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明 李馨鈺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偉大的黨孕育了偉大的革命精神,偉大的革命精神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的蓬勃發展,中國共產黨在探索革命道路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革命精神,并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豐富和發展了這一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精神法寶,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拔覀兪歉锩?,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必須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①在新時代背景下,作為革命者的我們要繼續傳承和弘揚革命時期的精神品質,將其厚植于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的偉大實踐之中。
革命精神內蘊著一系列優秀特質,這些特質相互關聯、內在統一。知所從來才能思所將往。中國共產黨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特殊的歷史環境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過程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偉大勝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黨始終秉承著革命必勝的信念,以大無畏的精神和鋼鐵般的意志同一切危難作斗爭。因此,對革命精神的內涵進行深入研究,是從容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
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始終將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并將其貫穿自身發展的全過程,以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作為我黨的命脈和靈魂,自覺擔負起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重任,帶領全國人民成功開辟出中國革命道路并堅定地朝著社會主義方向前行,使中華民族擺脫了落后挨打、貧窮挨餓的艱難局面。正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才能夠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無數革命先烈正是由于樹立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才會在任何艱難、殘酷的復雜條件下不惜一切代價乃至生命來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
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革命的成功,不僅需要有人在槍林彈雨中冒死沖鋒,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張思德始終牢記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堅持一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并在實踐中一絲不茍地貫徹;雷鋒無私地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孔繁森心系偏遠地區人民群眾,思群眾之所慮,做群眾之所想,始終將群眾的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人民至上的使命與擔當,無數時代楷模的先進事跡展現了革命精神與時俱進的時代內涵,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可歌可泣、浴血奮戰的斗爭史。14 年抗戰中,無數革命先烈將生命置之度外,義無反顧地以血肉之軀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篇章。解放戰爭時期,無數革命先驅同敵人進行英勇斗爭,取得了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70 年前,為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中國人民志愿軍高舉正義旗幟,肩負民族希望,與朝鮮人民一道共同抗擊侵略者,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為維護國際秩序和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貢獻。在同新冠疫情的殊死較量中,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偉大抗疫精神,奮力奪取抗疫斗爭的全面勝利,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勇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歷史擔當和中華民族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的英雄氣概。
艱苦奮斗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在井岡山時期,直面糧食緊缺、物資匱乏、裝備落后等艱難困苦,以苦到極致志更堅、勤儉節約為革命、艱難奮戰不潰散的革命熱情,排除萬難克敵制勝,創造了中國革命歷史上的奇跡,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長征途中,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紅軍廣大干部戰士靠著英勇犧牲、不屈不撓的革命意志越過了一道道的艱難險阻,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在延安時期開展了大生產運動,發起“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鑄就了延安軍民的錚錚鐵骨;杰出科學家林俊德扎根大漠50 余年,隱姓埋名投身核武器研究,吃常人難吃之苦,助力大國重器威震四方。這些歷史印記完美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真實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軍隊無私無畏的高尚情操和愛國愛民的赤子情懷。
實事求是是我們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之一,求真務實則是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具體體現。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在一百年來的風雨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堅持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秉持求真務實的實踐品質,才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并根據斗爭形勢的發展特點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斗爭策略;才在遵義會議上擺脫了教條主義的精神束縛,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期挽救了中國革命;才在抗日戰爭中有了統一戰線的形成,調動全民族的抗戰力量與日本帝國主義斗爭到底,贏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才有了改革開放這一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正確選擇,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實踐充分證明,革命精神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也是對我黨革命文化傳統的堅守和弘揚,在新時代又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可謂上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精神所體現出的種種優秀特質仍適用于今天的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因此,立足于新時代背景下,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傳承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仍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1921 年,一艘以馬克思主義為帆的紅船,載著華夏兒女的希望乘風破浪,開啟了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偉大航程。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無私奉獻、英勇犧牲,用鮮血和信仰成功建立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為了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艱苦奮斗、無私奉獻。中國共產黨人以堅定的理想追求和革命必勝的理想信念塑造了中國人民重拾民族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品質。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由于我們擁有堅實的文化根基和充分的文化自信。革命實踐孕育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彰顯革命精神。只有走進革命歷史,才能更深刻地體會今天的文化自信從何而來,革命精神已成為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一個個不朽的精神坐標,也成為今天中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源泉。
