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硯澤 本刊全媒體記者 易 銘 劉惠思 齊 晶
櫻花散盡掛紅桃,粒粒玉珠滿樹梢。北方夏至,綏化市望奎縣蓮花鎮廂黃后三村的果蔬園區即將進入采摘銷售的收尾階段,56 棟棚室里果實累累,正在采摘的村民和游客忙得不亦樂乎。
多年來,黨組織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栽下了一棵棵“幸福樹”。廂黃后三村的“幸福樹”不僅有溫室大棚里栽種的經濟果蔬,還有光伏發電、民俗旅游、玉米深加工等可循環發展的集體經濟項目。選定懂經營的帶頭人,打得一手發展的好“算盤”,吸引青年回鄉創業培育鄉村振興發展的生力軍,鄉風文明凝聚“人心思上”的強大動力——廂黃后三村依托黨的扶貧政策就地生“金”,村民們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鄉村振興的希望。
如今,村民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個遠近聞名的落后村。
廂黃后三村地處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村黨支部積極對接精準扶貧政策,帶著村民引進集體經濟項目,為脫貧“造血”;大力推進飲水安全改造,讓全村人用上了自來水;實施整村20 多公里道路硬化,令村屯之間板道相連、水泥路通達農田;新修的橋梁讓村民出行和貨物運輸不再受涉水問題困擾;屯屯設置垃圾處理點,層次分明的綠化樹和路燈裝點著村路;貧困村民住進了具有滿族特色的聯排房“幸福大院”;文化廣場在十里八村“都數得上”……2017 年,廂黃后三村實現脫貧出列,2019 年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廂黃后三村黨支部這個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的堅強堡壘,在2021 年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作為村民一致推選出來的致富奔小康帶頭人,王福成在村里沒有一壟地,雙手卻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繭。在外闖蕩多年,他的事業干得風生水起。2005 年,廂黃后三村的多名村民舉薦他回鄉工作。面對鄉親們的熱切期盼,他毅然回鄉挑起重擔。憑借多年積累的“生意經”,王福成當起了鄉親們的“經紀人”,打破村里土地常年種植玉米和黃豆的常規,帶著村民走上了特色種植的致富之路。
在溫室櫻桃園里,王福成給記者打起了“算盤”:“這里是面積不到一畝的澇洼地,過去純收入很低,現在這塊地用溫室大棚種植櫻桃的收入能達到3 萬元。”發展特色產業盤活了鄉村經濟,僅櫻桃種植一項,就幫助村里實現單位土地面積增收近600 倍。有了成功的經驗,油桃、草莓、葡萄等經濟作物的采摘園應運而生。打造近郊游、生態游、休閑游品牌,延伸采摘游產業鏈,深化農旅融合,廂黃后三村鄉村旅游經濟持續升溫,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奔向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
穿行在溫室大棚里,房國忠仔細檢查著水電。為維護溫室大棚,村里請了技術員給村民作培訓,房國忠這個愛琢磨事的農民通過學習和實踐,漸漸成了一名“土專家”,負責起溫室大棚的防蟲害、灌溉、通風等工作。靠吃“技術飯”,房國忠的收入翻了一番。

廂黃后三村果蔬園區的棚室櫻桃掛滿枝頭 齊晶/攝
溫室大棚內的果蔬管理和采摘工作,優先雇用脫了貧的村民,讓他們依靠勞動繼續改善生活。“村里建了溫室大棚后,我就在這里打工,每天都能領到工資。我還投資入了股,到年底有分紅。”村民邵印彬對記者說,“跟過去比,現在這日子可太好了!”
“幸福樹”不僅在廂黃后三村扎下了根,更引回了“鳳凰”,形成了青年回鄉創業的高潮。
小桃花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于成,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創業青年。本在鄰鄉打工的他,敏感地發現了家鄉廂黃后三村產業發展的商機,決定回鄉創業。“廂黃后三村現在建設得這么紅火,各項事業正缺人,更重要的是回鄉創業讓我更有歸屬感和成就感。我們還在創業階段,相信未來日子會更好!”于成先后承包了11棟大棚,種植櫻桃、油桃、草莓等經濟作物,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戶口就落在廂黃后三村,家就安在這里,我哪里都不去。”于成驕傲地說。
為吸引青年返鄉創業,廂黃后三村積極創造空間和條件:搭建平臺,先后建了5 個特色工廠發展高粱酒、豆制品等產業;出臺政策,村集體的機械設備供創業者無償使用;請技術專家提供智力支持,幫助創業者提高營銷技巧,拓寬銷售渠道;提供資金支持,允許資金有困難的返鄉創業青年在獲得項目收益后再補交承包費……
通過實施“筑巢引鳳、放水養魚”的人才策略,廂黃后三村返鄉創業青年人數逐年增加,成為了推動鄉村振興的生力軍。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書寫了人生的精彩,也描繪著廂黃后三村鄉村振興的未來。
可循環經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堅強支撐。眼看著果蔬園區發展越來越好,蓮花鎮黨委書記蘇放算起了“大賬”:廂黃后三村果蔬園區現已建成棚室56 棟5 萬平方米,總投資3700 萬元,采取自主經營、租賃經營等方式,村民靠資產收益、股份經營、園區務工3 種方式增加收益。目前,貧困戶每年在這里能賺到5000 元,此外還有園區入股分紅的收益。往后的日子,依靠辛勤勞動和妥善經營,一定能鞏固住脫貧攻堅成果,實現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不僅僅是物質文明的發展,村民求發展的主動性、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才是發展的不竭動力。”蘇放說。
廂黃后三村為改善村容村貌,先后三次拓寬村里的道路。道路拓寬勢必會占用部分村民的菜園地,但卻得到了這些村民的支持。“我們信任村黨支部,他們都是為了全村老百姓好。眼前地被占好像是吃了虧,但民俗文化項目建起來,不知會多收入多少呢!”村民趙興隆一臉笑容。
村民對村黨支部的信任,不僅來自脫貧致富的真實變化,更有鄉村文化日益健康活躍帶來的精神快樂。近年來,廂黃后三村與各級藝術團體結對子,農閑時組織村民跳廣場舞、扭秧歌、排節目,連續十多年舉辦群眾文化節,十里八村的鄉親們都來觀看。大舞臺、文化廣場、體育健身、農家書屋,村民們的娛樂方式更加豐富,村里笑聲不斷,全村洋溢著“人心思上”的幸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