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青
甘肅省民勤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甘肅 民勤 733303
為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近年來,民勤縣通過整合資源、健全網絡、搭建平臺等措施抓好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努力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為提高農民素質,提高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率,改變培訓多而雜、多而不精的現狀,民勤縣結合實際,整合涉農培訓資源,凝聚合力抓培訓。
為使有限的資金效益最大化,民勤縣整合涉農培訓項目資金,實行專戶、專賬、專人管理,專門用于農民科技培訓,保障農民技能培訓工作有序開展。
第五條 危改房選址應選擇安全地段。對于可能發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洪水、山洪等災害的地段應采取技術措施處理。
一是請一批教師,把涉農專業技術人才、科技特派員等請入專職教師隊伍;二是納一批兼職教師,將涉農部門、單位的技術人員納入兼職教師隊伍;三是選一批“土秀才”“田專家”,發揮“能人帶動”效應。所有教師統一管理,并根據本人專業特長,安排授課。四是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加大對教師的學習培訓力度,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盤活師資力量。
黃峪口溝屬于季節性溝道,長度8.5km。近年溝道大部分干涸,僅在兩處長約800 m的溝段范圍內有長流水,其他溝段只有在強降雨條件下局部可出現短時間徑流。水體底質以泥沙和細砂為主,水流緩慢。溝道中游建有一個小塘壩,水面面積約5 000 m2。
第一年的時間用于證明中國不僅能夠開展醫院社會服務,而且比在美國更有必要、更有效果開展服務。在美國,其他的機構也開展某些醫療性社會服務。第二階段,著手組建一個能夠滿足協和醫院需要的社會服務機構成為當務之急。這包括研究醫院每個科室的需要,招收社工并培訓他們。
制定長遠目標規劃,分年度、分階段、分步驟具體實施,使農民技能培訓能長期性、連續性進行,逐步提高農民素質。
為確保農民技能培訓規劃如期實現,民勤縣委、縣政府分年度制定下發《農民技能培訓實施方案》,明確培訓時間,細化培訓內容,遴選培訓對象,對接實習實訓基地,分階段、分步驟有計劃有安排地做好農民技能培訓具體工作。
為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會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農民,促進全縣農村經濟轉型,助力鄉村振興,民勤縣委、縣政府制定下發了《民勤縣農民技能培訓規劃》,明確了農民技能培訓的任務目標、體系目標、效果目標,指導全縣鄉(鎮)、涉農部門、單位開展農民技能培訓工作,保證培訓工作有目標、有步驟地推進和落實。
一是優化選用一些網絡資源。號召農民朋友充分利用信息化載體,安裝使用云上智農、中國農技推廣等手機App,適時進行自我知識更新學習,教師通過QQ群、微信群不定期地向農民推送實用技術信息。二是整合利用一些社會資源,如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示范園區的基地優勢和群眾基礎,根據農時農事和農民需求開展培訓。三是發揮部門優勢。政府推動下的多部門、多單位橫向合作和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的縱向互動,使農林牧水、縣鄉村組、科教社企多部門的技術、人力資源整合及集成應用為一體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使資源共享且高效,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單位協作,使農民能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及時得到培訓。
建立健全一級網絡體系職能,明確縣新型農民培訓學校為農民培育培訓主陣地,明確年度工作目標、任務以及培訓制度。要求圍繞全縣主導產業,根據農民需求,在農時農事的關鍵時間節點逐戶提供技術培訓服務,農民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產業發展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最大限度地服務農民、方便農民,為農民送去實用技術、市場信息等,真正做到使農民培訓有陣地、有組織、有設備、有制度、有規劃。
蘇長河趕緊穿上牛頭短褲,想進屋問問柳紅發生什么事了,但他還是沒敢走進去。他搬了長條凳和竹榻,在院子里將竹榻架好;然后又搬了竹椅子和小腳凳,放在竹榻邊;小腳凳上放了他的“大前門”香煙和火柴,還有一把大茶壺——蘇石從城里買來送給他的。熱水瓶放在小腳凳旁邊。他坐下來,抽上一根煙,就像往常一樣靜靜地坐在自家院子里乘涼。與往日不同的是,他豎起耳朵,全神貫注地捕捉著屋里的動靜。
聚焦鄉村主導產業和重點工作,深化和拓展農民教育培訓方式,把課堂向基層、農村延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創新駐村入戶體驗式教學,采取“縣級主導、園區示范、鄉村先行”的方式,在民勤縣18個鄉(鎮)分別建立了日光溫室種植、暖棚養殖、特色林果、大田蜜瓜、大田茴香等示范培訓基地。把理論學習與實際生產生活緊密結合,使培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民勤縣“一鎮一個主導產業、一村一個主導品牌”的產業發展布局,在全縣蜜瓜、茴香、果蔬和蘇武沙羊等主導產業園區,如雙茨科鎮萬畝辣椒基地、收成鎮萬畝蜜瓜種植基地、蜜瓜產業園、東湖鎮萬畝出口茴香基地、紅沙梁鎮花寨養羊專業村、人參果育苗中心、蘇武現代農業產業園供港蔬菜等基地構建二級培訓體系,通過“菜單+點單”選課、“課堂+現場”教學、“理論+實踐”培訓,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培訓陣地。
④敷貼時間:選取初伏、中伏1、中伏2、末伏每期的第1天行刮痧刺絡拔罐治療后進行敷貼,每3天再敷貼1次。共敷貼12次;每次貼敷4~6 h后取下。若貼敷過程中出現劇烈癢、痛、起泡等不良反應,應立刻停止貼敷。敷貼期間如患者感覺貼敷處有明顯不適,可自行取下,以貼敷處皮膚出現燒灼感、充血、潮紅或有細小水泡為宜,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共敷貼治療12次。
《民勤新農村資訊》是集農業政策、實用技術、信息為一體的科普刊物,每月發行三期,免費發放給全縣農戶,及時為農民提供生產技術、信息。倡導全縣科技工作者、專家學者、高素質農民就農民實用技術發表見解,倡導各行業領頭人就民勤縣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倡導各鄉鎮積極宣傳報道產業發展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倡導全縣農民學農愛農科學務農。
為方便農民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全縣開通了農技服務熱線,安排農業技術專家24小時輪流坐席,隨時為來電農戶答疑釋惑。
手機科技短信平臺根據農業生產狀況和縣域主導產業實際,在種養關鍵節點,及時將技術要領信息發送給全縣農民手機用戶,指導農戶跟進生產,并在大風沙塵等惡劣天氣時段,第一時間將災情預警信息發送到農戶手機上,提醒農戶預防自然災害,將損失降到最低。
根據農時季節和農民技能培訓需求,科技直通車深入鄉(鎮)村社、溫室暖棚、田間地頭,由專家手把手、面對面的對農民進行培訓指導。
聘請農業科技特派員和科技工作者,結合主導產業,根據農時季節,在縣電視臺進行技術講座,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及產后技術指導服務。實行稿件預約、審核、錄播、評獎等程序,確保稿件質量,確保收視率不下降,提高節目播出后的帶動效應。
為各鄉(鎮)村社“農家書屋”充實農業科普讀物,搭建無線網絡,專門供農民農閑時節學習充電或上網瀏覽市場信息、產品信息和各種生產資料價格信息,滿足生產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