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蓓 陜西新匯誠實業發展有限公司
物質、文化、能源以及生態建設等需求在高層建筑設計中均應有所體現,并且需要表現為更為正確和清晰的建筑結構設計形式,以此為基礎,提高高層建筑設計的整體合理性,并促使高層建筑設計可與生態建筑設計理念有機融合起來,創造出污染小、空間利用率高以及建筑環境可持續的生態居住空間。但需要注意的是,生態建設設計的底層理念并非對高層建筑結構穩定性或者結構耐用度的強化,而是需要以相對明顯的形式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具體可表現為廢物少或者無廢物、污染小或者無污染、環境可調節能力強以及具備一定的生態循環屬性等。
從此角度分析,不難看出,生態建筑設計的整個過程其實極其復雜,實際的工程建設規模也異常龐大,即便是高層建筑,在某些情況下依舊不能完全符合生態建筑設計需求。這就提醒設計人員在設計高層建設結構時,應積極分析生態建設中的成功案例,并明確高層建筑服務環境的實際特點,包括經濟環境特點以及自然環境特點等,進而從整體上優化生態建筑設計方案,提高此類建筑設計工作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現階段,城市規模擴張明顯,但這種城市擴張的狀態并未有效解決城市人口激增帶來的居住和辦公空間問題,受限于中心城市的資源應用類型的專門化的資源應用需求,一些必要的建筑要素其實根本無法向城市周圍擴展,只能以內卷的形式壓榨城市中心區的空間。
從此角度分析即可看出,如果在有限的城市空間中提高空間利用率,并促使此類空間可具有較好的環保特性和可持續發展特點,是新時期需要高層建筑設計工作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在生態建筑設計理念的引導下,設計人員即可在設計高層建筑結構形式以及內部空間大的應用類型的過程中,選擇更為合理的角度加入生態設計元素,并加入與建筑學、城市規劃學以及景觀學相關的內容,促使生態建筑設計過程更合理,實際的居住或者辦公空間改善效果也會更加明顯。
在這種設計方法的引導下,與建筑相關的資源應用問題即可得到有效的舒緩,與此相關的經濟發展問題、城市擴展問題以及人口增長問題均會得到有效的調和,這樣即可借助生態化的高層建筑的應用優勢,化解新時期資源應用平衡狀態的發展趨勢,并為城市未來的發展和建筑工程建設提供更為有效的目標和方向。
生態發展觀在社會發展新時期尤為突出,也是絕大多數行業發展建設的基本要求。現階段,生態發展的實際作用形式和發展建設手段較多,落實于建筑建設過程中,即可表現為更加環保的施工建設材料以及具有節能環保特點的高層建設設計方案等。
從高層建筑設計的要求角度分析,設計人員在設計此類高層建筑時,為了適應區域性的自然環境,應在開展設計工作之初開展環境調查工作,這就促使高層建筑設計工作不僅可整合區域環境資源的特點,也可從區域自然環境的特點的角度進行設計,促使高層建筑設計具備較好的環保特性。
更為關鍵的是,在生態建筑設計理念的引導下,設計人員可將綠色、生態以及節能等設計理念整合起來,發揮與生態建筑設計相關的綠色環保設計技術的應用效能,也可提高高層建筑設計工作的內在合理性。
此間,在開展生態建筑設計工作期間,設計人員應采用合理的辦法調和人、建筑與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并結合區域自然環境的特點,選擇更為合適的生態建筑設計元素,類如綠植、花草以及常年生的草本植物等,進而可從整體上提高生態建筑設計技術手段的應用有效性,也可為后續的高層建設設計工作提供技術應用參考。
生態化原則是生態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尤其在高層建設設計中,生態化原則有利于提高高層建筑的應用持續性。具體而言,在開展生態建筑設計工作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明確生態建筑設計的能源節約要求。這就要求設計人員應明確區域性資源應用效果,并選擇合適的形式整合有效的生態資源,并將此類生態資源應用到高層建筑的運行管理中,促使高層建筑可獲得更為合理的生態屬性。
