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捷 肖文華 侯樹梅
(衡水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 河北 衡水 053000)
據有關統計,我國地方高校數量在全國高校的比例達到93%左右[1]。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推動高校轉型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根據教育部2019 新春發布會介紹,現在有300 所地方本科高校參與改革試點,教育部接下來還將多措并舉,進一步引導、支持和推動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大眾化階段進入到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成為個人職業生涯的基礎教育,地方高校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人才?!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2]早就明確提出:“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重點擴大面向地方的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因此,提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是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當務之急。據調研,目前高校普遍缺乏主動跟蹤社會需求和市場變化、調整辦學結構的強烈意識,高校人才培養結構滯后于社會發展,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脫節。因此,轉型發展勢在必行,任務艱巨。
地方本科院校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依據轉型發展的需求進行變革,立足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目標,承擔高校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3]。衡水學院是衡水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作為一所地方院校,衡水學院立足“建設一流應用技術大學,培育一流應用型專門人才”的目標,致力于探索“立足衡水辦大學,服務社會謀發展”的辦學思路,幾年來,學校領導帶領全校師生員工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1 轉變觀念。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多次召開大會,傳達“立足衡水辦大學,服務地方謀發展”的辦學理念。目前,這一理念已經在全校師生中深入人心。學校成立了校企合作中心,出臺了系列服務地方相關文件,服務地方工作成果已經被納入了職稱評定文件,這一系列舉措大大激發了全體教師服務地方工作的積極性。
2.2 開展了很多校地合作項目,探索了一些產教融合型試點專業,推進了“需求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校企合作中心多次奔赴企事業單位走訪調研,對接合作項目。衡水學院創業孵化園(眾創空間)將項目引進和教師科研、學生實訓和創新創業教育結合起來,把落實國家政策和提供服務結合起來,聘請了行政機關、大眾型企業負責人等作為導師,為師生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發展契機。每年一度的衡水湖馬拉松賽,衡水學院志愿者服務隊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支服務隊伍。多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為相關企業做出了積極貢獻,一些企業還設立了獎助學金支持學校辦學、學生培養。
2.3 提高了雙師型教師比例,滿足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需求。一是有針對性地加強教師的培養和培訓,二是直接從企業引進或聘請導師。學校鼓勵教師到與本人專業領域相近企業兼職,或者利用與本人專業相關的創業項目在職創業或離職創業。
2.4 學校組建了85 個、564 人服務地方專家團隊,校地合作得以細化和落實。團隊成員學歷高、職稱高、業務能力強,涉及學校所有學科專業,覆蓋面廣,服務領域廣泛。在學校辦學理念的鼓舞下,在一系列激勵政策的促進下,多數專家團隊開展了校地合作項目,為地方企業發展提供了多個服務項目支持,學校與地方企業合作關系日益密切。
近年來,衡水學院作為地方院校,一直努力深入探索“服務地方、引領地方”的轉型發展理念,以期構建內涵式發展的新模式。多次組織學校員工進行轉型發展大討論,思路日益清晰,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凸出,只有找準問題,才能更好地制定對策,精準解決問題。2021 年1 月初,新一輪大討論中,發現校企深度合作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3.1 尚未理順政府、高校、企業的關系,缺乏暢通高效交流的平臺和渠道。校企合作信息不對稱、對接合作不順暢、評價導向不一致等問題依然突出。一方面,企業急需人才支持、智力支持、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有人才、有技術,但缺乏服務地方的實施項目。而且校企雙方對服務項目的需求信息溝通不及時、不密切;高校自身和企業的互動本身就是一個薄弱方面,如果地方政府能夠起到一個橋梁作用,搭建平臺,暢通渠道,必將收到事半功倍的合作效果。
3.2 地方本科高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科研創新仍然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有一定的距離。據相關調查,地方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優勢資源極為密切的占12.94%,較為密切的占43.53%,有一定聯系的占42.35%,而不太相關的占2.35%[4]。這說明一些地方高校的辦學目標并未完全轉變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方向上來,專業需要更新,結構需要更加合理,培養規格需要重新設計,充分利用好資源,培養符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實際的急需人才,助力企業發展、助力學生就業,同時有利于學校的發展。
