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勇 鄔旭然 王緒敏
(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教育強國建設,在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方面具有非常直接和現實的重大意義。在全國研究生教育大會上,教育部明確了新時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務,在目前新的人才競爭格局下,需要進一步加強創新型國家人才的培養。我們國家在讀的研究生有286 萬多人,其中,在讀博士研究生超過42萬人,碩士研究生超過了243 萬人。高等學校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地方性綜合高校更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力量。但是伴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逐漸增加,地方性綜合院校在研究生培養等方面暴露出很多問題,也存在很多的困難,如培養質量與“雙一流”高校相比有較大差距,整體的課程體系較為陳舊,教學內容沒有很好地緊追學科前沿,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使用較為單一,指導教師的培養能力也大相徑庭等。好多高校在研究生創新能力等培養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何結合自身實際,在激烈的競爭中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成為地方綜合性院校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
本文結合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近年來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摸索與經驗積累,探究了地方綜合院校碩士研究生培養和改革的路徑,對較好地完善地方綜合院校研究生培養模式、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水平、加強服務地方經濟等方面提供行之有效的參考。
地方綜合院校研究生培養普遍存在歷史較短、經驗不足、綜合實力欠缺、科研平臺落后、經費不足等問題。
與“雙一流”高校相比較,地方院校的科研平臺相對落后,導致很難引進較高層次人才,以致其導師隊伍的指導能力相對較弱,間接影響學科專業對報考學生的吸引力,從而在一志愿的報考率上表現偏低。研究生課程的設置問題上主要表現為內容較為陳舊,研究生教改步伐緩慢,沒有做好社會需求的調研工作,以致課程體系與區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嚴重脫節,沒有形成良性循環。導致地方綜合院校在研究生培養質量尤其是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困難重重,亟需依據自身實際條件,不斷改革和發展,以完善研究生培養機制、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
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先后獲批“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省級重點學科、海產品質量與安全檢測“十三五”高校重點實驗室、通過CAM 認證的食品檢測檢驗中心、2 個省級骨干學科實驗教學中心、現代海水養殖與食品加工質量安全控制省級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省功能食品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與教學平臺。2017 年“生物學”學科獲批為煙臺大學“十三五”期間“學科特區計劃”優勢學科,2018年主持獲批山東省教育服務新舊動能轉換專業對接產業——現代海洋領域項目、參與醫養健康項目。
多年來,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依托學科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與教學平臺,現擁有生物學、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學與工程3 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同時包含生物與醫藥類碩士、食品加工與安全專業學位授權點以及農藝與種業領域的農學碩士點。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緊扣“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升質量、追求卓越”一條主線,圍繞“特色與內涵發展、高質量發展”兩個發展,加強三大項措施,打造“一二三”全方位立體人才培養體系,在地方綜合院校研究生培養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效果顯著。
學院嚴格按照1:200 的要求配齊專職研究生輔導員隊伍,目前在學研究生323 人,配有一名專任輔導員和一名兼職輔導員,同時學院黨政領導擔任兼職“德育導師”,遴選優秀青年博士教師擔任研究生班主任。注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開展黨建工作,構建了思政課、專業課、研究生導師“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模式。鼓勵研究生指導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將專業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既做學業導師又做人生導師,幫助研究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研究生正直誠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團結合作的優良品質,把更多優秀的人才吸納到黨的隊伍中來,充分發揮研究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學院制定了題為《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導師思想政治教育責任書》的專門文件,制定了研究生導師德育責任制的具體考核指標,并納入到學院導師資格審查項目中。建立了導師師德評價反饋體系,制定了導師師德調查評價體系,鼓勵研究生對導師進行客觀且公正的評價,評價結果納入導師資格審查的內容中,完善了以導師為主體的研究生德育責任制。
(1)以培養目標為導向,構建合理的培養體系
學院在培養方案中明確培養目標,在宏觀目標下針對學術型、專業碩士、農業碩士的研究生因材施教。圍繞培養目標完善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環節。鑒于學院交叉學科特點,適時修訂并且不斷完善培養方案,使其更加科學合理,符合交叉學科的發展要求。課程設置上,打破幾個學科點之間的課程壁壘,制定緊扣科學前沿、服務區域發展的課程教學計劃,允許研究生在不同學科點上進行選課。比如,食品專業研究生除了修讀本專業學位課程之外,可以選擇生物學、農學相關課程,為研究生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完成學科交叉提供廣闊空間。
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方面,學院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重點,發揮建設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同步提升導師教學和科研指導能力。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積極參與山東省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計劃項目的申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獲批研究生教育優質課程5 項、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案例庫5 項、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3 項,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的完成較好地推動了我院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學位論文方面,學院結合《煙臺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盲審及抽檢辦法》,科學制定本學院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從制度上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健全了學術不端行為的預防與處理機制,堅決杜絕學術不端行為。
