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31)
在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中,主要的音樂教育活動是基于樂理、視唱練耳、聲樂、和聲基礎等方面進行教學,也就是在教學活動中重點通過音樂技能的訓練來實現個體音樂潛能的開發,更好地實現個體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但是在目前的高校音樂節教育活動中普遍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本土化音樂教育不足等問題,這就需要高校的音樂教育不斷實現改革與創新,也就是將民間音樂藝術在高校的音樂教育活動中進行滲透,從而形成本校特色的音樂教育模式,為社會輸送音樂綜合素養高的音樂類人才。
茶歌是基于民間采茶、飲茶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特色的民間音樂類型,其能夠作為一種特色的地方文化而實現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從茶歌的起源來看,其歌曲主要是基于歷史上的文人所做的詩歌進行傳唱,并且在傳唱過程中實現旋律與曲調的變化,是經過社會大眾風格化傳唱而形成一種特色民間小調。目前,在茶歌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我國的地域性茶歌主要是通過民謠、山歌的形式進行呈現。例如在江西、福建等地方便孕育出專門的“采茶調”,且這種小調能夠將山歌、盤歌等歌曲進行融合,形成了我國南方地區一種特有的民間音樂類型。可以說,茶歌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本土化特征,能夠在歌曲的傳唱過程中形成多元化的民歌曲調。
在茶歌的傳承與發展的進程中,我國也逐漸形成了《采茶歌》、《請茶歌》、《茶山小調》等反映地方民間文化的歌曲曲調。從這些歌曲的呈現內容上看,這些歌曲主要是以一種口頭文藝的形式進行茶歌傳承,從而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實現個體情感的抒發。一方面,自然風格的向往是茶歌情感表達中的重要部分,例如在《猴魁茶歌》中的“山路彎彎,溪水潺潺,迷人畫卷惹人醉”等歌詞便是抒發個體對自然風景的向往。另一方面,這種口頭文藝形式還涉及到社會勞動、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內容,例如在《武夷山茶歌》中“采茶可憐真可憐,三夜沒有兩夜眠。茶樹底下冷飯吃,燈火旁邊算工錢。”等內容,便是基于日常生活的描述,這些內容主要抒發了個體對日常生活困境中的不滿,從而通過演唱茶歌的形式進行情感抒發。
作為一種民間傳統藝術,茶歌主要是通過諸多勞動人民在采茶地區中歌唱的音樂片段積累而成的,這就使得茶歌中蘊含著對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飽含著日常生活辛勤勞動的感情。從茶歌的呈現形式上看,由于茶歌是由茶歌姑娘演唱的,這就使得茶歌的聲音有著清脆明快的特征,并且我們在樂器演奏茶歌的過程中,其歌曲的曲風較為明亮,旋律也能夠在個體的演唱過程中呈現出優美的特征,能夠為大眾帶來豁然開朗、耳目一新的音樂感覺。例如在《茶歌》的葫蘆絲演奏過程中,其音樂段落的開頭便采用了流暢的長音、單倚音、復倚音的形式進行呈現,而且采用了較長的連音技巧,能夠使得整首音樂呈現出悠揚、圓潤的特征。而且在結尾部分的音樂呈現過程中,其音樂采用了滑音、顫音的形式進行演奏,音樂的可聽性較高,這就能夠將茶歌音樂形式滲透在音樂教育活動中,以此來豐富音樂教育資源。
茶歌是一種民間音樂藝術類型,其歌曲以音樂為載體,能夠通過音樂來表達自身的人生態度以及對自然的向往之情,而且歌曲中也蘊含著多元化的民間文化內涵,將茶歌滲透到高校音樂教育活動中,能夠更好地發揮茶歌文化的傳承價值和教育意義。一方面,茶歌文化中蘊含著個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積極的人生態度,將茶歌應用到高校教育活動中,能夠將茶歌文化中的民間精神與理念在高校進行傳播,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另一方面,茶歌是一種以茶為引子而形成的歌曲表達形式,將茶歌滲透到高校的音樂教育活動中,能夠鼓勵學生去了解地方性的茶文化,并且在親身參與茶葉加工活動過程中感受茶文化中蘊含的茶道精神,這就能夠更好地將茶文化進行當代化的傳播與發展。
高校音樂教育活動是一種審美教育活動,其旨在通過學生個體的音樂鑒賞、音樂表達能力的培養來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但是在目前高校的音樂教育活動中,仍存在演唱技巧大于文化理解、演唱技巧大于藝術教育理念與觀點等現象。對于藝術類專業學生而言,音樂教育不僅需要重視技術技巧的訓練,更需要在技術技巧的練習過程中感受不同類型的音樂文化、音樂審美,培養自身的音樂理解能力與感知能力,這就需要將茶歌等地方性的民間音樂形式滲透到高校的音樂教育活動中,從而豐富高校音樂教育的課程資源,更好地實現高校音樂教育的本土化發展。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個體的思想情感教育與藝術文化教育,這就需要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情感與價值觀教育來將音樂教育的效果最大化發揮出來。