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2021年9月神舟十二號完美返航,2021年10月神舟十三號順利出征,中國人奔向星辰大海的步伐不斷向前,一批又一批“摘星人”筑夢太空,問鼎九天。
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中國航天人不懈追求的夢。組建于1998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就是一個伴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英雄群體。20多年來,全體航天員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刻苦訓練、為國出征,取得了多個飛天奇跡,他們不斷刷新著中國人的飛天高度,在太空書寫了壯麗的精神史詩。

圖1 2018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航天員群體的先進事跡,授予他們“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圖為12名航天員代表在發布儀式現場莊嚴宣誓(圖/新華社 王泗江 攝)
航天員和一般職業不同,他們往往身兼指揮員、駕駛員、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天文學家、醫生、機械修理工等數職。選拔航天員的過程異常嚴格,成千上萬名候選人經過重重關卡,才有十幾個人被選為后備航天員。這些人也并非都能上天,他們得經歷長期艱苦甚至極限負荷的航天員訓練,最終僅一位或幾位航天員能執行飛天任務。
你知道中國航天員是怎么練成的嗎?一起來看看航天員的訓練吧!
離心機訓練是大部分航天員最深刻的記憶。該訓練主要是為了模擬載人航天器上升和返回時的持續超重狀態,使航天員具備在超重環境下正常操縱飛船和通信系統的能力。
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中,常人只能承受3至4倍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員要承載8倍重力加速度,相當于8個自己壓在身上。

圖2 離心機(圖/中央電視臺國防軍事頻道《軍事紀實》欄目截圖)
訓練時,鋼臂和球形艙飛快旋轉,航天員坐在艙內,其面部肌肉會因強大的牽引力而嚴重變形,眼淚不自覺地往外流,同時感到呼吸困難。這時航天員不僅要練習各種抗負荷動作,還要判斷信號,回答提問。
航天員手邊有一個紅色按鈕,訓練過程中如果覺得自己挺不下去了,按下就可以停止訓練,然而,自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以來,20多年無一人按過這個按鈕。
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模擬器訓練廳里,陳列著3個模擬器,分別是模擬神舟飛船和空間實驗室對接后形成的組合體、神舟飛船的返回艙和軌道艙以及航天員進行手控交會對接的模擬器,這是航天員最主要的訓練設備。

圖3 航天員景海鵬(中)、劉洋(右)、劉旺在組合體目標飛行模擬器中進行操作訓練(圖/新華社 朱九通 攝)
由于載人飛船飛行環境的特殊性,為確保萬無一失,真實飛船在發射前需進行多方測試,航天員要在航天飛行模擬器中完成座艙環境模擬、運動模擬、飛行模擬等一系列訓練。長期駐留時需要做的實驗也會先在模擬器中進行。
模擬失重水槽訓練是在模擬太空失重的條件下進行的艙外活動訓練。航天員要在太空中進行的工作操作,需先在水下按程序模擬操作。

圖4 航天員聶海勝進行空間站任務模擬失重水槽訓練(圖/新華網 徐部 攝)
訓練中,航天員需穿著60多千克的訓練服,演練出艙活動作業程序,掌握失重狀態下運動的協調性以及姿態控制、空間運動、空間操作、運送貨物和維修作業等活動的方法和技巧。
航天員每次要訓練四五個小時,每次訓練完體重都會減輕。中國航天第一人楊利偉曾說:“航天員在水下訓練完回來后,有時候吃飯拿筷子都費勁……”
神舟九號飛天時,航天員劉洋曾在天宮一號里淡定地揮舞著太極拳。其實,在太空中的日子并不像看起來那么好過。“在失重的太空,全身的血液都會向頭部集中,腦袋就會腫脹,眼睛充血、鼻塞,就像患了感冒。”楊利偉如此形容在太空的感受。航天員聶海勝也說,進入太空后就像在地面頭朝下倒立久了的感覺。

圖5 航天員劉洋進行轉椅訓練(圖/央視網 朱九通 攝)
在太空中,由于失重對人體前庭器官的作用,航天員易患運動病,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工作,這時就需要進行前庭功能訓練。
轉椅訓練主要用于提高航天員對運動病和眩暈的耐受能力。當航天員坐在轉椅上時,兩眼要戴上眼罩,將頭、腳及雙臂固定好。轉椅啟動后,每2秒轉一圈。普通人在轉動的椅子上不一會兒就會感到頭暈眼花、心臟狂跳,而航天員轉椅訓練每次時長需達到15分鐘。
除了轉椅訓練,電動秋千訓練也被用于訓練航天員的前庭功能。電動秋千是一個高十幾米的鋼架,鋼架下懸吊著一個方形小廂,秋千蕩起時,方形小廂前后能蕩出15米。
正常情況下,人體大部分血液囤積在下肢,其他部分的血液參與血液循環。然而到了太空失重環境下,囤積在下肢的血液會減少,參加循環的血液會增加,航天員體內的血液會因失重而向頭部轉移。
為了提高對失重環境的適應能力,航天員需要接受血液重新分布訓練——躺在一張特制的傾斜床上,訓練時,這張床會通過變換各種角度來調節他們體內的血液分布。參加這種訓練時往往會出現頭脹、結膜充血等癥狀,嚴重時會出現胸悶、失眠等癥狀。
載人航天存在許多不可預知的風險,如何避免險情以及危險到來時如何進行救生和生存,就成為一項重要的訓練內容。為保障航天員的安全,從飛行器待發段、上升段、軌道運行段、返回段、著陸各個時期都備有救生方案。

圖6 航天員王亞平在沙漠進行野外生存訓練(圖/新華網 陳斌 攝)
救生與生存訓練主要針對載人航天飛行任務飛船應急返回著陸沙漠或海上等特殊情況,使航天員進一步掌握救生物品的使用方法,提高其在特殊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強團隊協作能力和凝聚力。
在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里有一個“沖擊塔室”,內有一座約4層樓高的綠色鐵塔。它的作用是模擬飛船返回地球時的沖擊環境,從而增強人的抗沖擊耐力。
人們在游樂場坐過山車等項目從高臺往下俯沖時,心臟像要從喉嚨跳出來似的令人窒息,滋味很不好受。游樂場的俯沖還有一定的坡度,而在沖擊塔室里毫無緩沖,從塔頂直接墜入塔底的水池。盡管只有短短的幾秒鐘,但航天員所受到的生理和心理沖擊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在飛船發射和返回過程中,傳導到艙內的噪聲會很大。軌道飛行階段,艙內設備產生的噪聲也很難避免。在聽力訓練場所,會用飛行中遇到的噪聲頻率對航天員進行聽力訓練。

圖7 2013年,航天員費俊龍在聲學實驗艙進行聽力實驗(圖/央視網 朱九通 攝)
你以為經受住這些就可以上天了嗎?其實,航天員的訓練遠不止這些,還需要完成基礎理論培訓、專業技術知識和單項操作技能訓練等100多個科目的訓練和考核。
就算經歷了這些“殘酷”的訓練,也不一定有機會執行航天任務。比如首批入選航天員隊伍的鄧清明,到目前還沒有機會執行神舟任務,還有李慶龍、吳杰、陳全、趙傳東、潘占春等航天員,他們未曾飛天卻已退役。他們同樣是中國的飛天英雄,他們的名字值得被我們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