3.3 應用型師資匱乏導致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能力不足。地方高校教師多是傳統教育體制下的產物,習慣于理論知識講授,缺少實踐經驗或經歷,解決地方經濟、行業技術能力不足。這也是校企合作中的關鍵問題之一。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促進校企共同發展,獲得雙贏,學校教師應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應該融入實際生產所需求的內容;也可以邀請更多企業人員加入到專業教學環節中來;還可以借助人才優勢,把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納入科研項目??傊趯嶋H合作中培養更多的雙師型教師人才,以貢獻謀求發展,以互利密切合作,達到提升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
3.4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尚不完善、不健全。校企合作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人員少、力度小、效果不夠凸顯。需要加強校企合作人員力量,研究、理清政府、高校、企業的關系,探索建設區域性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促進校企各類需求精準對接,評價導向制度化文件也發布在信息平臺上。盡管學校組建了85 個服務地方專家團隊,為項目落實,也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但是,無論是與企業還是與機關事業單位的合作,作為服務團隊或項目負責人,在與企業或機關事業單位的實際合作中,發現有很多問題,比如:團隊與合作方雙方關系不對等,難以在同一個層面上對話,更談不上簽訂協議;雙方需求信息不對稱,缺乏信息化交流和管理平臺等。只有捋順這些關系,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才能使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更加深入和高效。
實現校企、校地互動發展已經成為地方普通院校贏得辦學資源、增強辦學活力的重要途徑。目前衡水學院服務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強,能夠發揮服務作用的切入點和著力點不多,難以真正進入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圈。為進一步加強地方本科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有以下幾點思考:
4.1 探索打造區域性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盡力打通校企各類需求精準對接的合作通道。著力解決校企合作信息不對稱、對接合作不順暢、評價導向不一致等突出問題。
4.2 優化專業結構,構建與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相適應的專業鏈。圍繞區域經濟社會需求,主動培養適應本地區經濟發展所急需的人才。在服務地方經濟方面,我們可以主動與當地龍頭企業建立直接聯系,了解他們的需求,開設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保證當地就業,這樣既能服務地方經濟,還能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習基地,有利于雙贏。
4.3 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探索產教融合型試點專業,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專業培養方案前期設計時,相關企事業單位介入,了解需求,根據需求制定培養規格。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要更多依托企業建設,優先滿足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家政、養老、健康、旅游、托育等社會服務產業人才需求。
4.4 在學校服務地方制度方面,建議加強保障措施,既保障學校的法務、財務等權益,又避免使教師專家服務團隊陷入糾紛。校企合作需要學校搭建平臺,學校和團隊專家都可以尋求合作資源,專家團隊具體協商、完成項目,但在洽談和協議簽訂上需要學校統一、明晰合作流程和規定。
4.5 目前校企合作偏重于理工專業,對于當地文化涉及偏少。文化傳承也是高校服務地方的重要使命之一,建議打造地方文化研究與推廣機構,把當地文化請進課堂、請進校園,同時也讓學生走進當地文化,培養學生人文情懷的同時推動當地文化的發展與宣傳,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服務地方發展。
高校要充分挖掘人才資源和科技優勢,凝練學科特色,建立直接的、廣泛的社會經濟聯系,建立學科與地方產業良性的互動機制。合作主體之間要相互支撐,互相支持,對于高校來說,針對社會、企業用人需求來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也可以對專業學科進行調整,使培養出的優秀人才可以更加快速地適應工作,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對于企業來說,不要過多的干預高校的發展,建立良性的合作機制,這樣才會使兩者間的合作更為緊密,高校輸出的人才資源才能更好的為企業服務;對于政府層面來說,要因地制宜的來管理,根據各地經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對高校進行投資,避免資源浪費。只有政府、高校和企業成為發展共同體,才能實現地方高校和區域經濟社會的同頻共振、協同發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