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雞西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雞西市石墨資源非常豐富,產業布局日趨優化,要素保障配置齊全,2014年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授予“中國石墨之都”稱號,是黑龍江省首家國家級礦業名城。“十四五”期間,雞西市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提出的“在優勢領域率先實現現代化”要求,把發展石墨新材料產業作為構建“6+N”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堅持高端化、規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全力打造“中國石墨之都”,加快現代化工業強市建設步伐。
雞西是石墨新材料生產加工集聚區,吸引了深圳貝特瑞、北汽等一批大企業在這里落戶,石墨深加工制品涵蓋8個產業鏈條、22個類別、300余個規格,產業集群效應持續增強,產業發展基礎十分雄厚。“十四五”期間,要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位置,著力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加快推進石墨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一是延伸產業鏈。圍繞發展蓄能材料、密封材料、超硬材料、傳導材料、石墨烯材料、耐火材料、尾礦綜合利用、石墨機械制造、防腐防輻射材料、凈化篩分材料等產業鏈條,堅持自主研發與定向引入、合作開發相結合的方式,著力做好延鏈、增鏈、補鏈、擴鏈文章,推動全產業鏈發展。力爭到2025年,建成2~3個完整產業鏈。
二是提高附加值。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在擴大現有產品生產和供應的基礎上,鼓勵石墨企業發展下游產品、開發終端產品,著力發展“專、精、尖、特、新”石墨制品。力爭到2025年,全市石墨深加工產值比重達到85%以上。
三是增強話語權。充分發揮國家級石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中國鱗片石墨分標委和省石墨及石墨烯產品標準委在標準制定上的作用,積極參與石墨行業技術規范國家強制標準的制定工作,增強石墨行業市場規則的制定權和話語權。進一步提升國家質監中心檢驗檢測能力,探索聘用第三方運營經營模式,增加石墨烯檢測項目。努力在2025年實現國內石墨、石墨烯產品檢驗檢測全覆蓋,采用國際標準參數達到80%以上。
壯大經濟規模,形成產業集群,提升發展優勢,是加快石墨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有效途徑。目前雞西共有石墨企業60戶,石墨精礦粉產能62萬噸,深加工制品產能50萬噸。規劃建設了總面積17.1平方公里的3個石墨產業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資6.2億元,入駐深加工企業22戶。“十四五”期間,將繼續堅持以項目建設為依托,以園區建設為載體,努力推動石墨產業在規模化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力爭到2025年,全市石墨產業產值突破400億元。
一是引增量。圍繞石墨新材料產業10個鏈條,拉出清單,找出缺項,完善招商圖譜,發揮石墨新材料產業鏈專班作用,瞄準大型企業、上市公司、行業領軍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著力招引一批創新能力強、投資規模大、產業層次高、帶動能力足的石墨產業項目。加快與中國建材集團合作,采用“資源+科技+市場+基金”模式,深化石墨領域資源開發、科技研發,彌補石墨市場、技術、資金等方面短板,推動石墨新材料產業規模發展。“十四五”期間,將謀劃生成新項目50個以上,投產30個以上。
二是擴存量。加快在建項目建設步伐,做好跟蹤服務,確保普萊德鋰電池負極材料、哈工新能源球形石墨、天瑞拉高品級鉆石、龍鑫碳素耐火材料、多凌石墨烯抗靜電管、天巴新能源鋰電池等項目如期完成,盡快達產達效。以資本為紐帶,積極引導貝特瑞、普萊德、哈工等企業以合作收購、參股控股、聯合經營等方式,與域內中小企業開展聯合重組,加快建設一批10億級企業群體。
三是建園區。按照“一區多園”發展方向,加強麻山、恒山石墨產業園區和唯大石墨烯產業園、哈工石墨產業園等產業集聚區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建立進出有序的政策獎勵機制,打造集采購、商貿、創業、社交、活動于一體的服務平臺,實現多功能復合式共享,加快形成創新活躍、龍頭帶動、技術領先、結構合理、配套完善的新型產業園區。發揮麻山區石墨資源和石墨烯產業優勢,高規格打造“麻山石墨烯產業文旅特色小鎮”。
