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文
(甘肅省西和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甘肅西和742100)
使用抗寒、抗病、抗穗發芽性好、角質緊湊、抗倒伏的優質品種,以抗旱、抗銹、耐銹、高產穩產為重點,綜合考慮品種抗性,實行多抗源品種合理搭配,重點推廣抗旱、豐產、抗病、抗倒伏的優質專用冬小麥品種。及時中耕除草,疏松土壤,改善禾苗根際環境。
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的冬小麥新品種,加快小麥品種的更新換代。培育冬前壯苗,以提高產量,根據各地的實際種植情況確定主要推廣技術,加快推廣高產創建活動和寬幅勻播等先進實用技術。利用秋冬種之前的空閑時間,及時進行深耕滅茬和秸稈還田,深耕深度為25 cm 左右,深耕前施足底肥。由于部分山區坡地冬小麥播種時種子用量過多,出苗后群體過于稠密,單株苗體較弱,應推廣寬幅勻播播種技術。結合當地土壤化驗結果,通過測土配方科學施肥,合理搭配氮磷鉀化肥,最大程度的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肥力。此外,要適期播種,根據各地的氣候條件確定最佳播期,冬前培育壯苗是增強冬小麥抗病能力的前提,要杜絕早播冬前形成旺苗和遲播冬前形成弱苗現象的發生。
一是抓好核心區綜合治理。甘肅省是小麥條銹病核心越夏區,有計劃地實施退麥改種和種植結構調整,規劃好作物的種類及布局,從根本上預防小麥條銹病的發生。二是普及藥劑拌種,確保實現拌種全覆蓋。制定具體的藥劑拌種方案,全面普及推廣藥劑拌種和種子包衣技術,確保小麥生產安全。三是抓好秋苗防治。加強對小麥條銹病秋苗期發病情況的監測,及早制定防治預案,抓好秋苗期的綜合防治,降低秋苗發病程度,壓低越冬菌源量。防治方法有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農業防治:盡可能的鏟除田間、田埂上的自生麥苗,壓縮越夏菌源量;清理作物殘茬及田邊雜草,減少病蟲基數;適期播種,根據不同區域病蟲害的發生情況適當調整播期,力爭在適播期內按期播種,回茬麥田應早騰茬、早整地、搶時早播,盡量在“寒露”節氣前完成播種工作;加大秋苗期田間調查力度,及時進行挑治,壓縮越冬菌源量。化學防治:小麥種子播前進行拌種,以預防地下害蟲、土傳病及種傳病蟲害。種衣劑內含殺蟲劑、殺菌劑等農藥,經成膜劑固定后,在種子周圍形成一層保護膜,既能殺死種子內帶菌,又能防止種子外病菌進入膜內。拌種后的包衣種子的藥效釋放速度慢,藥效期長,可以有效防治小麥出苗和幼苗期的地下害蟲、土傳病、種傳病。秋播時為了減少秋苗發病、培育壯苗、實現來年豐產,小麥種子均需進行藥劑拌種,絕不白籽下種。小麥條銹病等的殺菌拌種藥劑有25%戊唑醇、20%三唑酮、15%粉銹寧等,25%戊唑醇懸浮劑10 ml+水1.5~2 kg,可拌種100~130 kg。小麥地下害蟲發生嚴重的田塊,可用1%辛硫磷顆粒劑30~37.5 kg/hm2或用相同有效成分乳油拌干細土,均勻撒于地表后耕翻,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 ml+水5 kg 拌麥種50 kg。對于病蟲混發田,可采用10%高效氯氟氫菊酯30 ml+20%三唑酮10 ml+水0.8~1 kg,拌種50 kg 小麥種子,待水分晾干后播種。
小麥條銹病具有常發性、暴發性,應高度重視,抓好春季田間管理,在防除雜草時兼顧小麥條銹病等重大病蟲害挑治與普防相結合。防治藥劑可選擇20%三唑酮乳油900~1 200 ml/hm2,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45g/hm2,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 500g/hm2,或250g/L丙環唑乳油375~450 ml/hm2,或5%己唑醇懸浮劑450~600 ml/hm2,或30%醚菌酯懸浮劑750~1 050 g/hm2兌水750 kg 均勻噴霧。重病田每隔7~10 天噴1 次,連噴2~3 次。
“立夏”至“小滿”節氣間小麥陸續進入了抽穗期、揚花期、灌漿期,同時也是各種病蟲害的高發期,小麥的千粒重是影響產量的關鍵因素,做好這一時期的田間管理工作至關重要,尤其在病蟲害防治上不能掉以輕心,可使用小麥“一噴三防”技術在防治穗蚜的同時,兼顧小麥條銹病的預防與普防。小麥“一噴三防”技術是根據小麥大田病蟲發生的實際情況,選配殺蟲劑、殺菌劑、微量肥料,各計各量,現配現用,混配噴霧,一噴多效,以改善田間小氣候、防治病蟲害、補充葉面肥料(抽穗期、揚花期、灌漿期)、預防干熱風、增加千粒重等,增產效果十分顯著。
“一噴三防”主要按照兩步展開,第一次噴藥主要防治小麥銹病、赤霉病、吸漿蟲等,25%戊唑醇240~495 ml/hm2+98%磷酸二氫鉀3 kg/hm2+ 尿素7.5 kg/hm2兌水噴霧,可促進小麥健康生長,增強抗病性,提高產量。第二次噴藥主要防治小麥條銹病、白粉病、葉枯病、穗蚜、干熱風等,用啶蟲脒450~600 ml/hm2+98%磷酸二氫鉀3 kg/hm2+ 麥健450 ml/hm(24.2%水劑,有效成分為萘乙酸)兌水噴霧。另外,可選用的藥劑有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3%啶蟲咪乳油、12.5%烯唑醇、15%三唑酮65%代森錳鋅10%吡蟲啉、氰烯菌酯、咪鮮胺、4.5%高效氯氰菊酯等,葉面肥可選用尿素、磷酸二氫鉀等,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搭配使用。
適時收獲可減少落粒,降低自生麥苗田間密度,從而減少越夏菌源量。越夏菌源量與秋苗病情密切相關,而秋苗病情又遇翌春病蟲害的流行程度密切相關。
總之,冬小麥病蟲害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推廣“綠色植保、公共植保”,把病蟲害危害損失降到最低,確保小麥豐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