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貝殼公益“我來教您用手機”項目在重慶某社區的“畢業典禮”。
“跟朋友們炫耀炫耀的我結業證。”或許武漢70歲的退伍軍人李九來自己也不會想到會在這樣的高齡穿上學士服,而且還是因為“玩手機”。
智能手機給生活帶來的便捷,年輕人早就司空見慣,但不會用、不敢用的老年人卻成了數字時代的“新留守”群體,逐漸被邊緣化。而新冠疫情的出現,更加劇了老年人與社會脫節的問題。
“疫情期間,我和我老伴兒要是沒人管的話,我們人還在不在,說不清了。”雖然李九來講這句話時,臉上帶著笑容,但究竟經歷了怎樣的困境,想必并沒有他說得那么輕松。
當時正值武漢疫情嚴峻的時候,李九來老兩口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消息也比旁人閉塞。因不知道居家防疫的規定,他下樓遛彎,被人拍下來傳到了網上,遭到了網友們的譴責。這還不是最“要命”的,不會從線上訂購蔬菜糧食,老兩口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全憑著一根竹竿與鄰居聯系。需要什么,就伸下去敲敲鄰居家的窗戶,請對方幫忙。
軍人骨子里的倔勁讓這位2003年還奮斗在非典一線的老兵,不允許自己“拖后腿”。所以能夠出門后,李九來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買了部智能手機,并主動走進了社區的手機培訓課堂。
如今的他線上買菜、購物得心應手,想念遠在北京的外孫,就打一通視頻電話。“我自己能干的事情,盡可能自己干,我覺得現在非常充實。”李九來表示,現在還計劃著開5G。
李九來參加的手機培訓課堂,源于貝殼找房(以下簡稱“貝殼”)發起的“我來教您用手機”社區公益項目。
從社區運營和社區服務做起的貝殼意識到,“智能手機使用”是老年人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自2018年始,就發起了這一社區公益項目,并計劃長期運營。培訓課堂的地點通常會設在社區活動室或經紀門店,方便社區老年人就近學習。而針對智能手機的基本操作,常用社交、生活功能App等會配有成熟的課件,由貝殼合作的大量經紀人進行志愿服務教學。
“他們教的基礎,哪個鍵管什么,清清楚楚,經常一對一教學。”81歲的獨居老人武穎梅如今操作智能手機的熟練程度與年輕人無異,但她仍舊按時到手機班上課。“我喜歡那里的氛圍,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種局部氣候,每個人都是興致勃勃的。”
據貝殼公益相關負責人介紹,學習手機使用的這群“銀發學生”年齡集中在65歲~80歲,最大的有93歲。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障老年人和經紀人志愿者的權益,貝殼特別強調“不提供個人隱私及金融財產相關的操作教學”。
2020年起,我國加大力度推動老年人數字化服務,從《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正式下發,首批115個公共服務類網站和43個手機App被列入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清單,可以看出,我國在破除老年人數字化生活障礙方面的決心。
為積極響應政策號召,貝殼公益也對“我來教您用手機”社區公益項目進行了全面升級。除定期的手機培訓課堂外,在貝殼的倡議下,與貝殼合作的全國數萬家經紀門店、數十萬房產經紀人隨時接受社區老人的答疑咨詢。
此外,貝殼公益還在疫情期間推出了線上手機公益課堂,以及“長輩不出門指南”,讓老人們足不出戶便能獨立完成買菜、購物、繳費等。
教老年人用手機這件事,貝殼已經做了三年,依托其天然的社區資源和品質服務優勢,大多數“銀發學生”的生活狀態、精神面貌有了明顯改善,為減輕老年人在數字化過程中的不適,更好地融入數字化生活帶來了良好實踐。截至2021年10月底,該項目已走進全國47個城市的1597個社區,累計開課超過7000節,服務老人超過25萬人次。
數字化浪潮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在重塑各行各業的面貌。定位于“科技驅動的新居住服務商”的貝殼,一方面通過數萬計的線下門店,將服務的觸角延伸至社區末梢,另一方面也在以科技創新詮釋“新居住服務”的內核,為用戶帶來更智慧、高效的居住服務體驗,引領行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火”了VR看房。但對布局數字化居住領域多年的貝殼而言,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如貝殼找房董事長兼CEO彭永東所說,“新居住時代是一場高體驗、高效率的勝出。”疫情的出現,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
區別于傳統房產交易和服務平臺,貝殼致力于用產業互聯網理念和創新科技重構服務場景,打破依賴線下的局限,突破線上服務的上限。
