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仇婷 馬梅 淄博市建設項目環境評審服務中心
目前,我國農村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水、廢氣以及固體廢棄物,還有大量的生活垃圾、生活廢水。在這些污染物中,只有固體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能夠達到70%左右,其他的各類廢棄物大多都排放到了農村環境之中,對農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在農業生產中,農村種植較為分散,農村缺乏科學的農業種植知識,使用化肥、農藥等過量,不合理的施肥,造成其不能全部被農作物吸收利用,形成了水環境污染源。此外,農村養殖業也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畜禽糞便問題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大多是直接排放到農村環境之中,對農村水環境的影響比較大。農作物秸稈大多被焚燒,也造成水環境的嚴重污染。
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廢水等排放總量呈現增加趨勢,大量的工業廢水排放到農田、附近河流等,大量鉛、汞等礦物質超標,嚴重污染地表水甚至是地下水。
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相比,環保意識偏低,生活污水幾乎不做任何的防治處理,因此增加了氮、磷的水污染;農村地區的生活條件相對不完善,缺乏公共基礎設施,生活污水得不到及時的處理、清理,久而久之給周邊的土壤和水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
目前,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撐是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比較普遍的問題。先進的科學技術停留在城市水環境污染治理,無法深入到農村,生態技術缺乏廣泛的宣傳和推廣。即便是我國污水處理技術再豐富,也在實踐中無法投入到農村環境之中。如打造天然的集中濕地系統是目前較為科學合理的水環境污染治理途徑,而面對地勢海拔較高的丘陵、山地等,該系統就失去了應用的意義。同樣,該系統對于處理農村養殖產生的畜禽糞便,降解能力一般。因此,污水處理應當因地制宜,如果處置方法不能與農村生態環境的發展相平衡,就會造成事倍功半的結果。
地方政府對農村環境的治理不夠重視,對水資源的開發缺乏系統的科學分析,管理無序,監管制度不完善,相關部門缺少強有力的執法與監督,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不夠,致使部分企業瘋狂追求經濟利益,給水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在經濟總量增長與生態環保之間選擇時,過多注重GDP等業績考核,甚至用犧牲環保來達到目的。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為了急于招商引資,往往對外資項目“開綠燈”,對環境保護方面疏于監管,造成農村地區成為水環境污染的重災區。
在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的過程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尤為重要。如果農村缺乏環保基礎設施,將直接影響水環境污染治理的質量和效率。目前,大多農村地區沒有凈水裝置,甚至沒有自來水,缺乏基礎設施,對地下水很難做到有效保護。另外農村旱廁改造不夠徹底,還沒有實現全覆蓋,地下管道等基建工程質量往往達不到標準,對農村水環境造成污染隱患,這就給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由于農村地理位置偏遠、人才匱乏、資金短缺等原因,對于基礎設施的維護不到位,缺乏人力、財力等方面的投入,村民缺少維護管理知識與能力,這就使得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減少,水環境污染治理能力下降,甚至出現了失控現象。
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科學指導,無法保證水資源的良性循環與再利用。農民對于水資源保護缺乏積極性,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
大多數農民缺乏基本的環保意識,沒有認識到水環境污染治理的嚴峻性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關系。一方面,農民用水大量浪費,存在不合理使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現象;另一方面,對于污染源缺乏防范意識,如對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由于環保意識淡薄,造成了水環境污染治理進程推進緩慢,效果不佳。
要不斷完善與城鎮化進程相協調的發展政策,確保“三農”工作有序進行,轉變農村經濟增長的方式,通過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優化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通過體制機制模式的不斷創新走出一條新型農村發展之路,對于“城中村”“城郊村”“城邊村”等,要充分利用城市資源對農村工業進行改造,提升農村工業化集中度,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進而減少水環境污染。對于位置偏遠的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要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并重,同步發展,著力建設配套生態化污水治理設施。另外,對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情況進行定期檢查,以確保治理成效。
對農村水環境保護要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重點從農村綜合性發展角度應對水環境污染等問題,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水環境污染治理結合起來,實現兩者的平衡發展。健全完善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制度,落實環境影響評估機制,使得農村水環境保護真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嚴懲對農村水環境造成污染的企業和人員,要追究其法律責任,追加行政處罰。如對于養殖場等農村企業,要督促其制定糞便處置措施,進行嚴格執法與監督檢查,從源頭上控制水環境污染。
要不斷加大研發創新投入,實現科學性的水環境污染治理。這是一項最為明智的舉措。要想加快水環境污染治理的進程,提高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效率,加強研發創新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因此,必須要在污水處理手段、流程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對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主要是氮、磷水污染,應采取廢水脫氮除磷的方法,提高農村水環境水質,同時要在廢棄物等污染源回收利用、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下大功夫,達到直接有效的治理目的。
統籌建設基礎設施是提高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質量的重要舉措。農村與城市截然不同,水環境保護的基礎設施落后,應當統籌全局,不斷提升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能力和水平,實施契合農村實際的農村水環境污染處理方式;統一建設水環境污染治理試點和示范工程,加強農村污水排放管道的建設。對于農村而言,大多分布不集中,需要科學整合村莊,加強農村水環境保護,形成多網絡、多渠道、多結構的水環境污染治理防治體系。同時,要注重對基礎設施的定期維護,引進專業人才,加大資金投入,發揮政府指導監督作用,從根本上保證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的實效,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奠定堅實基礎。
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要讓廣大的農民參與到治理農村水環境污染的隊伍中來。加強農業相關基礎知識的宣傳教育,在鄉鎮、農村舉辦農業科技等有關培訓,重點講授農村水環境污染對于農業、農村、農民“三農”的危害,宣傳水環境保護的長遠意義;在增強農民環保意識的基礎上,要擴大媒體宣傳,讓更多的農民群眾能夠及時了解、學習,從而增強公共服務意識與提高社會參與程度。因此,要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水環境污染治理的能動性與創造性。
對于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問題及對策研究,有利于提高農村水環境保護成效,有利于保護農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有利于推進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因此,發展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功在千秋,造福群眾。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問題,就必須要從源頭上了解農村水環境污染的現狀,從內因、外因、危害等因素入手,深入挖掘研究產生的根源,并加以分析,真正找到農村水環境污染治理的問題。同時,要結合先進的治理技術和經驗,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標本兼治,從發展理念、建章立制、創新研發、建設基礎設施、農民環保意識等方面提出治理的具體措施,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水環境保護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