之間要有層次變化,每個層次之間應有過渡,要求設計園林時注意不同顏色之間的過渡,平衡每個空間之間色彩的聯系,也要使得每個層次之間的色彩要有所差異,富有對比感和層次感。色彩使得空間景物具有強弱等感受,點、線、面設計讓景物擁有不同的質感,使得景物與景物之間的色彩在強弱、明度上有所區分,色彩空間具有節奏感和韻律感,帶給人舒適的視覺體驗。此外,設計時要考慮園林的明暗對比,這是由光線的強弱造成的。人對景物的明暗有不同的感受,明快的色彩給人開朗活躍的感覺,暗淡的色彩給人幽靜柔和的感覺。色彩的搭配、融合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需要設計者去發現和創造,用心感受。
其三,建筑色彩。和假山相似,構筑物和建筑的色彩構圖需要充分考慮環境因素、氣候因素。民俗因素和城市因素,以此使園林建筑在色彩景觀應用中呈現出最佳的審美價值。雖然構筑物和建筑在園林景觀中的比例較小,然而卻與游客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因此需要注重建筑色彩在色彩構圖中的作用。在具體的應用中,首先需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明確建筑色彩的選擇范圍。如北方應以暖色調為主、南方以冷色調為主。其次要結合當地的民俗特色,如南方少數民族喜好白色、淡綠等淺色調。再次,要根據建筑的功能特征,來選擇相應的色彩。譬如休息區應以寧靜、淡雅的色彩為主。
第一,在設計燈光色彩過程中,對不同園林景觀,合理運用人工色彩能夠給人們呈現更豐富多彩的美麗夜景。第二,基礎設施中滲透人工色彩設計,基礎設施主要包含指示牌、衛生間、服務區、廊道等。針對不同的基礎設施需要合理運用相應的色彩及形狀,確保園林景觀的色彩更具豐富性。并幫助游客更容易找到相關設施,給游客提供更便利的條件。第三,園林景觀設計時,合理運用人文建筑色彩。人文建筑景觀具備當地的色彩和特色風格,充分展現園林景觀中的美感及藝術價值。
此外,我們還要注意潮流色彩的搭配應用。當前,許多園林設計中進行色彩景觀融合時,為了更好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許多園林的建筑景觀會應用到多種潮流色彩,但流行色彩的覆蓋面越廣泛,對園林設計的影響也越大。在應用潮流色彩時,要重視其與園林中一些原有的常見普通色彩的搭配,如園林中的植物顏色,與園林小品、建筑景觀之間的色彩該如何平衡,才能既展現潮流色彩之美,同時又能不淹沒園林的本色。此外,在園林設計中潮流色彩的搭配也需要考慮到受眾群體,潮流色彩的應用要有所節制,否則潮流色彩過于普遍也將會失去應用的魅力與價值。
園林景觀設計不僅講究色彩與色彩之間的搭配,而且要凸顯生態和諧理念。優秀的園林設計可以創造出回歸自然的園林,讓游玩的人們放松身心,為生態和社會環境和諧統一創造條件,從而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