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霞
(甘肅省臨洮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臨洮730500)
馬鈴薯是糧菜兼用作物,多年來在臨洮縣種植面積穩定在3.3萬hm2以上,總產量90萬t左右,成為臨洮縣四大支柱產業之一。隨著國家政策引導和市場刺激,新的馬鈴薯種植區域不斷拓展,現代化生產加工設施大量投入應用,給臨洮縣馬鈴薯產業帶來沖擊。面對新的挑戰,臨洮縣馬鈴薯如何才能突破當前困境,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提升、壯大就成為一個急需思考的問題。
臨洮縣已初步形成馬鈴薯生產四大優勢區域,以高寒冷涼區為主的脫毒種薯繁育、以干旱半干旱區為主的高淀粉薯生產基地、以南部二陰區為主的全粉加工型生產基地、以水川區為主的地膜早熟馬鈴薯收后復種蔬菜生產基地[1]。優勢產區馬鈴薯種植面積占到了臨洮縣種植面積的80%以上,全縣標準化基地面積超過2.6萬hm2,占馬鈴薯總播種面積的80%以上。馬鈴薯種植面積在667 hm2以上的鄉(鎮)有13個,2 000~3 333 hm2的鄉(鎮)有8個,3 333 hm2以上的鄉(鎮)有2個。2019年臨洮縣馬鈴薯種植面積3.332萬hm2,鮮薯產量90.9萬t。
臨洮縣2019年馬鈴薯脫毒種薯應用率達100%,平均產量27 330 kg/hm2,較前3年平均增產9 906 kg/hm2,增收9 906元/hm2。全縣常年脫毒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3萬hm2,覆蓋18個鄉(鎮)323個村8.04萬個農戶,實現了馬鈴薯脫毒種薯全覆蓋,受益農戶不斷增加。
臨洮縣建成馬鈴薯貯藏窖共5.03萬座,總貯藏能力44.5萬t。其中:5~10 t:3.9萬座,總貯藏能力24.45萬t;10~20 t:8 500座,總貯藏能力13.45萬t;20 t以上:2 800座,總貯藏能力6.6萬t,使全縣馬鈴薯貯藏體系進一步完善,減少了貯藏損失,提高了商品薯質量和農戶收入。
依托臨洮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臨洮縣勤榮馬鈴薯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單位,每年引進馬鈴薯新品種10~15個,分區域進行試驗、示范,近幾年篩選出適合臨洮縣種植的品種有青薯9號、隴薯7號、隴薯10號、冀張薯12號、希森6號等,2019年臨洮縣勤榮馬鈴薯購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從國家種質克山馬鈴薯試管苗庫一次性引進100個馬鈴薯脫毒品種及品系在辛店鎮石郭家村進行擴繁篩選。為加快臨洮縣良種的更新換代步伐,2019年依托縣內合作社,從內蒙古、黑龍江、河北等地及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渭源縣調進馬鈴薯良種1.8萬t左右。依托甘肅康勤薯業有限公司、定西市甲天下農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定西伯泉薯業有限公司大力扶持培育種薯產業,年生產原原種2 000萬粒,原種繁育面積533 hm2,一級種繁育面積6 666.7 hm2,并建立站灘鄉站灘村、井溝村,連灣鄉連灣村、新添鎮南坪村、大坪村、峽口鎮學校灣村等多個千畝良種繁育基地。
先后培育建成了薯界淀粉、興達淀粉、東升淀粉、云鵬淀粉等一批馬鈴薯淀粉生產企業,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家。全縣淀粉生產企業年設計加工能力達10萬t,其中興達公司建成2萬t精淀粉生產線1條,薯界淀粉公司建成2.5萬t精淀粉和5萬t變性淀粉生產線各1條。2018年12月甘肅薯界淀粉有限公司、臨洮縣東升馬鈴薯制品有限公司、臨洮縣云鵬薯業有限責任公司3家企業通過環評驗收,均取得排污許可證。2019年3家公司淀粉收購加工薯原料約12.6萬t,生產淀粉1.8萬t,建成了一批馬鈴薯產地購銷市場,為縣內馬鈴薯及時運銷提供了平臺。特別是臨洮縣騰勝蔬菜市場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在完善提高馬鈴薯市場計算機網絡管理及大型電子公共信息發布中心功能的基礎上,在全國各大市場設立了臨洮馬鈴薯直銷點,及時收集傳遞終端市場供求信息。同時,重視營銷隊伍建設,共培育各類馬鈴薯運銷企業、運銷戶200多家,從業人員達1萬多人。在專業市場的拉動和運銷組織的帶動下,2019年2月25日臨洮馬鈴薯出口歐盟(西班牙)簽約5年,每年20萬t首發儀式在臨洮縣峽口鎮舉行。2019年外銷馬鈴薯鮮薯60萬t,甘肅省內主要銷往蘭州、臨夏、甘南等地,省外主要銷往四川、重慶、新疆、河南、貴州等地,國外主要銷往俄羅斯、韓國、西班牙。其中,2019年通過正大集團甘肅分公司進行外貿銷售隴薯7號箱裝精品120 t,單價較當地市場高出0.3元/kg;依托臨洮縣三榮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向西班牙銷售商品薯26 t。2020年訂單生產隴薯7號和希森6號,同時為尼泊爾提供隴薯系列種薯2 000 t,并指導幫扶發展當地馬鈴薯產業,銷售渠道暢通。
一是馬鈴薯種植重茬問題嚴重,加之受晚疫病、土傳病害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產品品質不高。二是與市場對接不夠,有些品種薯型、品質還不適應市場需求。三是標準化水平較低,農機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全程機械化率低[2]。四是受國家環保政策、投入資金、市場需求等因素的影響,臨洮縣內加工企業大多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五是大部分馬鈴薯種植主要分布在山坪區,但灌溉設施、產業道路建設嚴重滯后。六是組培技術人才缺乏,良種繁育能力不足,采購良種成本較高。