在此基礎上,設計人員需要從生態建筑的功能性需求的角度分析實際的設計內容,并應用新型的生態技術。例如,在設計高層建設的通風和照明系統時,設計人員應盡量選擇自然通風以及自然采光的方式,借助生態化的環境調節辦法,促使高層建筑內部的通風或者采光環境更舒適,也可更符合節能環保設計要求。
但是單純的自然通風或者采光設計方式其實很難滿足高層大型建設的通風和采光需求,為此,設計人員在選擇此類自然通風和采光系統時,可使用系統自適應的生態調整技術,并將與此相關的技術設備和基礎設施布置到高層建筑的各關鍵空間單元中。例如,針對高層建筑的采光需求,設計人員可使用具有自適應特點的節能玻璃,此類新型的節能玻璃在日光充足的情況下,其自身的光強透過率會升高,允許更多的自然光進入建筑空間,這樣即可在白天使用更多的自然光。并且,設計人員可在節能玻璃的周圍安裝太陽能收集裝置,為夜晚的照明系統的正常運行提供儲備能源。在光線強度較差時,節能玻璃本身的光透率會下降,這樣在室內照明系統運行的過程中,節能玻璃即可鎖住并反射燈光,這樣不僅可增加電力照明系統的利用率,也可降低高層建筑夜晚照明系統的整體功耗水平。
在一些環保類型的裝飾材料的引導下,高層建筑的整體裝飾工程生態環保屬性較為突出,并且可實現可持續性的材料應用過程,為生態建筑環境的優化和升級提供有效的環保資源支持。具體而言,在開展生態建筑裝飾工程設計工作期間,設計人員應在做好高層建筑裝飾工程成本預算工作的基礎上,從生態建設環保裝飾材料的角度分析具體的生態建筑設計方法。
首先,設計人員可考慮一些具有環保特點的綠色裝飾材料,此類材料大多為從自然環境中直接取得的材料,并未經過后期的處理,保留了其原有的自然韻味,并且可起到較好的裝飾作用,其本身的氣味也無公害,裝飾成本相對較。
其次,設計人員可選擇一些較為成熟的環保性裝飾材料,此類材料多為人工合成的環保型裝飾材料,但此類材料本身的性能相對較好,具有非常強的環境適應性。
更為關鍵的是,此類材料具有較好的防霉、抗菌性能,使用此類材料的生態裝飾空間可表現出更舒適的居住或者辦公環境氛圍。
再者,設計人員也用從室內環境的生態建設優化的角度分析材料選用標準。
一般而言,一些復合型的內墻涂料或者高性能水性裝飾涂料的抗菌效果較好,并且此類材料的應用耐久度較強,一次裝修的成本較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高層建筑的整體結構往往相對復雜,一些建筑空間本身具有狹長的特點,在針對此類空間選擇生態建筑環保裝飾材料時,應盡量選擇具有較好的環境適應性的材料,此類材料不僅具有較好的環境適應性,其對空間的整體占用率也相對較低。
人性化設計原則要求設計人員在設計生態建筑方案時,應注重以人為本理念,并綜合生態設計工作的一般要求,選擇合適的形式落實以人文本的理念,提高高層建筑設計的整體質量。
首先,設計人員在開展生態建筑設計工作之前,一定要對高層建筑的應用需求進行詳細、全面地分析,具體的應用需求一般包括居住舒適性需求、辦公效能性需求等。此類需求會影響高層建筑的結構設計形態,并對其中的設計細節具有一定的指導優化作用;其次,設計人員需要從居住舒適度以及居住環境生活健康程度等角度分析高層建設設計的人性化表現形式的有效性,并以此為檢驗設計有效性的檢驗標準,優化具體的生態建筑設計細節。
此間,設計人員需要積極與業主和相關用戶進行溝通,實際的溝通方式可為走訪或者利用數據平臺填寫調查問卷,以此整合生態設計反饋意見和建議,優化具體的生態建筑設計方案。
另外,從技術應用成本的角度分析,雖然一些現代化的生態環保技術可提高居民的居住舒適度,但生態建筑在兼顧舒適度特性的同時,還需兼顧建設運行安全性要求。設計人員在選擇可提高高層建筑應用舒適度的辦法時,不應以犧牲居住安全性為代價。為此,設計人員需要從整體上考察高層建筑生態設計方案的整體合理性,并將這種合理性與生態建筑設計的應用性結合起來,適應新時期人們的生活水平,更可促使新時期高層建筑建設的環保應用需求。
總之,高層建設設計中生態建筑設計方案應符合生態化原則、人性化原則以及環保性原則,設計人員也應以此為基礎,細化生態建筑設計工作,優化生態建筑設計方案,提高生態建筑設計方案的環保特性以及安全性。另外,設計人員也應明確高層建筑設計的一般要求,從建筑結構的角度對高層建筑生態化設計方案的合理性進行分析,特別是技術應用方面的問題,設計人員也應考慮此類技術應用的成本,這樣方可將生態建筑設計理念與經濟環保理念有效融合在一起,并有效落實以人為本的生態建筑設計理念,從整體上提高高層建設設計工作的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