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晶
(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吉林 長春 13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成為黨和政府開展各項工作的一項基本方略。在2020 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多次提到了“人民”二字,進一步體現出我們黨“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十四五”時期,我國面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可謂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人民是國家發展的血脈,是民族進步的根基,人民幸福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標,也是我們黨百年來砥礪前行始終堅守的初心和使命。為了承擔起新時代新的歷史使命,不辜負人民的重托,黨員干部應始終堅守人民至上的政治品格,不斷提升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偉力,踏踏實實地將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下去,為“十四五”規劃的實施提供力量保障。
在如何看待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對待人民群眾等問題上,哲學史上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其一是唯心史觀。唯心史觀的根本觀點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片面夸大少數英雄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認為歷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將相、思想家之類的偉大人物創造的,人民群眾只是被動服從,對于推動歷史發展所起到的作用微不足道。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有過類似的表述,如俄國的民粹派把群眾比作一連串的零,英雄人物才是這些零前面的實數;德國哲學家尼采宣揚“超人哲學”,把群眾當作渣滓、瓦礫場;中國唐代思想家韓愈認為歷史是由圣人創造的;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則說:“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舍英雄幾無歷史”。其二是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由馬克思運用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深刻考察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創立的。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體,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并決定著歷史發展的方向和結局。人民群眾不僅是生產力發展的推動力量,同時也是生產關系變革的推動力量。
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和發展了群眾路線這一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其科學內涵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這短短30 幾個字深刻揭示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力量源泉以及黨員領導干部應遵循的最基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建黨初期,我們黨還并未形成內涵明確的群眾路線,但是我們黨一直十分重視群眾工作,也一直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指導革命實踐。正因如此,無論是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階段,我們黨都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新時代我們黨繼續堅定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在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更需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熱情,激發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使人民與我們黨始終站在一起,共同應對新挑戰、適應新變化。與此同時,我們要堅持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追求,將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根本奮斗目標,更加注重改革成果的公平、正義與共享,這就要求黨員干部要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培育人民情懷,維護群眾權益,尊重群眾智慧,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改革發展全過程。
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思想基礎的群眾路線并不是從理論到理論的空洞學說,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起伏跌宕的革命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致勝法寶。
縱觀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無論是在戰爭年代浴血奮戰的“打江山”階段,還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坐江山”時期,抑或是在進行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固江山”的新時代,都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的群眾路線。歷史已經反復證明,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優勢就是密切聯系群眾,我們黨在無數困難甚至失敗中仍然能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奪取政權,并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些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如果失去了人民群眾的擁護,也就失去了我們執政的最大優勢,最終我們的執政地位也將不保,甚至走向亡黨亡國的深淵。
中國共產黨還深刻總結了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各國共產黨執政興衰沉浮的經驗教訓,從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黨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
蘇聯共產黨是世界上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十月革命后,蘇聯共產黨僅用了不到20 年的時間就把一個經濟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經濟強國,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歸根到底,這些成就的取得與蘇聯共產黨堅持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然而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蘇共開始脫離群眾,逐漸失去了人民群眾的擁護。當時人們普遍認為蘇聯共產黨早已不是人民群眾的代表了,而只是官僚和干部的代表,黨不代表人民群眾,蘇共最終失去政權并導致蘇聯解體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因此,無論是從縱向上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考察,還是從橫向上與他國共產黨的比較分析,我們都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堅持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各項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證;違背群眾路線,我們就會失去根基和源泉,就會遭受失敗。在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曾經飽含深情地說:“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只要我們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可見,保持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之本、永恒選擇。黨員干部一定要以人民的立場為立場,以人民的喜樂為喜樂,把服務人民群眾的工作落實在行動上,解決他們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信心。
