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聿野
(大田縣財政局,福建 大田 366100)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大田縣結合實際,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大田縣廣平鎮元沙茶廠重要指示精神,持續推進“三明實踐”,以科技、品牌、三產融合為茶產業賦能,做好茶文章,推動以大田美人茶為代表的三明生態茶產業快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茶文化旅游是現代茶產業與旅游業交互融合形成的一種新業態,大田縣立足高山生態資源和茶產業發展優勢,融合本土多元文化,發掘茶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點,集茶園休閑度假、茶文化體驗、旅游購物等為一體開發特色鄉村旅游,使茶旅融合成為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有效載體,助推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縣域經濟協調發展。
大田縣有著千年茶文化歷史,種茶、制茶、品茶、售茶等滲入到人們日常生活中,茶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林深、水美、茶香,構成了獨特的區域人文特征。明清時期,福建創新了烏龍茶制茶工藝,作為福建烏龍茶主產區之一,大田茶農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美人茶”產業,主導制定《美人茶》等4個國家級團體標準,將傳統茶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目前已成為大田標志性的地方茶葉產品。2002年起,縣政府將茶產業擺在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首位,經過20年發展,大田縣擁有“中國高山茶之鄉”、“全國茶葉優勢百強縣”、“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綠色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等稱號。截至 2019 年,全縣茶園面積 9.53 萬畝,茶葉產量 1.28 萬噸,產值 11.46 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 15.74%),涉茶人員近 10 萬人(約占全縣人口數1/4)。在市、縣兩級政府支持下,茶產業已成為大田縣第一農業支柱產業,“大田美人茶”已成為三明市茶產業發展主導品牌。
1.2.1 生態環境綠色。三明系中國綠都,是中國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大田作為三明市下轄縣,森林資源豐富,全縣土地面積229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73.07%;境內水系眾多,水質良好,系閩江、九龍江、晉江三大水系支流的發源地之一。大田縣生態優良,宜居宜養,是福建省12個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獲評“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森林旅游美景推廣地”、“福建省森林縣城”等稱號。
1.2.2 氣候條件優良。大田縣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月平均氣溫10.5-27.2℃,年平均降水量1570.7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9%,年平均風速0.98米/秒,年平均日照1522.9 小時,氣候濕潤、溫和,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舒適宜人。環境空氣綜合指數穩居全省前十,2016-2019年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連續三年進入全省前十,優良天數比例均不低于99.7%。通過統計分析最近30年(1990-2019年)的氣象資料,年平均舒適度等級為3級,其中人居環境氣候舒適月份長達6個月(4、5、6、9、10、11月),此階段人體感覺舒適,最適合發展旅游產業。
