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齊齊哈爾市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齊齊哈爾市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成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的實際行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確保黨史學習教育深入人心、富有成效。
堅持早謀劃、快啟動、嚴要求、全覆蓋,將深化學習和“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貫穿始終,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專班推進,確保形成合力。在省委動員大會結束后,齊齊哈爾市迅速行動,第一時間制定了《“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方案》,由市委組織部牽頭成立實踐活動專班,抽調精干力量,成立“3+6”辦事機構,即專班下設綜合、指導、督辦3個工作組,外設由相關職能部門牽頭的6個專項推進組,各司其職、協調推進,有針對性地瞄準群眾最急最憂最盼問題集聚發力。
建賬定責,確保落實落細。依據上級點、自己找和對照學習教育期間查擺問題,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建立了承接任務、本地自查和主題教育期間長期整改3類清單臺賬,梳理納入市本級任務316項,并逐項制定具體措施、責任領導和完成時限。同時,嚴格實行“銷號式”清單管理,掛圖作戰、實時調度、強力推進。除長期整改任務外,“七一”前全市民生事項完成率將達到50%以上。
強化督導,確保力見實效。成立12個市委巡回指導組,統一高配組長,并列出督導清單,對各參學單位實施全覆蓋式巡回指導。同時,將黨史學習教育開展情況納入市委常規巡察和巡察“回頭看”重要內容。集中巡回指導結束后,將通過“群眾評支部”開展群眾滿意度測評,由各巡回指導組對參學單位作出優秀、良好、一般的定性評價,并對滿意度低、意見比較集中的問題及時“返工”。
堅持把“開門辦民生”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始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找準找實問題,以作風轉變促進惠民服務與民生需求精準對接。
由“政府配餐”向“百姓點餐”轉變。通過媒體征集、網絡搜集、專題座談、入戶走訪等形式,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開門納言、傾聽民意,面向群眾廣泛征求意見建議9286條,梳理形成教育、交通、醫療等6個方面29項民生事項。
由“為民做主”向“讓民做主”轉變。通過召開不同層面的群眾座談會、民情懇談會,按照輕重緩急和難易程度,由群眾會同職能部門對征集事項進行分析論證,形成年度任務清單,明確責任部門、推進措施、完成目標及時限,臺賬管理,壓茬推進,務求實效。
由“政府督察”向“百姓監督”轉變。召開“開門辦民生”工作新聞發布會,教育、交通、醫保等11家承辦部門對年度任務清單事項通過電視臺、“看齊”微信公眾號等媒體,面向社會作出公開承諾,自覺接受群眾及媒體監督,以責任落實推動任務落實。同時,建立定期公示制度,每季度公開一次民生事項進展情況,主動回應群眾關切,不斷提高群眾對民生工作的參與度、知曉度和滿意度。
深入推進“黨建引領,吹哨報到”基層治理機制建設,以網格管理為基礎,以信息指揮平臺為支撐,建立起群眾問題及時發現、快速解決、實時監督的閉環工作體系。
暢通渠道,群眾“吹哨”。依托小區網格,通過公布熱線電話、發布二維碼、開通微信公眾號及街道社區日常巡查、黨員入戶走訪等形式,即時反饋發現的物業管理、亂倒垃圾等問題,推動人人皆可吹哨、自下而上及時反映群眾身邊問題,暢通群眾意見表達渠道。
整合平臺,部門“辦哨”。整合12345、數字城管等信息系統,建成市、縣(區)、街道三級指揮調度平臺,建設開通11235個工作人員數據端口。按照普通哨、重點哨、疑難哨三級哨源,分類受理、篩選、轉交、督辦基層和群眾反映的各類問題,調度市縣職能部門向基層和群眾迅速報到,確保群眾反映問題及時受理、快速解決。
跟蹤問效,組織“督哨”。建立限時辦結、超時提醒、群眾回訪、督促整改等措施辦法,及時跟蹤問題解決情況。對事項責任部門第一次超時辦理,信息指揮平臺發送信息提醒;第二次超時辦理,發函催辦并轉市縣分管領導,納入黨委政府督辦事項。對反饋已辦結事項,逐一回訪群眾,查驗群眾滿意度,督促真辦真結。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已受理事項70970件,辦結69950件,辦結率98.7%。