四是提產能。引導企業抓住鱗片石墨、高純石墨、球形石墨、負極材料等產品擴產機會,深化與國家外貿綜合服務試點“易單網”合作,進一步開拓國內外市場,釋放存量產能。實施產業倍增計劃,加快建設高純石墨、球形石墨、負極材料、石墨電極、耐火材料、石墨烯及改性材料、柔性石墨等“百萬噸”石墨深加工制品生產加工基地。
雞西始終堅持創新在產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先后組建了國家級石墨產業技術創新技術聯盟,建成“國字號”“省字號”科研平臺8個,建設了國內首例智能化全程控制石墨選礦生產線,在大粒徑單晶體、高品質石墨烯、石墨烯紡織材料等重大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科技合作和技術創新步伐進一步加快。“十四五”期間,將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石墨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設立石墨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支持關鍵技術攻關、關鍵產品開發、關鍵項目引入,提升石墨產品科技含量。
一是建好創新平臺。充分發揮石墨產業技術聯盟、技術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現有平臺作用。加快中建材雞西石墨研究院建設進程,圍繞采選、提純、球化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支持骨干企業牽頭開展產品科技創新,提質增效。
二是抓好科技研發。大力支持貝特瑞、浩市等骨干企業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推廣無氟提純技術市場化應用,加快球形石墨振實密度改良技術研發,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加快推進多凌、唯大等企業石墨烯新技術轉化應用,拓展石墨烯復合材料應用領域,構建融合型石墨產業新體系,建設全國石墨烯新材料產業發展新高地。積極推廣智能化生產工藝及制造設備,引入蘇州非礦院石墨選礦層壓粉碎、選礦機械改良和武漢理工大學石墨精礦反浮選脫硅等技術,優化石墨采、選技術,實施選礦生產線智能化改造,提升選礦回收率和產品正目率。
三是用好信息技術。充分運用現代新技術手段,打造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石墨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石墨市場交易基地。借助物聯網線上謀求與國內外大集團、產業基金、科研機構合作,拓展資金、技術、管理、營銷、市場等石墨及石墨相關聯產業的渠道,打通石墨產品國內外供應鏈、銷售鏈,提升雞西“中國石墨之都”品牌效應。
實現綠色發展是產業發展的終極目標,也是雞西石墨產業的努力方向。“十四五”期間,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守好“生態紅線”,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努力走好綠色發展之路,確保產業可持續發展。
一是抓源頭,打造美麗礦山。
嚴格規范開采行為,堅決杜絕亂采濫挖、采富棄貧等行為,嚴厲打擊盜采石墨資源違法問題,保護好作為國家戰略性礦產的石墨資源。強化礦山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不斷修訂復墾計劃,實現開采和保護同步設計、同步實施,進一步加強保護環境、保護資源,推動可持續開發利用。
二是抓配套,打造生態園區。加快技術工藝提檔升級,引進安全可靠、技術可行、治污可控的生產工藝,積極推廣應用智能化選礦控制系統和尾礦干排技術,滿足達標排放和環境質量要求。加強污水處理、固廢儲存中心等配套設施建設,確保達標排放。
三是抓提純,打造綠色工藝。通過“揭榜掛帥”方式,攻關無氟提純等關鍵技術,推廣貝特瑞天然球形石墨提純、唯大改進酸基法提純、哈工石墨無氟提純等技術,實現綠色低成本制備高純石墨。
四是抓基地,打造循環產業。加快推進國家級“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著力建設一批“三廢”綜合利用項目,重點開發石墨尾礦生產陶瓷磚、泡沫混凝土、提取白炭黑、復合肥料等綜合利用產品,實現吃干榨凈、變廢為寶,促進全產業鏈綠色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