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清山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國家迅速開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當時,國家電力極度缺乏,亟須建設電力制造企業,提高發電能力。1950 年,東北人民政府根據“中蘇協定”精神,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由蘇聯幫助建設中壓鍋爐廠的申請,中央人民政府予以批準。1951 年,中蘇兩國開啟鍋爐廠籌建工作,蘇聯派專家來中國進行勘測、選址,選定在哈爾濱建設鍋爐廠。哈爾濱市政府按照蘇聯專家的建議和上級要求,把香坊區安樂村62 萬平方米的土地劃撥出來作為鍋爐廠建設用地。1952 年,國家計劃委員會批準該項目。1953 年,第一機械工業部東北辦事處來哈爾濱進行了技術勘測,勘測后認為完全符合建廠條件,于是正式開啟了建設中國最大鍋爐制造廠的工作。這一工程是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國家重點工程,是蘇聯援建我國的重點項目。
哈爾濱鍋爐廠一期工程是由蘇聯重型機器工業部列寧格勒設計分院設計的。一期工程預計建設51 個單項工程,總建筑面積13.4 萬平方米。主要項目有冷作、機加、鍛造等生產車間,鍋爐房、變電所、煤氣站、乙炔站、氧氣站、空氣壓縮站等輔助庫站,辦公大樓、中央實驗室等辦公、科研場所,以及職工食堂、廠區道路等服務性建筑設施。一期工程設計的產品目標是:年產各種產品金屬總重量30053 噸,其中電站鍋爐年產量為4080蒸噸/69萬千瓦,以中壓鍋爐為主,單機容量6000千瓦。
1954年6月4 日,建設工程正式開工。為了建設新中國最大的電站鍋爐制造廠,第一機械工業部從沈陽、天津、山東、上海、安徽、無錫、江西、武漢等地先后抽調1250 余名干部和技術工人到哈爾濱,參加鍋爐廠建設工作。還從全國7 個城市調出30 余人前往蘇聯學習有關業務知識和技能。到1954 年底,工廠職工已達1500 余人。職工們在參加建廠工作的同時,工程技術人員還抓緊學習俄文,翻譯蘇聯圖紙和技術文件,學習鍋爐設計、工藝等知識;工人們也接受了培訓,并學習了生產技術。
建廠初期職工生活條件特別艱苦,住的是日偽遺留的一座舊樓,用木板隔成宿舍,冬天透寒,夏天漏雨,四周很荒涼,晚上經常有野狼出沒。但是,絕大多數人懷著對新中國的熱愛,懷著開創新中國電力事業的堅定信念,克服各種困難,加緊開展建設,涌現出梁彥德等一批不怕累、臟、苦的勞動模范,創造了冬季施工的新方法。
施工過程堅持“先地下,后地上;先輔助,后生產;先庫站,后車間”的原則。1954 年9月24日,開始建筑物施工。10月4 日,一期工程主要項目之一的第二車間組(二廠房)動工興建,工廠基建施工進入高潮。與此同時,為了加強黨對建廠工作的領導,11月,中共黑龍江省委批準成立“中共哈爾濱鍋爐廠臨時委員會”,建立8 個黨支部。臨時黨委成立后,立即對建廠工作進行全面統籌安排,幫助職工解決思想、工作、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問題,加快培養技術力量、建立管理制度等。在工廠黨委的努力下,盡管冬季施工困難較大,但進度和質量沒有受到影響。1955 年3月14 日,第一車間組(一廠房)動工興建,其他單項工程陸續開工,工廠基建全面鋪開。至當年末,二廠房及部分庫、站等單項工程陸續竣工。建修、工具、機修、鍋爐房、電修、中央實驗室、汽車庫等已可投入生產。
工廠黨委和建廠委員會還根據基建進度,制定了“邊基建、邊準備、邊生產”的方針。除了繼續抽調、集結技術力量,培訓工廠職工外,又組織力量借閱和研究電站鍋爐圖紙,收集有關技術文件,使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對電站鍋爐有初步認識。同時,編制開工生產計劃、新產品試制計劃,建立生產管理制度,組織具備開工生產條件的車間試生產。1956 年,除重要設備未到廠的車間和汽包車間外,其他各生產車間、輔助車間均已形成一定的生產能力。于是,工廠安排了兩臺仿蘇35 噸/時電站鍋爐試生產,試制爐于1957 年2月完成,經第一機械工業部鑒定,質量良好。
1957年6月,建廠工作基本結束。7月17日,哈爾濱鍋爐廠一期工程以總評為優的質量,通過了國家驗收。一期工程從1954 年9月24 日到1957 年7月17 日,共用時34 個月,完成投資7480.5 萬元,實際造價比預算節約560.6 萬元,安裝設備近千臺,其中包括2000 噸水壓機、8 米卷板機、直徑426 毫米彎管機等國內稀有、關鍵、重大設備。建廠期間,通過產品試制,職工們掌握了當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技術,為工廠開工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開工當年,工廠共生產電站鍋爐12 臺,主要品種有中壓35 噸/時、75 噸/時、130 噸/時,均屬國內首臺。同時,承擔了“二五”期間國家急需的高壓化工容器的生產任務,為中國的高壓化工容器生產闖出了新路。1958 年,成功試制國產首臺5萬千瓦機組的230噸/時高壓鍋爐,在技術參數上突破了只能生產中壓鍋爐的原設計。
二期工程以擴大企業生產能力為目的,1958年6月25 日開始動工,1960 年12月25 日基本完成并驗收使用。總投資4393.7萬元,主要工程項目37 項,建筑面積8.69 萬平方米。新建項目為三廠房、四廠房,擴建項目為原一廠房的部分車間,原氣體燃料各生產站和壓縮空氣站,新增主要工藝設備534 臺。二期工程完成后,哈爾濱鍋爐廠具備了10 萬千瓦機組的410 噸/時高溫高壓鍋爐的生產能力,建立了大型石油化工容器和高壓化工容器的生產基地。
20世紀60 年代,哈爾濱鍋爐廠利用一、二期工程形成的生產能力,消化吸收蘇聯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結合中國國情設計產品,逐步從仿制走向自主,在國內同行業中技術指標遙遙領先,成為全國龍頭企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哈爾濱鍋爐廠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在企業管理、技術改造、產品生產等各方面不斷刷新紀錄,取得顯著成果。60多年來,哈爾濱鍋爐廠(現哈電集團哈爾濱鍋爐廠有限責任公司)充分發揚自力更生、勤儉辦企的精神,注重自主創新,瞄準科技前沿領域,占領行業技術發展的制高點,填補了一項項空白,豎起了一座座豐碑,實現了從電站鍋爐單一產品結構向以電站鍋爐為核心產品、產業多元化方向轉變,從傳統的國有企業管理方式向現代企業管理方式轉變。截至2020 年末,累計生產電站鍋爐1633 臺/3.8 億千瓦,產品產量居全國行業首位,為國家電力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