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順卿 ,肖 麗
特約編輯:艾 華
【導讀】傳統的柑桔產區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諸如品種結構不合理、基礎設施落后、銷售渠道不暢、經濟效益低下等弊端也逐步顯現,產業升級發展乏力,這似乎是許多傳統柑桔產區都(曾)面臨的問題。這里介紹湖北省丹江口市的柑桔產業發展策略,以資借鑒。
湖北省丹江口市柑桔栽培歷史悠久,依托丹江口水庫獨特的小氣候,柑桔產業從無到有,種植規模不斷發展壯大,柑桔產業已發展成為庫區群眾增收致富的第一大農業主導產業。丹江口庫區已被列入國家柑桔優勢區域規劃五大特色產區之一。為了深化柑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推進丹江口市柑桔產業健康發展,實現產業興旺、鄉村美麗、農民富裕的目標。在充分掌握全市柑桔產業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問題,查找原因,結合實際提出對策,最終形成了以下調研報告。
產業分布。丹江口市柑桔主要分布于丹江口庫區兩岸5 km 以內海拔300 m 以下的丘陵山地,總面積1.87 萬hm2,其中掛果面積1.71萬hm2(低產園面積0.93 萬hm2,中產園面積0.68 萬hm2,高產園面積0.093 萬hm2);全市20個鎮(辦、處、區)中有12 個鎮(辦、處、區)種植柑桔,種植柑桔面積達3 333.3 hm2(5 萬畝)以上的鎮2 個,194 個村中種植柑桔村144 個,其中面積在66.7 hm2以上的村89 個。柑桔種植農戶2.8 萬戶,占全市農村戶數的三分之一,其中0.67 hm2以上的種植大戶8 800 戶,形成了一大批獨具特色的柑桔專業村(場),柑桔已成為丹江口市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多,最具發展潛力、最有發展優勢的農業主導產業。
品種結構。全市柑桔按品種分為特早熟、早熟和中熟溫州蜜柑,臍橙、椪柑及其他零星品種。其中,特早熟溫州蜜柑面積393.3 hm2,占總面積2%;早熟溫州蜜柑面積5 200 hm2,占28%;中熟溫州蜜柑面積12 000 hm2,占65%;臍橙面積593.3 hm2,占3%;其他品種(包括椪柑、雜柑等)面積393.3 hm2,占2%。
產業化情況。全市現有柑桔產后處理生產線48 條,處理能力達300 t/h,各類交易市場79處,其中年交易額5 000 萬元以上的大型交易市場1 處,中等規模的產地交易市場5 處;現有柑桔專業合作組織85 家,中介經紀人690 人。
產業效益。柑桔產業是一項綜合效益顯著的產業。一是經濟效益顯著。全市柑桔年銷售產值3 億多元,農業人口人平1 000 元,10 萬果農人平3 000 元。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不少村組因發展柑桔產業,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農民也直接得到實惠。二是社會效益顯著。在柑桔銷售季節,全市有萬余勞動力從事采果、運輸等,同時拉動餐飲住宿、包裝印刷、交通運輸、分級打蠟、農資銷售、市場建設等多個行業的發展,社會產值達4 億元以上。三是生態效益顯著。柑桔果樹是多年生常綠植物,根系發達,樹體美觀,四季常青,春季有花,秋季有果,不僅保持水土效果好,而且綠化、美化了庫區兩岸。
品種結構不合理,集中上市矛盾突出。丹江口市受北緣柑桔產區冬季低溫、全年積溫不足等氣候條件限制,柑桔品種95%是溫州蜜柑,而且其中65%是中熟品種。品種的單一性和成熟期的集中性,增加了銷售壓力,阻礙了柑桔產業整體效益的提升。
果園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受干旱影響嚴重。現有柑桔大部分建園標準低,90%的柑桔園為坡地,而95%的柑桔園因沒有水利設施而無法灌溉。由于缺乏水源,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導致低產柑桔園所占比例大、產量不穩,果品質量較差。基礎設施落后已成為制約柑桔產業發展最主要的因素。
良種苗木繁育體系不健全,潛在病蟲害風險較大。全市本地苗木繁育能力不足,存在濫引亂調柑桔苗木及接穗現象。部分苗木及接穗未經嚴格的檢驗檢疫,連同苗木接穗引入檢疫性、毀滅性柑桔病蟲害的風險加大。
市場主體不強,社會化服務程度低。目前,全市柑桔栽培在經營形式上多為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難以應對大市場,抗御不了市場風險。市場主體尚處于發展初期,實力較弱,社會化服務程度低。
市場營銷相對滯后,與產業發展不相適應。一是產地市場建設滯后,影響果品銷售。產地批發市場規模小,沒有配套設施,達不到分級存放、快速出貨、減少環節的要求,滿足不了柑桔銷售的要求。二是銷售方式單一。全市柑桔社會化專業合作組織及經紀人隊伍與產業規模還不相適應,目前銷售主要依賴外地(主要是河南省)經銷商,缺乏穩定的本土營銷隊伍。
