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Scientia Horticulturae》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1.110610),來自葡萄牙里斯本大學高等農學研究所(ISA)的研究人員研究了苯嗪草酮和夜間高溫對蘋果生理和落果的影響。夜間高溫可能會通過增加暗呼吸導致碳水化合物短缺。苯嗪草酮(MET)是一種稀釋劑,可抑制光合作用,由此引起碳水化合物合成減少而增加落果。為了闡明蘋果樹生理機制和果實脫落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于2017、2018 年在萊里達、赫羅納和圣特魯伊登的金冠蘋果園進行了5 次試驗。在果徑12~14 mm 階段設置4 個處理。A:對照處理,即自然環境條件下的蘋果樹;B:HNT,即夜間溫度高,噴藥后5 晚蘋果樹暴露在人工升高的夜間溫度下,未施藥;C:MET,即用247.5 mg/L 的苯嗪草酮處理;D:MET+HNT,即用247.5 mg/L 的苯嗪草酮處理,加人為增加夜間溫度的組合。
HNT 不影響透光劑吸收、凈光合作用和氣孔導度,但主要在日出前引起了葉片碳水化合物含量的顯著降低,尤其是蔗糖 (減少18%~45%) 和山梨醇(減少19%~26%)。苯嗪草酮顯著降低了凈光合作用至對照的50%左右,導致葉片蔗糖和山梨醇降低,在噴灑后5 天達到最小值,分別在 減少21%~57%和19%~26%。兩種處理的果實生長速度在施用苯嗪草酮或夜間高溫處理后2 天延遲了30%。兩種處理方法都產生了類似的果實數量減少和提高了果實大小效應。聯合處理(MET+HNT) 促進了與處理C 相似的凈光合作用減少,但蔗糖(減少44%~60%)和山梨醇(減少73%~84%)減少幅度最大,從而導致最強的稀釋效果。脂質過氧化不受處理的影響,但抗氧化酶活性表現出適度的變化,主要在處理C 和 處理D 中活性增加,伴隨著谷胱甘肽含量的增加和抗壞血酸的減少。研究表明,通過苯嗪草酮抑制光合作用(減少碳水化合物產生)和夜間高溫促進呼吸作用(增加碳水化合物消耗)的重疊,轉化的碳水化合物產量少于果實的生長需求(負碳水化合物平衡),導致苯嗪草酮的抑制效應增強。在決定最佳的苯嗪草酮濃度以實現最佳的作物負載結果時,必須考慮夜間高溫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