加大馬鈴薯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尤其是開展馬鈴薯專用型新品種引進,通過引進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篩選出適合臨洮生態條件的專用型新品種,實現主推品種更新換代和滿足主糧化品種的要求。
以原種和一級種薯擴繁為突破口,加快脫毒種薯擴繁。扶持建立原種生產基地700 hm2,一級種薯生產基地7 000 hm2,確保實現馬鈴薯脫毒種薯全覆蓋,提高全覆蓋工程的質量和水平。配套扶持建設原種貯藏能力1萬t,一級種薯貯藏能力20萬t。通過標準化基地建設,實現種薯標準化生產、規范化貯藏、市場化供應,形成比較完善的脫毒種薯生產、供應體系,在滿足縣內用種需求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向省外供種的能力和水平,把臨洮縣建成內外兼銷型馬鈴薯種薯供應基地[3]。
以高質量的脫毒種薯推廣應用為突破口,以集成綜合農藝及機械化技術為支撐,以脫毒種薯推廣補貼政策為助推器,以政府推動為抓手,大力推廣馬鈴薯標準化種植“配方施肥+黑膜覆蓋+脫毒良種+統防統治+機械化耕作”組合配套技術,促進農機農藝結合,確保標準化種植面積達到32 000 hm2以上。鼓勵引導馬鈴薯種植主體采取土地流轉、租賃、托管等方式,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種植大戶+基地”等模式,建成一批百畝、五百畝、千畝示范點,使馬鈴薯標準化核心示范基地面積達到700 hm2以上,推動馬鈴薯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堅持區域化布局,重點打造以高寒冷涼區為主的脫毒種薯繁育、以干旱半干旱區為主的高淀粉薯生產基地、以南部二陰區為主的全粉加工型生產基地、以水川區為主的地膜早熟馬鈴薯收后復種蔬菜生產基地等馬鈴薯生產四大優勢區域。確保鮮食菜用薯面積達到7 000 hm2、主食、薯條、薯片及全粉加工專用薯面積達到700 hm2、高淀粉加工以及脫毒種薯繁育面積達到32 700 hm2。統籌實施產業標準化,提升縣級財政補助資金,加快推進馬鈴薯產業標準化進程。積極實施耕地休耕、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開展薯糧草輪作,加強病蟲害防治,力爭統防統治率達到80%,堅決防止馬鈴薯晚疫病大面積發生。重點種植高產優質新品種,通過良種良法配套,提高農戶應用高質量脫毒種薯等科技種田水平;通過項目帶動等措施促進脫毒種薯應用率達到100%;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生產基地生產條件,逐步提高馬鈴薯生產水平。
按照馬鈴薯種植區域布局,建立多個綜合豐產栽培技術示范點,示范內容涉及新品種應用、脫毒種薯應用、配方施肥技術應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機械化種植技術應用等高產栽培技術[4]。按種植面積2 000 hm2以上的鄉(鎮)建立集中示范點3個,面積700 hm2以上鄉(鎮)建立集中示范點1個,每個示范點集中連片33 hm2以上。示范點要在馬鈴薯種植關鍵期組織農戶、鄉村社干部集中觀摩學習和宣傳培訓,提高農戶對科學種田的直觀認識,自覺選擇適宜新品種和高級別脫毒種薯,推動臨洮縣馬鈴薯生產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一是選擇一批起點較高的骨干龍頭企業集中扶持,重點支持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開展資產重組,向馬鈴薯優勢區域集中,提高產業集中度,保證規模化大型加工企業的原料薯質量與數量。二是依托淀粉和全粉的原料優勢和品牌效應,大力發展馬鈴薯主食化產品,實現加工品種適宜市場化,提高其市場競爭力。三是引導和建立馬鈴薯生產、銷售、加工對接機制。加工企業根據需求與脫毒種薯生產企業簽訂脫毒種薯生產供應合同,再由加工企業建立商品薯生產基地,并與農戶簽訂預約生產合同,形成“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引導扶持加工企業以訂單生產等方式,建立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年內帶動合作社、種植大戶50戶以上,建設原料基地3 333 hm2以上,新增貯藏能力1萬t以上。四是加大資金整合扶持,大力發展縣內加工企業,力爭甘肅薯界淀粉有限公司、臨洮縣東升馬鈴薯制品有限公司、臨洮縣云鵬薯業有限責任公司3個企業年加工能力達到6萬t。
馬鈴薯鮮食化種植面積力爭達到7 000 hm2以上,加快馬鈴薯國際化進程,力爭外銷馬鈴薯鮮薯60萬t以上。
積極推進馬鈴薯全產業鏈標準化生產,加大馬鈴薯質量檢驗檢測工作,全面試行食用馬鈴薯合格證制度,使馬鈴薯各鏈條產品質量有保障,產品全合格。加強已有品牌的保護力度,申請注冊更多原產地地理標識、中國馳名商標、國際商標,創建全國知名馬鈴薯品牌體系。力爭馬鈴薯“三品一標”認證面積達到3 333 hm2以上,認證品牌3個以上。實現由無品牌到多品牌,進而到做大做強品牌影響力。
充分發揮產地交易市場的功能,構建產地與終端緊密連接的馬鈴薯市場流通體系,抱團發展國內銷售市場,穩定甘肅省內蘭州、臨夏、甘南等地鮮薯市場占有量,搶占四川、重慶、新疆、河南、貴州等省外終端市場。多元化開展直銷配送,組織企業、合作社開展定點供應北京、福州、廈門等市場。同時,搶抓“一帶一路”建設等機遇,拓展國外銷售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