品牌建設和宣傳力度不夠。“武當”品牌柑桔整體宣傳力度不夠,很多消費者還不知道或不了解武當柑桔,加之沒有統一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包裝,還沒有在廣大銷售區域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貯藏保鮮、深加工嚴重滯后。全市現有的柑桔產業化龍頭企業多集中在種植方面,帶動輻射能力強,缺少能有效緩解銷售壓力的深加工及銷售龍頭企業。采后商品化處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產品都是未經分級、打蠟、包裝等商品化處理就直接上市,附加值低。貯藏設施簡陋,貯藏量小,調節市場供應的能力有限。
丹江口市柑桔產業擁有近2 萬hm2的生產基地,但由于受山區條件的限制和資金短缺的影響,基地基礎設施不配套,抗御災害能力較差,單產水平較低,整體質量不高,與日益發展變化的市場需求不相適應,與產業自身發展不相適應。為了打造丹江口市庫區優質柑桔生產基地,應根據產業發展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發展思路,將產業工作重心由“基地開發”為主,轉向“果園改造提升”為主,實現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加快提升產業素質。建議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抓品種結構調整。根據丹江口市的氣候特點及現有產業基礎,堅持溫州蜜柑的主體地位不動搖,擴大特早熟、早熟溫州蜜柑品種的面積,壓縮中熟溫州蜜柑的面積;在適宜的區域適度發展部分臍橙、雜柑等品種,調節不同成熟期品種的比例;通過示范引領、以獎代補等措施,開展大規模的品種結構調整優化;通過補植補栽、高接換種、老園更新換代等方式,逐步實現品種結構調整的目標,以均衡供應市場。
優化區域布局。不斷調整優化柑桔區域布局,對于柑桔種植規模小的村要實行退出機制,使柑桔產業向集中連片的優勢區域集中,提高產業整體效益。根據丹江口市的氣候、地形地貌、土地資源以及栽培現狀,進行功能分區和合理布局。溫州蜜柑生產區主要布局在離大水體5 km 以內的地區。臍橙、椪柑、雜柑等需積溫較高的品種,應布局在庫區瀕臨大水體2 km 內的半島、河灣等地區。
強化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柑桔產業發展激勵機制,設立全市柑桔產業發展獎勵基金,對在基地建設、柑桔加工、銷售、品牌創建、科技推廣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對新建、改造柑桔基地的采取以獎代補形式給予項目支持,對年銷售量達到5 000 t 以上的經銷商給予0.5 萬~3 萬元獎勵,適時建立農產品(柑桔)補貼機制。鼓勵工商資本投資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研究制定對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持政策。制定土地流轉政策,鼓勵果園適度規模經營。加大對龍頭企業支持力度,在土地供應、項目審批、信貸投放、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優先優惠,制定休閑觀光果園的扶持政策。積極探索發展柑桔保險業務,引進開展柑桔政策性保險試點,對農戶參加柑桔保險給予保費補貼。金融機構要增加對柑桔產業的信貸投放,積極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融資及擔保機制,確保產業發展資金需求。
強化項目配套。丹江口市級每年整合各類惠農項目資金,支持柑桔產業發展。財政每年預算柑桔產業專項工作經費,保障產業工作的順利開展。強化項目支持與實施考核,將柑桔項目納入扶貧項目庫與扶貧項目統一組織實施。市農業農村、財政、水利、移民、自然資源和規劃等部門要加大對柑桔產業振興發展的項目投入力度,庫區柑桔主產鎮每年的產業建設資金要確保70%以上用于柑桔品改和基地建設。市交通、商務、文旅等部門要籌措資金用于庫區桔園道路、柑桔市場建設、電子商務發展、省級休閑觀光示范點創建、柑桔農機補貼等方面,服務產業發展需要。
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發展柑桔深加工是解決柑桔銷售的有效途徑,既可緩解柑桔鮮果銷售市場壓力,又可提高產業的附加值,還可增加農民的收入,還有利于帶動柑桔價格。政府應加大對柑桔深加工招商引資力度,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等方式,以改變丹江口市柑桔深加工落后的現狀。
強化智力支撐。一是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支持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校合作,組成科技創新聯盟。二是引進高層次人才。積極引進一批柑桔領域專家,學術技術帶頭人,對引進的高端人才享受市引進高層次人才優待政策。三是加強基層果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
全面提升丹江口市柑桔產業素質,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的工作,丹江口市將按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分步實施,常抓不懈,使丹江口市柑桔產業素質全面得到提升,競爭實力進一步增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