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立勇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大慶油田發現60 周年賀信中強調:“大慶油田的卓越貢獻已經鐫刻在偉大祖國的歷史豐碑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睍r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植根于大慶沃土,貫穿于油田開發建設和城市興起繁榮全過程,應時而生的實踐性是其本質所在,順勢而變的創新性是其生命所系。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深刻地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維、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挖掘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是一種“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在科學方法論指導下的精神生產活動。要開展好這一精神生產活動,尤其需要把握“三個統一”。
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認識一個事物、一種精神現象的本質,不能從事物本身去尋找解釋,而必須到產生這一事物和精神現象的歷史事件和實踐活動中去尋找。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生成是歷史文化與時代精神相互激蕩的產物,必須在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中去把握。近代黑龍江各族人民飽受帝國主義侵略、蹂躪和封建軍閥的統治壓迫。黑龍江各族人民富有反侵略、反壓迫的光榮革命傳統。隨著黑龍江金礦的開發和中東鐵路的修建,黑龍江工人階級隊伍開始形成,并逐漸成長起來,成為反帝反軍閥斗爭中的重要社會力量。抵御外侮、抗擊日寇,龍江人民在白山黑水間堅持抗戰14 年,為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形成了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開發大油田甩掉貧油帽,黑龍江不僅在史冊上書寫著無數個輝煌第一,而且造就了共和國精神生產的鮮亮時代坐標——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一方面,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根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輝煌歷史的積淀與濃縮,作為一種獨有的文化基因世代相傳,流淌在龍江人民的血脈里。挖掘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要將其置于近代以來18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100年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70多年發展史和改革開放40多年實踐史的宏大視閾和維度中去研究、去闡釋,尤其要從新中國成立以來龍江人民創新創業的史冊篇章中汲取豐厚滋養,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其所蘊含的精神觀念在當代獲得新生。另一方面,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保持歷史傳承性的同時,也要體現實踐的發展性。我們要善于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在當下新時代的土壤中尋找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生長點,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恩格斯指出,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基本內涵力求相對穩定和長期的同時,要結合新的實踐發展挖掘其時代內涵,這也正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體現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處于不斷培育完善的持續發展過程中,是一個進行時,而不是完成時。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陳立勇/攝
列寧曾指出,地理環境的特性決定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決定著經濟關系以及隨在經濟關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會關系的發展。這就是說,地理環境是通過物質生產這一中介來影響人類歷史及其社會關系發展進程的,而不同的地理環境、歷史空間、社會結構等因素造就不同的地域文化。黑龍江的地域文化以“黑土地”為重要特點,黑土地域文化是東北地域文化——關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包容性、開放性、拓展性等鮮明文化風格,同屬于中華民族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黑龍江文化在內的整個東北文化與中原文化之間血脈相連,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浸潤。1960 年2月,中共中央轉發了石油工業部黨組的報告,大慶石油會戰拉開序幕。全國各地石油戰線的骨干力量以及3萬多名轉業官兵陸續來到“青天一頂、荒原一片”的松遼盆地,黨的優良傳統、解放軍建軍經驗以及中國工人階級的優秀品質在大慶石油會戰中得到了具體運用,石油文化、西北文化、北大荒文化、軍隊文化等在火熱的會戰實踐中相互融合,在亙古荒原上建成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催生了一座現代化的新興城市,鑄就了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基本內涵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故此,挖掘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應該既觀照黑龍江人民的現實生活,又要蘊含黑龍江人民的品行志向和精神凝聚,更要凸顯黑龍江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持新發展理念,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瞄準方向、保持定力,深化改革、破解矛盾,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推進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堅定信念。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域的有機統一共同體,具有“多元一體格局”,中國精神由此呈現出多元的復合形態,并在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域化存在方式和表達樣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精神的龍江體現、大慶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在地域性與民族性的有機統一中挖掘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與中國精神的血脈精髓相融合,將有助于夯實中國精神培育的微觀基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宣傳普及、示范引領、實踐養成上實現落細落小落實。
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生發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于困難的時間、困難的地點和困難的條件下,根植于大慶石油會戰的偉大實踐,是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石油人把沖天的革命干勁同嚴肅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鑄就的寶貴精神財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歷史的形成、存在和發展的,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并不是“先驗之物”,這就要求我們不能脫離開歷史條件和歷史環境去談論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一方面,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并不是人們自然承接下來的現成之物,對任何一種精神資源來說,都需要對歷史上的以及當下實踐中形成的精神特質及文化傳統進行概括和表達。這是實現精神資源傳承的前提和基礎,同樣也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新時代得以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先決條件。另一方面,我們要挖掘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必須是以對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內在規律和客觀內容的尊重為前提,從具體的歷史文化中去真實地確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合理內核,形成反映和代表黑龍江人民的信念、利益和愿景,體現社會發展和歷史趨向,能夠使人民形成一種普遍共識。這種共識為發展之動力、崛起之支撐和挺立之基石,能夠把全體黑龍江人民的愿望和意志緊密地統一起來,從而互相支持、協調合作,溝通上下左右的感情,共同推動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深入挖掘其時代內涵,不僅要使其成為龍江人的鮮明政治標識和文化旨趣所在,也要融合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使其成為具有實踐引導力和精神感召力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精神的核心和承載體是人,精神的生產是具體的、現實的人的活動,把握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要深度挖掘人的精神、感悟人的思想,淬煉龍江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的初心使命、思想品格、精神氣質,形成具有親和力、感召力的昭示,實現對人的思想和心靈潤物無聲的教化。這樣有助于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得到普遍接受、理解和認同,成為維系全體黑龍江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產生巨大的行動力。
歷史已經并將繼續證明,在推進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偉大實踐中,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所彰顯出的思想偉力,必能將意識的能動作用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把精神力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創業實踐和發展成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為推進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強基固本,為引領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培根鑄魂,奮力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龍江的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