我們黨提出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在理論層面科學構筑了一個完整的辯證思維邏輯,在歷史層面深刻總結了我們黨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經驗。回顧黨近百年來的風雨歷程,可以說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頑強拼搏、不屈不撓、敢為人先的光輝斗爭史。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革命精神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始終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發展思想,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目標追求,突顯了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政治品格、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范。革命精神為“四個偉大”的科學內涵提供了本源性思想,如今,我們黨秉持革命精神,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主題,依據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制定相應的斗爭策略,加強自身建設,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見,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都離不開革命精神這一強大動力。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抵抗歷史虛無主義和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強大思想武器。從黨的各個歷史時期來看,意識形態工作貫穿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領域,關乎黨的各項偉大事業的興衰成敗,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是維護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延安整風運動中,我們黨大力加強以馬克思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建設,肅清了黨內的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和宗派主義的錯誤思想,最終贏得了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在思想上為奪取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蘇東劇變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西方敵對勢力企圖將邪惡的魔爪伸向中國,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總結蘇東劇變歷史教訓,在推進改革開放這一偉大進程中,更加注重黨的思想建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隨著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信息多元化的飛速發展,我們黨在意識形態工作中始終堅持以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宣傳方式來加強對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教育引導,從而增強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中國共產黨進行的偉大革命實踐和在偉大實踐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以無可辯駁的歷史事實和思想力量充分證明了革命精神是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堅強精神力量,是鞏固意識形態安全的穩定支撐,也深刻體現了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和歷史必然性。
從戰火洗禮到改革陣痛,從積貧積弱到發展壯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對我們黨提出了應對新挑戰的新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文明基礎,還需要篤定的精神理論支撐。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到全國各個革命圣地進行考察,結合革命歷史對弘揚革命精神作出了重要指示,體現了總書記不忘革命初心、牢記為民使命的深切革命情懷。新時代如何弘揚革命精神所體現的文化底蘊,增強人民群眾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成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任務。
中國共產黨是革命精神的開創者和領路人,黨的歷史就是革命精神不斷繼承和發展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發展歷程中上下求索,歷經磨難,用血肉和汗水筑成了一座座精神豐碑,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革命的偉大勝利,就沒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功偉業,就沒有中國如今的盛世繁華。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是在黨領導的社會革命中砥礪而來的,也是在對黨的忠貞不渝中培養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面對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崇高性和艱巨性,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的絕對領導,使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才能使革命精神不會因為歷史的前進而褪色,在新時代依然熠熠生輝。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隨著中國各領域實力的不斷提升,引起了西方敵對勢力的恐慌,特別是隨著全球新冠疫情的不斷擴散,在恐慌不斷蔓延的嚴峻局勢下,一些西方政客以及媒體顛倒黑白、別有用心的言論層出不窮,在抹黑中國形象的同時,暴露出其“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另一方面,歷史虛無主義者企圖徹底顛覆人們對歷史的認知,通過制造思想混亂打破社會穩定局面,因此,我們在共赴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要旗幟鮮明地與西方敵對勢力和歷史虛無主義作斗爭,堅決回擊那些抹黑黨的歷史、詆毀革命英雄的言行,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決筑牢思想防線、守住意識陣地,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如此才能夠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為維護社會穩定發展,國家長治久安提供穩固支持和有力保障。
人民群眾是革命精神的根基,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歷史實踐充分展現了“民有所呼,黨有所應”的使命擔當。在革命戰爭年代,我黨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人民群眾愿意節衣縮食來幫助紅軍、支援紅軍,充分證明廣大人民群眾對于黨領導革命的支持與信心,黨與人民群眾共同譜寫了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動人篇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當機立斷,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黨中央對疫情的防控與治理充分展現了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革命精神核心要義,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生動實踐。因此,在弘揚革命精神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決同一切損害人民利益、背離群眾意愿的行為作斗爭,切實地為人民群眾辦好事、執好政、掌好權,只有這樣,才能使革命精神在任何時代都永葆活力、熠熠生輝。
一個典型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模范就是一座豐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模范的作用是無限的。戰斗英雄黃繼光舍生忘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眼,壯烈犧牲;人民公仆焦裕祿身患肝癌仍然一心為民,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堅持工作;時代楷模鄭德榮一生都在堅定不移地研究馬克思主義,矢志不渝地傳播科學真理,始終懷揣著對黨忠誠的熾熱之心,將黨和國家事業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與信仰。先進模范的言行舉動、所作所為,都在無形中營造了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引導了一種正確的價值取向。時代進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來引領,社會發展需要先進典型的模范力量來推動。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銘記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永遠保持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雹谛聲r代弘揚革命精神更應該深入挖掘革命典型,以模范事跡更好地詮釋革命精神的價值內涵,用革命精神感染人、鼓舞人,激勵全社會更好地傳承革命精神,共同譜寫新時代改革發展的新章程。
知之愈深,信之愈篤,行之愈實。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具有民族性、時代性與先進性,是凝聚全國人民不斷銳意進取的精神力量?;厥走^去,俯瞰今朝,戰火硝煙已遠去,革命精神永留存,面對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大力弘揚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使之成為凝聚全國人民不斷銳意進取的精神力量,是不忘初心的使命要求,是實現偉大夢想的目標要求,更是團結奮斗、筑牢中國精神的時代要求。
注 釋:
①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N].新華日報,2018-01-05.
②習近平在山西考察工作時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7-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