1.2.3 旅游資源豐富。大田縣“山、水、泉、茶、堡”等旅游資源各具特色,現有國家4A級景區1個、3A級4個。境內古建筑古堡古學村等旅游單體資源330多個,明清芳聯堡、安良堡、琵琶堡等大田土堡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個村被列為“中國傳統村落”。民俗、戲曲、孝道、紅色等特色人文歷史文化兼容并蓄,“板燈龍”、“雜劇作場戲”分別列入第一批、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田紅粬制作技藝”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二十四孝”編撰者郭居敬出生地、肉身菩薩“章公六全”祖師故里;是中央蘇區縣,1929年初建立中共大田特支,1930年被列為“全國蘇維埃區域”,是福建省最早的蘇維埃縣份之一,2013年被確認為中央蘇區縣,有紅色愛國教育基地“第二集美學村”、中共閩中工委會址--西河祠等革命舊居、舊址。
1.2.4 旅游條件具備。一是區位優勢明顯。地處福建省地理位置中心,與8個縣區接壤,隨著廈沙、莆炎高速、國道縱五線、興泉鐵路交通網不斷完善,旅游交通便利,正加速融入閩南沿海經濟圈。二是接待能力強。縣內共有35家酒店,可提供2700多個床位,其中星級酒店達13家約1200個床位;旅游安全保障完備,制定有詳細的安全保障預案,保障旅客安全;旅游公共服務體系、配套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旅游消費環境持續優化。
1.2.5 旅游業穩定增長。大田縣以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擁有首批“全國生態旅游勝地”、“全國十大魅力茶鄉”、“區域特色美麗茶鄉”、“美麗中國?魅力文旅目的地”、“福建省生態旅游示范區”等諸多閃亮名片。山區旅游資源豐富,旅游產業穩定發展,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127.3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3.8%,旅游收入10.17億元,同比增長35.1%,全縣鄉村民宿30多家,新增旅游從業人員300多人;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14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3%,旅游收入12.1億元,同比增長34%,解決就業崗位4.32萬個。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思路,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以產業振興帶動農民增收。大田縣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重要囑托,隨著人們對大自然、原始田園風光越來越青睞,抓住高山生態優勢,打生態牌,走綠色路,大力發展生態茶旅經濟。在大田縣政府的推動下,茶鄉人民積極探索茶旅融合發展,以“仙峰古堡 茶香大田”為主題,持續推進國家茶葉公園建設,打造了以“茶”為主題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大仙峰?茶美人景區”、國家3A級旅游景區“大田五龍山生態旅游景區”和“靈動濟陽景區”。
為持續推進茶旅融合,茶旅產業融入茶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擴展成休閑農業,打造成鄉村游、空氣游、體驗游、紅色游等品牌,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鄉村旅游精品體系。統籌規劃區域范圍內多元的自然與人文環境,融合不同景區打造精品路線,路線一:內洋村大仙峰?茶美人生態茶園——陽春村章公普照堂——濟中村靈動濟陽;路線二:玉田村“第二集美學村”舊址 ——桃溪村閩中工委會址——京口村葉炎煌故居——元沙村五龍山。經過幾年打造,隨著“三明實踐”大田篇--大田美人茶在央視播出,景區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攀升,整體提升了鄉村旅游的開發效率和效果,有力促進高山區鄉村產業振興。