在承接落實全省十個專項行動基礎上,整合“開門辦民生”征集事項,謀劃實施本地“十項惠民行動”,統籌制定了《齊齊哈爾市惠民行動實施方案》,細化確定了142項惠民項目,組織17家民生主辦部門出方案、明職責、定目標、拿措施,著力補短板、疏堵點、化痛點,加快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市教育局聯合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持續治理校外違規培訓,對874所校外培訓機構全面核驗,關停整改116所證照不全的校外培訓機構,將超標超綱、超前收費、超時補課的100所“黑校黑班”列入“黑名單”,并向社會公布。
市衛健委以富裕縣、克東縣為試點,推進全市9個縣醫共體建設,推出“數字醫共體”惠民舉措,實現名醫線上會診,有效提高基層門診比例;通過轉移支付、抗疫國債等項目投入近2億元,完善醫療基礎設施,醫療設備“卡脖子”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市醫保局取消退休異地安置、長期異地居住、異地工作三類人員先行支付比例,為全市4560人次“三類”異地人員節約醫療費用894萬元。
市交通局推進公交客運改造升級,擴大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范圍,提升鄉鎮、村屯通公交比例,年底前市區12條城鄉公交線路可實現掌上公交APP全覆蓋。
以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為主線,開展“學黨史、踐初心、訪民情、辦實事”主題志愿服務活動,組織黨員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沉入網格、發揮作用、引領自治,助力問題解決。目前,全市基層黨組織已累計開展志愿活動1.1萬次,參與黨員達到7.58萬人次,解決群眾實際問題1.2萬件。
在城市社區,注重發揮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的帶動示范作用,成立97個臨時社區黨支部,組織2.3萬名在職黨員向社區報到;建立819個小區黨組織、1095個業委會黨支部,全面推行小區黨組織書記、業委會黨支部書記、業委會主任“一肩三挑”,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帶動社區自管黨員廣泛開展植樹綠化、垃圾清理、疫情防控、政策宣傳等志愿服務活動3.2萬次。
在鄉鎮村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定界、規模適度、動態調整”原則,標準細化網格,并同步設立黨組織,動員鄉鎮黨員干部、退役軍人、村民代表等3.2萬人沉入網格,擔任義務網格員、志愿履行疫情防控“安全哨”、基層矛盾“減壓閥”、政策宣講“大喇叭”等10大職責,做到鄉村有網、網中有格、格中有人、人中有責。目前,全市農村基層90%的矛盾糾紛可實現不出村屯,就地化解。
把“走流程”作為發現政務服務短板的重要途徑,以“減材料、減時限、減環節、減跑動”為目標,通過親身辦、代理辦、陪同辦、協助辦和模擬辦等5種方式,深挖問題癥結,扎實推進部門審批事項流程再造,努力實現“最多跑一次”。目前,全市縣處級領導班子成員“走流程”649人次,梳理共性問題296個,制定整改措施549條,立行立改問題129個,政務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提升網上服務效能。建成政務大數據平臺,全面啟動“數據疏解”行動,集中解決了一批“環節體外循環”“要件背后的要件”等制約網上服務的堵點問題,要件提交累計減少20萬件次,事項辦理承諾時限壓縮80%,即辦率提高到55%,零跑動率達到85%。
簡化企業審批程序。實施“承諾即開工”“多審合一”“一攬子事一次辦”等審批制度改革,市級非行政許可全部取消,全市建設項目全流程辦理最長時限由90天壓減至71天,最快審批時限為22天。
減少群眾跑辦次數。在全省率先建成政務“一片云”,全流程網辦率和實辦率分別達到91.7%和84.6%。不動產登記在全國率先實現“稅費通繳”“全城通辦”“現場直辦”,出證時間壓縮到3個工作日以內。公證服務在全國率先實現“一網通辦”和多部門數據共享,證明材料比共享前減少68%,群眾跑辦次數減少72%,真正實現讓“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最大限度方便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