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芳
(甘肅省和政縣經營管理站,甘肅和政731200)
食用菌產業是一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符合人民群眾對食品品質和安全的需要,符合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產業的需要。該項產業投入產出比高,發展前景好,對調整農業結構、循環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增加群眾收入、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依托和政縣資源稟賦,沿太子山山麓的松鳴鎮、新莊鄉、新營鎮、買家集鎮等鄉(鎮)打造赤松茸產業帶;在三合鎮、松鳴鎮、羅家集鎮、買家集鎮、新莊鄉因地制宜種植羊肚菌;在新營鎮建設雙孢菇生產基地。力爭2021年赤松茸種植面積達到0.12萬hm2以上,種植羊肚菌33.33hm2、雙孢菇36hm2、木耳13.33 hm2、竹蓀50.66 hm2,全縣總體形成0.13萬hm2以上的食用菌種植規模。
3.1.1 赤松茸種植基地建設 在松鳴鎮狼土泉村、吊灘村、中心村、大山莊村,新莊鄉榆木村、峽門村、草灘村、前進村、奮斗村,新營鎮尕莊村、大莊村,卜家莊鄉前坪村;由企業出資解決土地流轉費用,當地鄉、村兩級負責組織協調連片土地流轉;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成土地平整、滴管設施安裝等,為赤松茸種植提供有利條件。按照“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建設赤松茸基地1 200 hm2,其中:由農業企業在松鳴鎮狼土泉村、吊灘村、中心村片區種植333.33hm2,在新營鎮尕莊村、大莊村片區種植333.33hm2,在卜家莊鄉前坪村種植33.33 hm2;由農業企業在松鳴鎮中心村、大山莊村片區種植166.67 hm2。通過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帶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新莊鄉、新營鎮等鄉鎮種植333.33 hm2。
3.1.2 羊肚菌種植基地建設 在三合鎮楊家村、松鳴鎮中心村、羅家集鎮三岔溝村、新莊鄉槐莊村、買家集鎮石咀村由企業出資解決土地流轉費用,當地鄉、村負責組織協調連片土地流轉;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成土地平整、滴管設施安裝等,為羊肚菌種植提供有利條件;其余鋼架大棚、遮陽網等設施由企業自行配套完成;由農業企業在三合鎮、松鳴鎮、羅家集鎮、新莊鄉、買家集鎮等區域建設羊肚菌基地33.33 hm2。
3.1.3 雙孢菇種植基地建設 依托循環經濟園區建設,由農業企業在新營鎮三坪村建設日產雙孢菇4 t的工廠化生產車間。
3.1.4 木耳種植基地建設 在松鳴鎮狼土泉村、新營鎮尕莊村由企業出資解決土地流轉費用,當地鄉、村負責組織協調連片土地流轉;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成土地平整、滴管設施安裝等,為木耳種植提供有利條件;由農業企業在松鳴鎮狼土泉村、新營鎮尕莊村種植木耳13.33 hm2。
3.1.5 竹蓀種植基地建設 在松鳴鎮狼土泉村、新營鎮尕莊村各種植25.33 hm2,由企業出資解決土地流轉費用,當地鄉、村負責組織協調連片土地流轉;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成土地平整、滴管設施安裝等。
依托華中農業大學和河南城建學院生物科學院的科研力量,在和政縣建立食用菌制種中心,由農業企業依托集和興東西協作產業園建設,按照“校企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組建技術研發團隊,研發生產適應強、品質好、產量高的優良品種,中心建成后,為和政縣大田種植提供充足的菌種。
在和政縣循環經濟園區集和興產業園,依托原有的食用菌加工車間,配套烘干、包裝等設備,建設1座年可加工鮮菇3萬t以上的食用菌加工中心。該加工中心建成后,可滿足當地生產的食用菌加工,解決食用菌長期貯藏的問題,全年均可上市銷售,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有效增加經濟收入。
計劃在和政縣循環經濟園區規劃建設冷藏庫1萬m3以上,配備冷鏈車10輛,建設集倉儲、銷售、冷鏈運輸、信息服務為一體的食用菌物流中心。中心建成后,年可吞吐量達5萬t以上,可有效解決鮮菇不耐貯藏、運輸困難的問題。物流中心建成后,將成為以和政縣為中心,帶動臨夏州、甘南州周邊各市縣,輻射甘肅中部地區重要的食用菌集散中心。
縣上成立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鄉(鎮)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食用菌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具體負責食用菌產業發展各項工作,協調解決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各鄉(鎮)、各村要高度重視,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做好宣傳發動、土地流轉、落實政策、協調服務等各方面的具體工作。各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形成工作合力,為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各鄉(鎮)及相關部門要通過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種植食用菌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組織鄉村干部、新型經營主體、能人大戶、群眾代表進行實地觀摩學習,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提高種植食用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帶動群眾擴大種植面積。
邀請科研機構、農業院校專家教授,發揮行業部門優勢,組織開展技術培訓??h上組建技術指導服務小組,深入鄉(鎮)、村、社開展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指導,從產前的種植培訓、菇房建設、基質配制,到產中的菌種接種、溫濕度控制、田間管護,到產后的采收存儲、晾曬烘干等各個方面,都要有專人負責,確保做到全天候、全流程技術服務。
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農場”模式,采取龍頭企業規模化種植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延伸產業鏈,提升食用菌種植的產業化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動員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就業務工等多種方式參與食用菌產業發展,提高綜合收益。
各保險機構要強化大局意識,主動靠前服務,開發針對性強的保險產品,提高產業抗風險能力,為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本地企業轉型等多種方式,著力打造一批上下游的龍頭企業,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要精心謀劃、包裝打造特有的食用菌品牌,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要嚴把產品質量關,加快食用菌“三品一標”創建步伐,打造知名的綠色產品、放心產品。要通過訂單種植、農超對接、直播帶貨等多種方式,拓寬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防止出現“銷售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