實踐教學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研究生科技創新項目的申報,包括“互聯網+”和“挑戰杯”等各類創新創業競賽。近5 年,學院共獲得“挑戰杯”國賽銅獎1 項、省賽金獎1 項,“互聯網+”國賽銅獎1 項、省賽金獎1 項,銀獎1 項,銅獎3 項,山東省大學生科技節生物類競賽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合計20 余項。研究生提升了自身科研實力的同時,更好地踐行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夯實立德樹人根本,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按照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和實踐能力提高的原則,堅持科研產出和學術成果有優勢的導師優先指導研究生的聘任導向,以“聘任制”代替“遴選制”,導師隊伍不斷優化,建立基于綜合考核與評定的動態上崗制度。完善研究生與導師“雙向選擇”模式,充分體現尊重導師和學生的選擇權。建立不同學科導師分類考核評價體制。注重專業學位導師的隊伍建設,建設一支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相適應的、專兼職相結合的高質量、高水平的“雙師型”導師隊伍。
完善導師培訓制度,對新聘任的研究生導師,建立政策解讀、經驗共享、交流探討的平臺。采取全院集中與各學位點分散組織的培訓方式,負責碩士生新導師的崗前培訓和在崗導師的發展培訓,增強導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提高指導研究生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研究生導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不斷完善研究生導師的激勵制度,明確其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的義務與權利,調動其積極性,發揮導師的科學道德和學術規范的示范作用。不斷完善研究生導師問責制,一旦發現培養質量出現問題的導師,及時采取質量約談、限招、停招等處理方式。出臺了《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導師行為規范手冊》,規范了導師指導行為,建立了師德師風責任認定和追究機制。
截至目前,生命科學學院各學位點研究生導師55 人,其中教授15 人,副教授55 人,均具有博士學位。其中,山東省“海外泰山學者”特聘教授2 人,“泰山學者種業人才團隊領軍人才”1 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 人,山東省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2 人,煙臺市“雙百人才”專家1人,外聘多位具有國家級人才稱號的專家學者為兼職客座教授,這些為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了保證。
(3)“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協同發展”,助力研究生教育機制創新
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積極對接地方需求,全面深化產教、科教融合,形成了“學術導師+行業導師”的雙導師制,構建了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體系,建設了多個特色鮮明的聯合培養基地。
與此同時,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與中國科學院海岸帶研究所、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山東蘋果果業產業技術研究院、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形成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機制。
生命科學學院聚焦山東省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主動對接煙臺市現代海洋、醫養健康產業,與企業合作,建設了多個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聘任7 位行業專家作為山東省高校產業教授。2020 年,學院承擔橫向課題74 項,到賬經費1127 萬元,授權專利19 項,充分展現了學院在服務地方經濟所取得的成績。
生命科學學院牢固樹立“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管理理念,不斷加強學生管理隊伍建設,規范管理制度,做好獎、懲、助、貸,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多樣化的文體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
生命科學學院鼓勵創新,完善獎助體系,充分發揮獎學金、助學金的激勵作用,引導學生熱愛學習,勇于創新,在現有的各類獎勵的基礎上,健全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研究生國家助學金、學業獎學金,完善《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獎助學金管理辦法》,以評促學、以評促優,著力保障評選過程公平、公正、公開。
學院建立了就業指導和服務機制,健全了學生的“雙創”教育體系,鼓勵研究生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科技節創新創業大賽等,鼓勵研究生創新創業以及面向基層就業,引導研究生積極參與“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活動。
經過多年的努力,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培養已形成相對完善的體系和機制,教育教學改革成果顯著,科研實力不斷增強,學科水平穩步提升,學生的培養質量不斷提高。近5 年,研究生參與發表高水平論文超過400 篇,其中SCI 收錄論文180 余篇,省級優秀畢業生12 人次,山東省優秀畢業論文6 人次,省級優秀科技創新成果獎3 項,各類創新創業競賽獲獎36 項,10 人獲國家獎學金。
學院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與“雙一流”高校相比,依然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如整體上研究生的招生指標較少,尤為突出的是學術型研究生招生指標;研究生的生源質量整體上不是很高,第一志愿報考率以及第一志愿錄取率有待進一步提高,尤其是生物工程學術型碩士;專業學位學生培養過程中,與地方的協同育人、協同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改進;未充分考慮生命科學學院各個學科之間的差別,考評機制單一,應結合每個學科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考評機制,適當區分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考評辦法;個別導師重科研、輕教學現象突出,相關課程教師對待研究生的課程教學投入不多;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投入較少,碩士生導師和任課教師對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包括研究生優質課程、優秀課程案例庫建設等參與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等。這些問題部分可以改變,需要各個學科專業不斷改革和探索以逐步解決。
地方綜合院校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是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對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地方綜合院校應根據學科專業特點逐步地探索,不斷完善培養體制,從而能夠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煙臺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舉措可以為類似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