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娟
(中共白銀市委黨校/白銀市行政學院,甘肅白銀7309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發展方式相對粗放、高度依賴化石能源等問題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人民群眾迫切希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而要滿足人民群眾的這一愿望,就要改變之前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為了人民的身體健康。工業社會時期生產發展的同時引起了空氣、水、土壤污染,這三大環境介質的污染必然會影響到人類的身體健康,如20世紀發生過多起導致人類大范圍患病,甚至是死亡的環境公害事件。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由于發展方式粗放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是為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二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1]。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在吃、穿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會產生安全需求、尊重需求等更高層次的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物質層面的需求不斷得到滿足[2],人們的需求也從吃飽、穿暖等物質層面的需求變為追求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會保障等精神層面的需求。隨著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加劇以及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人們的需求也由之前的盼望能夠富裕起來轉變為現在的期盼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因此現階段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清潔的空氣、潔凈的飲水和更加優美的生活環境。
三是為了子孫后代。發展過程中不能只考慮當代人的需求,還要保障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的權利。因此,在發展的同時還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3],給子孫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態環境。
人類誕生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沒有自然界,人類什么都不能創造[4]。因此,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人類必須學會尊重自然規律。否則,一旦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終將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當前我國的發展面臨如下困境:一是能源、資源短缺的困境。能源短缺的困境:我國能源消費量增長很快,2000年全國能源消費量為15億t標準煤,2019年全國能源消費量已經達到了48.7億t標準煤[5]。能源消費結構也不合理,我國能源消耗以化石能源為主,在消耗的化石能源中除煤炭外,天然氣和石油都依靠進口,進口壓力大;清潔能源只占能源消費的13%。這樣的消費結構必然導致污染物大量產生、排放,從而導致嚴重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水資源短缺的困境:我國的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m3,能夠使用的水資源僅有6 000億m3[6],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約2 000 m3,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的分布也不均衡,如在水資源充沛的青海省人均水資源擁有量超過10 000 m3,而在缺水的北京、天津等地,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不足200 m3。
二是污染嚴重的困境。環境具有容納、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即環境紅利。如工業生產中產生的污水要通過治理才可以排放,但長期以來工業污水排放標準較低,甚至排放標準所要求的污染物濃度是環境質量濃度的5~20倍。如果提高排放標準,則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污水治理。由于排污標準低,可節省大量資金,這就是環境紅利。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排放之后,環境對污染物的容納能力就會達到極限,環境損害就開始表現出來,污染物也會急劇增加。如果繼續無視生產生活對環境的影響,環境污染會越來越嚴重,環境污染造成的危害也會越來越嚴重。而修復這些危害的時候,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因此,環境成本會變的越來越高,最后可能把初期的經濟收益全部吞食掉。正如恩格斯所說:“不要陶醉于我們對于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7]。人類只有學會尊重、順應自然規律,自覺愛護生態環境,人類文明才會興盛。否則,人類將不得不面對來自自然的懲罰、報復,人類文明也就難以延續。
要破解我國在發展中所面臨的諸多困境,就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降低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首先,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但很多造成環境污染的深層次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這時候如果在思想上稍有松懈,生態環境質量就可能惡化。其次,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對于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解決不好生態環境問題,就難以建成人民認可的全面小康社會。第三,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目前我國環境的承載能力和容納能力基本上已經達到極限,如果現在不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環境成本會變得越來越高,將會為生態環境問題付出更大的代價。最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已經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因此,現階段我們要抓住關鍵期,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只有各國相互協作,才能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如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1988年成立了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但溫室氣體的減排受各國應共同承擔的責任、區別責任和資源儲蓄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國都會追逐對自己有利的碳排放方案,使得關于碳排放的談判逐漸成為各國在政治、經濟、資源、環境等方面博弈的過程,也就是碳博弈。導致盡管各國都意識到了溫室氣體的危害,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仍然在不斷升高。
2019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19世界氣象組織(WMO)溫室氣體公告》指出,2018地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其中全球大氣中CO2、CH4、N2O的平均濃度分別是工業化前水平的147%、259%和123%,而2017—2018年CO2、CH4、N2O的增長速度都超過了過去10年的平均水平[8]。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繼續這樣不斷的增加,終將會威脅到全世界人民的生產生活。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各國相互協作。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我國積極承擔起了應盡的國際義務。如積極的采取種植碳匯林、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等措施,有力推動二氧化碳減排;同時,我國大力淘汰消耗臭氧層物質,是對全球臭氧層保護貢獻最大的國家[9]。
為什么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讓我們的家園綠起來,就是要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同時還能保持良好生態環境,就是要讓我們的地球家園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