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柯剛,陳 軍
(甘肅省臨澤縣水務局,甘肅臨澤734200)
臨澤縣南北長約80 km,東西寬約54 km,總面積2 729 km2。境內的走廊平原區面積約1 054 km2,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轄7個鎮,71個行政村,727個村民小組。2019年末總人口14.92萬人,全縣生產總值54.59億元,較上年增長6.1%。臨澤縣有6個灌區,分別為平川、板橋、蓼泉、鴨暖、沙河和梨園河灌區,其中梨園河灌區為大型灌區,又分為新華、小屯、倪家營3個分灌區,其余5個灌區為中型灌區。依據水利綜合年報數據,2019年臨澤縣總用水量為41 720.24萬m3,其中開采地下水4 384.08萬m3,約占總用水量的10.51%。全縣登記備案機電井1 824眼,依據《臨澤縣地下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規劃報告》,全縣地下水允許開采量1.02億m3。
2019年臨澤縣用水總量控制目標4.176億m3,實際用水總量4.172億m3,低于年度控制目標;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716.84 m3/萬元,較2015年下降27.92%;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35.68 m3/萬元,較2015年下降27.4%;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604,與2019年度控制目標0.604持平。全縣設計灌溉總面積7.378萬hm2,其中農田面積3.853萬hm2(純井灌面積為0.169萬hm2,約占總面積的2.29%),園林草面積3.525萬hm2,農田平均灌溉用水量6 135 m3/hm2。
2019年開采地下水4 384.08萬m3,其中:工業取水363.89萬m3,占地下水總用量的8.30%;生活取水576.06萬m3,占地下水總用量的13.14%;農業灌溉取水3 444.13萬m3,占地下水總用量的78.56%。現狀地下水開采強度以單位面積內地下水開采量表征,開采強度大于40萬m3/a·km2的格柵有7個,占總格柵數的1.39%;開采強度30萬~35萬m3/a·km2的格柵有1個,占總格柵數的0.20%;開采強度20萬~25萬m3/a·km2的格柵有14個,占總格柵數的2.78%;開采強度15萬~20萬m3/a·km2的格柵有35個,占總格柵數的6.96%;開采強度10萬~15萬m3/a·km2的格柵有53個,占總格柵數的10.53%;開采強度5萬~10萬m3/a·km2的格柵有136個,占總格柵數的27.04%;開采強度0~5萬m3/a·km2的格柵有242個,占總格柵數的48.11%。經統計,區內地下水開采強度平均值為8.93萬m3/a·km2。
黑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地下水動態變化受人為影響顯著,平原區地下水位表現為周期性波動和趨勢性下降2個動態特征。受季節性開采影響,地下水位年內變化呈現開采期水位下降、非開采期水位回升的周期性波動狀態;長期的地下水開采使區內地下水位基本處于趨勢性下降態勢。近年來,隨著黑河流域節水農業技術的實施、地下水超采區治理以及黑河來水量的變化,該區地下水位下降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水位總體趨于穩定,局部有所回升。
2.4.1 局地開采井過于集中,不利于用水量控制開發利用程度較高的灌區局部有單位面積內井數過多的現象,區內單位面積超過10眼井的區塊有17個,在抽水高峰期,由于各井間井距較小,群井間易受疊加降深影響,導致單位涌水量減少,為保證灌溉水量,易在小范圍內產生過大降深。
2.4.2 用水結構不合理,農業用水所占比例大 現狀條件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總體較高,整體用水結構顯示,農業灌溉用水所占的比例最大。在河道修建的水利工程調蓄設施,主要調蓄地表水,存在調蓄量不足的情況。在非汛期來水量小,蓄水量少,造成5—6月主要灌溉期供水量嚴重不足,而在汛期和非灌溉期,由于水庫防洪等原因,受限制蓄水,造成水量下泄,不能滿足年內地表水資源合理調配及優化利用的目的。
2.4.3 水利工程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有待進一步提高 部分干支渠道建設標準低、運行時間長,渠道存在老化失修等問題,起不到防滲及抗沖蝕的作用,田間工程配套設施有待進一步提高。
按照水均衡計算結果,均衡區內地下水天然補給量為50971.99萬m3/a,天然排泄量為50520.44萬m3/a,可動用儲存量為9 385.13萬m3/a,地下水允許開采量為9 836.68萬m3/a。根據灌區計算成果,平川灌區允許開采量為2 137.72萬m3/a;板橋灌區允許開采量為1 525.42萬m3/a;蓼泉灌區允許開采量為680.75萬m3/a;鴨暖灌區允許開采量為2 200.75萬m3/a;沙河灌區允許開采量為1 038.83萬m3/a;新華灌區允許開采量為407.28萬m3/a,小屯灌區允許開采量為921.75萬m3/a,倪家營灌區允許開采量為924.18萬m3/a。
臨澤縣劃定2個超采區,分別為臨澤縣淺層中型一般超采區和臨澤縣淺層小型一般超采區,超采面積分別為127.08 km2、64.98 km2。為了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地下水資源,嚴格落實超采區壓減任務,全面完成超采區治理目標,臨澤縣高度重視,及時安排部署,嚴格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計劃用水與總量控制管理,嚴格控制地下水取水量。同時,進一步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快機井計量設施建設,制定實施《臨澤縣地下水資源管理辦法》,為加強地下水資源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2019年度通過各項治理措施,完成地下水超采區93萬m3的壓減任務。
臨澤縣境內地下水允許開采量為9 836.68萬m3,2019年實際開采量為4 493.51萬m3,從總量上說未超采,可增加開采量5 343.17萬m3。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一是局部地區單位面積內井數可達6眼以上,在抽水高峰期,由于各井間井距較小,群井間易受疊加降深影響,導致單位涌水量減少,而農戶為保證灌溉水量,易在小范圍內產生過大降深,造成機電井掉泵。建議開采井密集地段壓減開采井數量,控制在6眼/km2以下為宜。二是在各灌區選擇合適的機(民)井、水源地的供水井作為地下水水位、水質動態監測點,并維持1次/點·半年的觀測頻率,以積累地下水長期動態觀測資料,掌握動態變化規律。同時,利用各種途徑收集水源地水質監測資料,將各水源地供水井的源水水質檢測結果進行收集整理,以便掌握區域內長期水質動態變化規律。三是建議進行地下水超采區治理與調查評價,復核地下水限采方案階段性實施的成效,在此基礎上對限采方案進行調整,通過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以及有效的實施最終實現各階段治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