大仙峰?茶美人景區位于大田縣屏山鄉內洋村,獲評“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全國三十座最美茶園”、“福建省優秀有機茶基地”,是國內首家以大田美人茶為主題,集茶葉種植、茶事體驗、休閑度假、研學康養等功能為一體的生態茶景區。在霧海茶人家,設立了文學、書法、攝影等活動場所,大院內伴隨美妙的琴聲可以觀賞茶藝師精湛、熟稔、地道的茶藝、茶道表演;品嘗色、香、味、形、養俱佳的傳統茶膳;居住在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安良堡”為原型設計、獨具閩中特色的民宿建筑扶貧古堡客棧,體驗篝火晚宴,享受悠閑生活。五龍山生態旅游景區位于大田縣廣平鎮,“山清水秀、連綿茶園、孝忠文化”是大田五龍山生態旅游景區顯著特色,可游覽“中國夢”茶園,聆聽當年習近平總書記蒞臨五龍山茶園考察指導并對當地茶產業發展囑托的故事。景區既實現茶產業多元發展,又達到茶業與旅游業并舉的發展格局,茶產業在轉型升級中可持續發展。
目前茶旅融合發展起步晚、時間短、基礎弱,尚處于發展初期。一是與旅游相關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滯后,至今仍未有5A級景區,住宿、餐飲、交通仍需投入大量資金,大田屬于山區縣,經濟發展水平低,政府資金不足以支撐鄉村旅游的大規模開發。二是茶企、茶農組織化程度低,綜合型茶業人才缺乏,地區旅游統籌發展未成規模,景區發展不均衡。三是挖掘茶文化具體內涵未深入,知名品牌未能形成,仍需開發、宣傳和推廣。四是受于地域限制,景區分布分散,游客以短期游覽為主,產業鏈短,產生的綜合經濟效益較低。
一是茶園景區建設內容相互模仿,旅游產品千篇一律,同質化明顯,沒有特色鮮明的記憶點。二是茶產業以茶葉銷售為主,旅游路線以傳統觀光模式為主,景區游玩項目以網紅產品為主,多為重復性的參觀茶園工廠,旅游產品趨于單一化,游客回頭率低。三是流行與傳統元素結合開發的茶文化產品少,缺乏創新,無法吸引年輕人。
在鄉村旅游熱潮推動下,投資者熱情高漲,但受專業和資金限制,對農業和旅游業往往只進行淺層開發,缺乏科學發展規劃,項目雷同,布局不合理,以觀光型為主淡旺季明顯,市場定位不準確等,導致投入多、產出少甚至血本無歸。如大仙峰?茶美人景區作為最早開發的旅游景區,基礎設施相對完善,但在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和具體建設上沒有統籌規劃,以粗放型開發為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比如茶園中套種櫻花,與漳平永福櫻花園相比,品種少、打造時間短;茶園周邊流轉土地種植荷花,面積小,對游客吸引力不足。
抓住鄉村產業振興發展機遇,以“生態游、綠色游、深呼吸”的生態資源發展理念,形成全域生態旅游格局。大田自然實體為“九山半水半分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75座,海拔落差大,垂直氣候資源豐富,全年均適宜開展旅游,利于打造“春可采茶、夏可避暑、秋可觀堡、冬可泡泉”的全域旅游格局。實施國家茶葉公園、加快推進美人茶集中加工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統籌民宿經濟、共享農莊、田園綜合體等融合發展,突出抓好茶旅康養全產業鏈發展,推動綠色經濟和茶旅產業融合發展。
一是統籌規劃茶葉基地建設。將屏山、吳山、濟陽、謝洋、廣平等地的古堡、茶園等連片開發,在現有景區基礎上科學規劃,按國家5A級景區標準提升高山生態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壯大美人茶閩臺合作示范基地,加快大田美人茶文化創意園建設,開設大田茶史博物館,增加旅游項目,健全旅游產業體系。二是“捆綁”多元文化,培育美人茶特色游。發揮大田美人茶三“貴”文化獨特優勢,依托國家茶葉公園和土堡、民俗、溫泉、生態茶園,將茶產業與生態環境、休閑農業、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醫療產業等高度融合,體驗茶文化、富氧健身、養生宿營、靜湖垂釣、親農觀光,開發多條精品旅游路線,打造“山水茶都”、“茶鄉紅色之旅”、“森林康養”等旅游名片,延長鄉村旅游產業鏈,提高茶旅融合發展的綜合效益。
在“硬”件建設方面,從吃、住、行、游、購、娛六方面入手,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在飲食上,提升茶家樂和茶莊園農莊衛生標準,打造本土特色菜系、套餐,如主推“石牌骨頭肉”、“武陵烤兔”、“九層粿”、“永仙雞”等本地特色美食,容易給游客留下舌尖印象,比如在茶城舉辦本地獨具特色的“土豬宴”,不僅充分利用空間,又為茶城帶來人氣。在住宿上,以本地民居和土堡打造獨具特色茶鄉民宿,如屏山茶園星級民宿古堡客棧、茶家大院、木屋,著力打造大田高山特色民宿群,體驗“深呼吸 在屏山”。在交通上,建設公路網,增加公交線路和停車位等,打造便捷交通。在購物上,開發茶葉、本土農特產品伴手禮,做好茶葉深加工,加快茶飲料、茶多酚、茶保健品的招商,研發章公茶、禪茶等產品。在游玩娛樂上,運用智能化科技手段加入現代流行元素,打造特色茶藝館、發展夜間經濟、培育網紅景點吸引各類游客,拓展茶文化旅游特色體驗,讓游客與茶農一起體驗采摘、制茶和品茶等。
