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海梅
(甘肅省會寧縣水土保持工作管理總站,甘肅會寧730799)
甘肅省年降雨量較少,自然環境造成的水資源匱乏問題比較嚴重。會寧縣是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的重點治理地段,是甘肅省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區)之一,這與其地理環境有關。會寧縣是典型的丘陵溝壑地帶,容易因水力導致滑坡和土地崩塌,從而造成水土流失。加上當地氣候干燥,地表植被的覆蓋率不足,難以實現水土的有效保持。保護水土能夠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將荒地變成良田。因此,會寧縣努力治理水土流失,在工程建設方面進行了創新。
會寧縣政府擔負著治理水土流失的職責,采取了較多方式宣傳和動員人們關注水土流失問題,提升民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信息透明能夠讓民眾知曉政府的工作內容,統一思想認識。在治理工作開展之初,會寧縣政府堅持信息透明的原則,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廣告墻、燈箱等開展宣傳工作,主要宣傳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則、治理方法、國家的投資情況及各項優惠政策等。信息透明能夠增強民眾對政府的信心,政府的計劃和策略能夠得到民眾的支持和擁護,從而保證水土治理工作較好地開展下去[1]。
水土流失問題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雙重壓力作用的結果,應用合理的技術能夠有效而準確地解決這一問題,如布設水平梯田、修建淤地壩等。在水平梯田建設過程中,應借助合適的機械化手段,并根據當地的地貌特點作業。同時,梯田耕作要順應當地的氣候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下采用技術手段來完成耕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自然環境,輔助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有效利用現代技術稱為“技術入股”。技術入股能夠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率。此外,各地水土情況不一樣,當地政府可以邀請民眾參與到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發揮民眾的監督作用,較好地促進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開展[2]。
水土保持是與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有著密切關系的公益性事業,不僅需要政府的推動,而且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只有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開發治理,才能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會寧縣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應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讓群眾投身到梯田建設中。廣大民眾可以相互幫助,組建各種互助小組,更好地結合地理優勢配合機械修筑梯田[3]。同時,做好撫育管理工作,組織專人管理種植植被。每一項工作都要責任到人,保證植被保護工作有效落實。此外,對廣大群眾進行廣泛性的政策宣傳,積極營造一個全社會參與并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氛圍。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關系到地方生態環境及經濟發展。工程質量非常關鍵,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可以讓民眾參與監督,嚴格把好質量關。有了民眾的監督,就可以有效避免單一管理中出現的風險問題,對異常數據進行及時修正,進而規避工程風險。
水土流失在我國的危害已達到較為嚴重的程度,它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的破壞,導致生態平衡失調,水災旱災頻繁,農業生產環境惡化,而且影響各業生產的發展,造成群眾生活貧困,且為下游江河帶來嚴重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沒的地方,不論城鎮和農村,人民的生命財產都會遭受嚴重損失。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應有效發揮群眾的力量,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