2017 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五大思維方法。2019 年,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在五大思維方法基礎上增加了歷史思維方法,從而形成了六大思維方法。歷史思維方法就是從歷史視角分析問題,運用歷史規律和歷史邏輯指導現實工作,解決現實問題的一種哲學思維方式。當前,面對改革中的險灘和硬骨頭,需要我們善于運用歷史思維,牢固樹立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觀點,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從群眾中獲取戰勝困難的無窮力量。
以歷史思維分析和思考問題要把握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時間的跨度。也就是要將眼光著眼于較長的歷史時段來對問題做縱深性的觀察、分析和研究,而不能僅僅局限于一時一事,或者個別時段的歷史現象輕率地作出結論。第二個維度是整體的寬度。也就是說在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時要注重整體性,這種整體性的把握非常重要,因為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處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和當時的大背景息息相關,如果將整體和部分割裂開來,必然會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的錯誤,用個案代替全局,最終導致結論的片面性。第三個維度是發展的視域。用歷史思維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并非唯歷史論,更重要的是從歷史事件中總結經驗和規律,判斷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到了這一點才是真正掌握了歷史思維方法,才能對當下情況和未來前景作出更具現實性和前瞻性的思考與規劃。
歷史是一部長卷,它發展的規律總是隱藏在紛繁復雜的史實之中。這種規律有時以顯性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有時以隱藏的方式遁跡于歷史與現實之中。提高歷史思維能力,目的是要看清歷史的趨勢,把握歷史的邏輯,掌握歷史的辯證法,領悟歷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這樣才能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方法指導。具體來說,可以從3 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敢于承認并尊重歷史。今天的一切都是一步步發展而來,而非憑空產生的,都是歷史前身或前因變遷和發展的結果。因此,承認歷史也就意味著對于事物前身或前因的探尋,即要知其從何處而來。承認歷史就要堅持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既尊重取得的成績,也正視曾經的錯誤。無論是偉大成果還是嚴重的錯誤都是歷史的一部分,都在客觀上豐富了歷史的內容,我們當下所存在的一切也都是從歷史的錯與對、成與敗中變遷而來的。因此,承認和尊重歷史,不僅是一個態度問題,更是我們進行改革和發展的前提和價值準繩。
二是要善于運用歷史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歷史思維能力的根本目的是分析解決現實問題,掌握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在認識、分析和處理問題時就更容易做出全面、客觀、接近事物本質的判斷。掌握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就會具有更強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掌握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就能更加準確地分析形勢,判斷利弊,用更加清晰的思路去開展工作;掌握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可以充分借鑒前人的經驗教訓,避免在實際工作中走彎路,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三是要有選擇地繼承并發展歷史。歷史是一個不斷繼承和發展的連續的動態過程,我們決不能割斷歷史去看待和處理當今我們遇到的問題。但是在繼承和發展的同時,要注重對歷史的甄別。我們承認并尊重歷史,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曾經犯過的錯誤以及特定時期內的歷史倒退。但是當我們運用歷史思維認識和處理現實問題時,要對紛繁復雜的歷史作出正確的取舍。那些被歷史證明了的正確的理論和經驗,我們應該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揚;那些被歷史證明了的錯誤、有害的思想和做法,我們必須堅決拋棄和改正,否則我們就會重蹈覆轍,甚至重演歷史的悲劇。
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出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到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黨運用歷史思維方法,歷經近百年的發展,不斷總結經驗,對于群眾路線這一根本工作方法的認識在不斷加深、豐富,但內核始終未變。在新時代,繼續堅持群眾路線,既是提高執政能力的要求,更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的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在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之際,我們黨將面臨更艱巨的改革任務,承接人民更高的發展期望。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全新實踐,無先轍可循,無經驗可鑒。面對挑戰,是否能夠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得到人民的真心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能否改革成功,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的關鍵所在。
但我們應該看到,在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巨大歷史成就的同時,諸如個別黨員干部貪污腐敗、群眾觀念淡薄等問題也日益凸顯,嚴重割裂著黨和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習近平總書記曾擲地有聲地講道:“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為了走好新時代的群眾路線,我們必須學會并運用好歷史思維方法,從整個歷史的視野和邏輯中去深刻認識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避免與群眾相脫離的現象發生,團結更多群眾與我們并肩奮斗,切實做到凝聚民心,匯聚力量,為我們的改革發展創造最好的環境,提供最強的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暢通渠道。一方面要使群眾的意見能夠及時反映,另一方面領導干部的意見還要充分考慮到群眾的切實要求,這樣才能為群眾所接受,同時要在實踐中接受群眾的檢驗,這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只有經過這一循環過程的反復磨練,才能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的領導水平,增強領導的正確性。其次,要始終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做到代表群眾、尊重群眾、貼近群眾、為了群眾,全力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困難和問題,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
2014 年3 月2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中這樣說道:“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回顧歷史、總結歷史,也是審視未來、展望未來。在國家、民族命運的轉折點上,我們每每會從回望歷史、重述史觀中汲取無窮的力量。歷史已經反復證明,始終堅守為民的初心使命和赤子情懷是我們黨能夠延續百年并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創造偉大歷史奇跡的根本原因。以歷史思維理解和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接過了歷史的接力棒,就必須沿著前輩的足跡,發展創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指導,繼續踐行群眾路線,筑牢我們黨最可靠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在新的長征路上譜寫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