在“軟”件建設方面,從網絡服務和旅游服務入手。一是構建方便快捷的網絡服務體系,發布鄉村旅游信息、景點介紹、精品路線推介、民宿和農家菜預定等服務,提高游客旅行的便捷度和舒適度;建設電商平臺和多個物流服務網點,促進茶產品產銷對接。二是提高旅游從業者的專業度,實行定期培訓,培育一批本土旅游運營人才,高薪引進管理人才提高景區管理服務質量。三是培育茶旅人才隊伍,依托本地職業技術學校如大田職專、三明學院等開設茶葉、旅游專業,在校培養專業茶旅隊伍;在義務階段開設茶文化興趣課,讓學生從小感受中華茶文化氛圍。
一是打造“大田美人茶”名片。啟動“數字茶園工程”,利用物聯網做好茶園溫濕度、土壤、病蟲害等在線監測,做好全程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推廣《美人茶》標準運用,用數字科技助推美人茶科學管理、安全生產;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加快茶葉集中加工核心區建設,開展美人茶生產、加工、銷售、倉儲等關鍵技術攻關,提升美人茶品質,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加強茶企整合,培育龍頭,走企業聯合、資本運作、股份制的發展路子;政府搭臺,依托龍頭企業推廣“大田美人茶”品牌,實施“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協同發展,推動質量興茶、品牌強茶,爭創“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著力把大田美人茶打造成中國美人茶中心。
二是打造綠色茶旅模式。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主動融入“中國綠都 最氧三明”建設,借助首批全國生態旅游勝地、中國森林旅游美景推廣地、省級森林縣城、省級園林縣城等生態名片,推行‘綠色+生態茶旅’模式,因地制宜結合茶區文化資源打造特色高山生態休閑旅游品牌。例如,大仙峰?茶美人景區彰顯“生態、鄉土、文化、趣味”元素,打造成為以自然生態為主題的鄉村休閑旅游目的地,打造獨具高山特色的木屋民宿群、紅色茶旅康養示范基地,獲評百條紅色茶鄉旅游精品路線--大田美人茶鄉紅色之旅;大田縣廣平鎮五龍山生態茶園旅游景區,堅持綠色發展,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做優茶園景觀,在生態茶園推廣方面,完善茶區負氧離子、空氣質量等環保、氣象要素監測體系,探索空氣清新指數等服務產品,以孝道文化為載體,開發生態、養生休閑旅游,景區所在地元沙村,2017年被評為福建省最美休閑鄉村,2018年村財政收入達到308.62萬元。
建立全方位的立體營銷體系,開展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宣傳方式。一是網絡宣傳,開展大田美人茶科普、網紅造勢、短視頻征集,培育直播、短視頻能手活動,充分利用“大田后生仔”文化品牌,加大公共品牌宣傳推介,做好旅游活動宣傳和茶鄉風貌展示,提高知名度。二是推介宣傳,持續舉辦全國美人茶斗茶賽、高峰論壇、國際茶日、開茶節、高山茶文化節等活動,組織參加全國“農交會”和“綠博會”、福州“6.18”海交會、廈門“9.8”國際茶業投資貿易博覽會、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以及國內外其他重要茶事活動,打造各類旅游文化節、展覽會、推介會。三是開設大田美人茶宣傳窗口,鼓勵茶企茶農到省內外開設專賣店(專柜)、連鎖店;在三明飯店、三明機場、福州三明大廈等地設立大田美人茶展示展銷窗口,與大酒店大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將大田美人茶列為指定用茶。積極拓展電子商務、代理配送和網上交易,推進線上線下同步營銷,提高宣傳營銷效果。四是講好茶故事,挖掘大田美人茶茶馬古道、孝道敬茶、章公禪茶等文化,選編茶詩、茶歌、茶故事文創作品,開辟黨校現場教學線路,舉辦茶藝大賽,評選十佳代言人、十大最美茶藝師、最佳茶藝表演隊,推進茶文化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的“五進”工作,營造講茶、喝茶、愛茶氛圍,說好大田美人茶故事,推進茶旅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