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祿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作為多民族融合共存的歷史文明古國,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勞動實踐活動中創造了形式迥異、風格明顯的藝術作品,遍及舞蹈、音樂等諸多領域,是各族勞動人民智慧結晶重要體現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底蘊。由茶葉種植、茶席構造、茶座布置以及茶藝審美等方面內容不斷發展而來的茶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沖、泡、煮、品等一系列動作既是享受茶葉重要過程,也是身心投入其中深切體會茶文化的重要途徑。茶文化與民間音樂幾乎同時出現,相互間的融合趨勢明顯,茶文化符號拓展了民族音樂內涵的同時,與優美民族音樂相伴也成了品茶的重要形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民族音樂教育是茶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方式,尤其在新媒體時代不同形式文化融合趨勢漸趨加強的大環境背景下更是如此,需要予以高度重視。
茶文化起源自我國,是在飲茶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包括茶道、茶精神、茶具、茶藝等諸多方面,與人們生活存在有密切聯系,發展過程中逐漸與傳統文化思想互相融合,由此形成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兼具娛樂性與發展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茶的故鄉,我國的飲茶歷史,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到唐代達到了一個高峰,而后茶葉更多的價值和功能也被逐漸發掘了出來,圍繞茶葉形成了各類社會生產活動,最終都成了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對我國歷史文化傳承和發揚,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同時,也是個人修養和思想境界提升的有效助力,為百姓所重視,發展成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必需品,給中華文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另外,茶文化還是國與國交流的重要載體,在古代絲綢之路上充當著古中國與西亞、歐洲等地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將中國文化廣泛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并在與其他各國文化進行結合的基礎上,形成了諸如下午茶、室內茶道等文化,有效豐富了世界文化。
所謂民族音樂,狹義上指的是由生活于我國廣闊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創造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體現一定民族文化,彰顯獨特民族精神的音樂;廣義上指的是我國音樂家創作的以及具有中國五聲色彩的音樂。作為各民族人民思想觀念的直接反映,是研究我國某一階段歷史文化的有效途徑。與此同時,民族音樂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不管是具有歷史特色的古箏、琵琶等民間樂器,還是體現民族風采的孔雀舞、蒙古舞等民間歌舞音樂,亦或是安徽黃梅戲等民間戲曲音樂,都在表現方式和底蘊內涵上有著鮮明特征,為大眾欣賞風格迥異的音樂文化,透過音樂去了解民族生活環境和風俗特點,由此得到一定程度的文化影響與精神熏陶,民族音樂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結晶,需要萬千中華兒女積極學習與傳承。不同的民族音樂類型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屬性,像是民族樂器表演多以緩和、悠揚為主,以達到舒緩人情緒的作用;民間歌曲演唱多以高亢、粗獷為主,以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感情表達;而戲曲作品演繹則更重視服裝與面部裝飾,借助相關內容穿插敘述,反映角色性格,讓觀眾對故事更加感同身受。
民族音樂與茶文化之間關系密切,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方面,它們都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歷史相對久遠,且都于唐宋期間逐漸上升到了巔峰;另一方面,二者都具有明顯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對西方社會產生過深遠影響,在促使世界文明進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另外,茶文化與民族音樂融合趨勢漸趨明顯的同時,彼此之間還具有一定的發展促進作用。新媒體時代,借助茶文化符號,能夠推動民族音樂在群眾中更好傳承和發揚,有效增強民族音樂傳播流行程度的同時,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也是大眾進一步了解茶文化,探尋茶精神的重要方式。二者有效融合起來發展,是進一步豐富中華文化內涵,更是激發新一代茶文化與民族音樂探索學習興趣的關鍵。
新媒體時代茶文化在民族音樂教育中的傳授與融合效果如何,教師能力素養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民族音樂方向教師數量相對較少的同時,也不具備良好的外部教學研究環境支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當前很多民族音樂方向教師相關教學活動的開展缺少積極主動性,也欠缺教學能力素養提升動力,本身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僅限于皮毛,只能照本宣科地進行相關內容的教學,進而導致了其所開展的民族音樂教學工作往往都收效甚微。在此狀況下,民族音樂教師更不會對茶文化展開積極有效地探索,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將茶文化與民族音樂教育融合起來進行講解,教學效果更是無法得到保證。
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全球化趨勢加強,各式各樣新媒體形式相繼出現、融合趨勢日益明顯時代的到來,在給多元文化傳播交流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讓更多不同形式與內容的文化呈現在了大眾面前,涉及音樂、飲食、運動等諸多領域。雖然新媒體時代多元文化的劇烈沖擊,能夠達成有效開闊大眾視野、充分拓展大眾知識面的目的,但是與此同時外來多元文化形式與理念的沖擊,也會讓大眾在更加好奇之余,探究欲望強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眾對包括茶文化、民族音樂等傳統文化的了解與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后果不堪設想。
轉變民族音樂方向教師的教學思想觀念是教師主動及時進行能力素養提升,有效增強新媒體時代茶文化在民族音樂教育中的傳授與融合效果的關鍵所在。鑒于此,院校首先應當增強對民族音樂的教育重視程度,以此來為民族音樂教學研究活動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外部支持,為民族音樂方向教師積極進行相關教學活動探索與學習,有效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素養奠定基礎保障。其次需要針對民族音樂教育組織開展教師培訓活動,在幫助教師群體明確民族音樂教育重要意義的基礎上,促使茶文化和民族音樂有效融合起來,在進一步提升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同時,也為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媒體時代到來,信息技術的進步,極大方便了多元文化傳播交流,豐富了大眾文化生活,給大眾了解外部世界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媒體融合漸趨加強,競爭態勢相對激烈的現實狀況,也讓媒體更強調以視、聽覺等方面的趣味與享受來吸引受眾注意,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眾文化生活娛樂屬性偏重,趣味性是文化吸引更多受眾注意的必備要素。在外來多元文化形式與理念的沖擊相對猛烈的情況下,傳統茶文化只有創新傳承方式,與民族音樂教育有效融合起來,才能達成更好的傳播效果。例如要促使茶藝文化有效傳承與發展,需要利用好茶藝表演來吸引學生注意,借助民族音樂與茶藝表演交相融合的效果呈現,發揮AI等新媒體技術優勢,實現多層次立體化的視覺沖擊,幫助學生在身臨其境般感受中,達成對茶文化有更加深切的理解與體會。
社會經濟發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眾的日常生活方式,信息傳播交流更加方便快捷的情況下,強化新媒體平臺在茶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是促使實現茶文化與民族音樂充分融合,推動茶文化有效傳承與發展的關鍵。鑒于此,首先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茶文化、民族音樂以及兩者相互關系簡要介紹,幫助大眾在進一步了解茶文化、民族音樂的概念內涵與發展歷史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實現深入理解茶文化與民族音樂融合與傳承意義的目標。其次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的技術優勢,豐富茶文化傳播路徑的同時,充分保證受眾感官體驗的真實趣味性。像是在民族音樂教育過程中,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茶文化傳承,通過各類富含茶文化色彩民族音樂作品的組織觀看、心得發表與交流體會,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主動性,達成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與此同時,借助在電商平臺相關民族音樂、茶文化相關商品的發布,院校以民族音樂茶文化融合為主題文化論壇的創建與推廣,進一步擴大民族音樂教育對茶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茶文化與民間音樂在彼此的傳承與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在當前的新媒體時代,利用民族音樂教育進行茶文化傳承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诖?,本文就茶文化與民族音樂的基本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茶文化在民族音樂教育中傳承和融合所面臨的現實困境以及后續發展對策進行了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