“以前看房就兩種途徑。一種是實地看房,費時間費精力;一種是通過在線房產軟件查看房源,但一般只能看到圖片、視頻,沒有細節,真實性也存疑。VR技術的運用彌補了這些缺陷,給買賣雙方都提供了很多便捷。”施文博說道。
他就職的貝殼如視團隊,曾被同事們稱為“先導技術部隊”,目前具備“硬件+技術+內容”整套VR空間復刻能力,是用戶可以用VR真實感知每一個房子的數字化技術基礎。
在“真房源”的基礎上,用戶通過VR看房、VR講房、VR帶看,即可沉浸式高效瀏覽房屋真實信息,解決了過去“奔波兩小時,看房五分鐘”等低效率痛點。在VR產品之外,貝殼還相繼研發出AI裝修、線上貸簽、小貝助手等一系列數字化工具和智能化服務產品,目前已全面覆蓋用戶從找房、看房、簽約到裝修等全流程環節,形成了數字化服務閉環。
創新技術在產業領域的應用不僅極大方便了消費者,也極大提升了行業服務效率,為行業降本增效、減少碳足跡釋放了新空間。據貝殼測算,一次VR看房可減少140克碳排放,2020年全國實現VR看房12.9億次,大約減少350萬噸碳排放;僅2020年,貝殼通過在線簽約就節省用紙895萬余張。

鏈家公益愛心小學的學生在線游覽貝殼VR博物館。
不僅如此,貝殼還將日趨成熟的VR技術引入到了公益服務領域,推動科技向善。今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貝殼聯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以及北京、武漢、杭州、南京、廣州、長沙、天津、成都、信陽的九大博物館,上線“VR看展”功能。用戶僅需一臺智能手機,足不出戶就能在云端縱覽歷史文化、學習黨史國情。
“大家一起來逛博物館!”一位退休老人剛從經紀人那里學會使用VR博物館,就迫不及待地在家族群里發了一條信息,邀請親人朋友結伴“云游”。在廣東德義助醫愛心小家,因疾病出行不便的孩子也能利用VR博物館與不在身邊的父母在云端實現親密互動。
為了進一步促進居住服務與時俱進,貝殼除了自研技術之外,還聯合國內各大頂尖高校,構建產學研網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度探索前沿技術在應用場景中的高效落地轉化,以點帶面,聯動居住服務產業鏈上下游加速數字化轉型和綠色減碳,推動行業高質量向前發展。
貝殼提出的“新居住服務”,為人們解鎖了美好生活的新方式。而這樣的“美好”不只在城市,也在廣袤的鄉村。在企業成長過程中,貝殼也在通過發揮自身在居住服務領域的專業資源優勢,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位于陜西省佛坪縣銀廠溝村的“貝殼山居”便是貝殼開展精準扶貧的一次成功探索。在結合當地建筑特色的基礎上,貝殼將“貝殼山居”打造成占地面積約3266平方米的品質民宿集群樣板,配套建設了餐廳、書吧、手工藝體驗區等,不僅滿足了外來游客的住宿需求,還成為了當地對外展示的窗口,有效帶動了村民就業和土特產經營。

“星光家鄉行動”在江西田心村捐建的兒童服務站。
目前,“貝殼山居”已無償捐贈給銀廠溝村委會獨立運營,預計每年直接經濟效益可達300萬元以上,為當地帶來了可持續的收益保障。
貝殼找房副總裁、貝殼公益基金會執行理事長賈生平表示,“無論是扶貧,還是日常的社區服務,或是專業的公益項目,我們都希望以戰略的眼光去做,把它的價值挖得更深,走得更遠。”而在我國向鄉村振興過渡的新時期,關注鄉村地區人群“陪伴”“教育”等問題,成為貝殼升級公益模式的新方向。
2021年,貝殼公益發起“星光家鄉行動”,鼓勵經紀人組隊完成品質服務任務,積攢星光值。星光值率先達標的前15名隊伍,貝殼以隊伍全體成員名義為他們所代表的家鄉捐建一所兒童服務站,為當地兒童提供陪伴看護性服務、預防性和治療性服務,以及多元化教育服務,以促進他們的多元發展。
更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星光家鄉行動”獲益的不只有孩子。貝殼連接的7萬余位服務者,也就是房產經紀人,也通過參與行動感受到了責任的力量和使命。正如賈生平所說,這樣的公益項目是多向受益的。
“一開始是沖著任務激勵做的,但在過程中發現,個人價值的體現是物質帶不來的。”朱偉團隊為家鄉江西成功捐建了一所兒童服務站,有隊員表示,“通過自己的微薄力量,通過貝殼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讓我們的人生提升了一個高度。”
而對小時候有過“留守”經歷的房產經紀人陳美玲來說,這件事情有著別樣的意義。“我那個時候如果有這樣一個兒童服務站,可能不至于那么孤獨,那么沒有安全感。”她所在的團隊同樣為家鄉貴州捐助了一所兒童服務站。
作為“科技驅動的新居住服務商”,貝殼立足居住服務的核心業務,以科技創新不斷延展服務邊界,緊密聯動線上線下,為客戶帶來居住服務新體驗,推動產業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并緊隨時代發展,響應美麗鄉村建設號召,助力數字科技惠及銀發等特殊群體,以責任擔當全面詮釋“向上向善”的企業精神內涵。正如貝殼董事長兼CEO彭永東所言,“貝殼要為國家和社會貢獻價值,而不只是做商業成功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