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琳
“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勢”。創新、創新型人才之于國家發展,意義重大且深遠。而創新工作室的建設、運行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不管是職工創新工作室,還是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其設立的初衷和目的都很明確,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制度創新,總之要圍繞創新,要名副其實。近年來,尤其是2017 年中華全國總工會下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的意見》和《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命名管理工作暫行辦法》以來,創新工作室在各地不斷涌現。但應該明確的是,掛牌不是目的,建起創新工作室,就要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功能。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政協委員表示其在調研中發現,一些企業的創新工作室作用發揮良好,但也有不少工作室存在重創建輕管理、重形式輕內涵等問題。現實中,有的創新工作室經常大門緊鎖,有人來檢查參觀才開放;有的參與人數不多,梯隊代際傳承斷檔;有的研究走過場,即使有研究成果也無法應用于生產;有的留不住創新帶頭人,工作室命名掛牌沒多久就面臨更名……近幾年,上海浦東、江蘇南通、山東威海、遼寧大連等地也有部分創新工作室被摘牌。
現實中的問題提示我們,對建立起來的創新工作室要切實管起來、規范起來,要通過一些激勵機制、考核標準和要求,激發其活力、鞭策其進步。并且,這種管理和規范要“拉下臉”、動真格,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從這個角度上說,對已經命名、掛牌的創新工作室進行撤銷和摘牌,是一個動真格的舉措,摘牌本身表明了嚴肅處理的態度。同時被摘牌后相關企業和人員將失去資金和政策等支持,這一方面可以讓被摘牌者有壓力,另一方面,可以讓其他“小伙伴”有警醒,好好干,別掉隊。但我們應該認識到,這種摘牌不是一種打擊和拋棄,而是通過動態管理、優勝劣汰,保證創新工作室的有序運行,把創新的火焰越燒越旺。
創新工作室既要在“量”上擴容,讓創新的涓涓細流匯成促進改革發展的大江大河,也要在“質”上提升,讓創新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實、穩健,讓創新工作室真正成為傳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新平臺,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攻關站,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孵化器,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練兵場。
今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面對宏偉的藍圖和目標,我們無疑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勞動者大軍,需要一大批創新型人才,去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攻克“卡脖子”難題,去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我們期待、樂見更多動真格和見實效的舉措,為這些目標的達成鋪路搭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