一方面,將茶歌音樂滲透進高校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能夠基于茶歌中文化內涵與文化背景進行解讀,這就能夠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民間文化與藝術形式,更好地在未來的音樂創作中基于社會生活與社會實踐的情感體驗來進行音樂藝術創作。另一方面,將茶歌融合進高校的音樂教育中,教師能夠基于茶歌中的內在精神與文化進行研讀,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運用音樂藝術作為媒介傳遞音樂的內在精神共鳴來實現學生的情感價值教育,從而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形成一定的音樂情感空間,更好地完成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效果。
為了將茶歌融進高校的音樂課堂中,高校教師需要基于音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創新,從而在教育活動中更好地將茶歌文化進行滲透教育。首先,高校教師需要將茶歌曲目作為音樂課程教學中的教學內容,例如將《龍井謠》、《江西婺源茶歌》、《富陽江謠》等內容作為民間音樂教育的參考曲目,通過茶歌的解讀實現高校音樂的本土化教學。其次,高校教師自身也需要不斷學習茶歌演唱形式演唱方法,自身先掌握相應的歌曲傳唱技巧,從而更好地通過自身的范唱將民間音樂在課堂教學中呈現出來。最后,高校需要聘請專門的茶歌民間音樂藝人來踐行主題音樂的交流活動,旨在通過民間音樂的交流來構建共通的情感意義空間,更好地推進高校音樂教育的本土化發展進程。
在高校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勇于參與社會實踐,提升自身的專業實踐技能,這就需要讓學生進入到茶葉采摘、茶葉加工的社會環境中,讓學生在感受茶葉文化的過程中形成對茶歌的初步認識。其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能夠與茶歌姑娘等群體進行交流,通過一對一學習的形式學習民間茶歌的演唱形式,在相對輕松的環境中學習茶歌,并且在茶歌翻唱的過程中感悟茶歌文化。最后,高校應舉辦多元化的茶歌音樂展演活動,邀請茶歌藝人與音樂專業學生共同演唱,在濃厚的高校藝術氛圍中促進茶歌文化的當代傳播。
茶歌作為一種民間小調,其音樂創作也主要是基于口口傳唱的形式實現茶歌文化的傳承,但在藝術創作風格不斷創新和多樣化的時代,我國的茶歌也應該通過多元化的藝術形式深化情感表達,這就要求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基于茶歌進行樂譜的編創,在繼承傳統茶歌文化的基礎上進行音樂創新。一方面,對茶歌的旋律進行重新編寫,運用現代化音樂元素展示茶歌的當代發展。另一方面,選用不同的樂器對茶歌進行演奏,通過樂器訓練提升自己的音樂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為學生后期的音樂創作奠定基礎。
在高校的茶歌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在原音樂課程基礎上還應該繼續豐富音樂課程的內容,可通過開設多種類型的茶歌音樂鑒賞課程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一方面,教師通過開設專門的茶歌音樂賞析課程,也就是對民間藝人演唱的茶歌音樂的風格、音色、曲調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評析,以此來提升學生自我音樂鑒賞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能夠以學生為主體開展互動性的音樂賞評活動,也就是在課堂活動中通過學生的演唱來進行自我展示,在提高學生建立演唱自信心的同時指出學生音樂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促進學生個體發展。可以說,這種類型的茶歌鑒賞活動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在互相的鑒賞與評價過程中互相學習,實現學生自我音樂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茶歌作為一種傳統民間的歌舞形式,其能夠作為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而進行社會化傳播,以此來實現經典音樂文化與現代音樂文化的融合。對此,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我國也需要重視茶歌在音樂教育活動中的文化傳承、音樂教育與情感凝聚價值,并且從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改革方面滲透一定的茶歌文化,從而實現茶歌音樂教育的本土化發展,全面提高高校音樂教育的質量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