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帆
(融水苗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 廣西 融水 545300)
融水苗族自治縣,地處廣西東北部,是一個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全縣面積4 63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8.82 萬畝,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外平原區年均降雨量為1 824.8 mm,無霜期320 d,年均溫度19.3 ℃,極端最低溫度為-3 ℃,最高溫為38 ℃,≧0 ℃的年積溫為6 258 ℃,平均日照時數為1 379.7 h,平均相對溫度為79%,山區(海拔800 m 以上)年平均氣溫為12 ℃~ 16.4 ℃,無霜期240 d,年降雨量2 194 mm。適宜的地理氣候條件,使得融水糯米柚獨具地方特色,柚形呈梨形或近梨形,短頸,果頂中心微凹,有印環,俗稱“金錢底”。
2004 年,融水糯米柚生產基地通過了廣西區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產地認定;2005 年,融水糯米柚獲得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08 年8 月,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現注冊有“玉融”、“貝林”、“金錢”三個品牌商標,在廣西區內及周邊省份享有較高知名度。
全縣糯米柚主要分布在山外融水、永樂、和睦三個鄉鎮,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全縣糯米柚種植面積及產量、品質均趨于下滑之勢,目前全縣種植面積停滯不前,總面積僅有1.12 萬畝,比2001 年的2.1 萬畝下降了53%,發展形勢十分令人堪憂。
2.1 進入初果期長。糯米柚種植技術規程規范,管理好的果園一般需4~5 年,短期內單位面積收益不高,影響果農種植積極性。加之近年來受到周邊省、市(縣)柑桔市場價格上下波動幅度大、價格下跌的影響,群眾生產積極性不高。
2.2 水果新品種更新換代速度快。市場上涌現一批周期短、見效快、收益高的水果品種,不斷壓縮傳統水果的種植區域,對管理上需肥水充足、管理精細的糯米柚造成沖擊,由此導致果農對原有果園投入減少,管護不到位,生產投入不足,品質下降。糯米柚異花授粉,雖可借助風、蜂蟲為媒體傳花授粉增加結實率,但仍以人工授粉為主,而現今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增多,人工授粉季節所需人力不足。
2.3 一些用于建設果園的土地租賃期已滿或被政府征用,新開發土地又受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糖料蔗保護區”的限制,新植面積難以增長或增長緩慢。
2.4 病蟲害影響。黃龍病是柑桔類水果的不治之癥,全縣糯米柚果園普遍受到感染,糯米柚的品質受到一定影響。感病明顯的糯米柚果樹被清除砍伐,其他尚未明顯表現癥狀或疑似感病果樹仍在生產,果品整體質量有所下降、參差不齊。
2.5 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到目前止糯米柚沒有完善的地方種植規程標準,加之缺乏市場監管,其他市、縣柚類假冒融水糯米柚進行銷售的現象層出不窮,許多市民無法辯別融水糯米柚真假,對融水糯米柚品牌聲譽造成沖擊,產生嚴重不良影響。
3.1 調整產業結構。根據全縣水果生產、分布情況和市場需求進行合理規劃種植;制定融水糯米柚地理標志產品的地方標準;強化糯米柚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加強黃龍病等病蟲害監測防治,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提升防控能力;建立融水糯米柚標準生產示范區,引導果農開展標準化生產,提高產量品質。
3.2 建立種質資源庫。加大項目資金支持,鼓勵與高校或科研院所、企業合作進行融水糯米柚的無病毒苗木脫毒工作;建立糯米柚種植無病母本園,逐步推廣無病毒苗木,保證種質資源純正;運用測土配方技術進行大苗壯苗培育,采用大棚大營養杯苗培植法,縮短糯米柚營養生長期,使其迅速進入生產結果生長期。
3.3 因勢誘導,視果園樹勢、管理條件差異采取不同的改造技術。根據不同果園果樹強弱、生長環境和管理條件,有選擇性地采取露骨更新、輪換更新、高接換種等多種技術措施,保持強壯樹勢,使之能短期內迅速恢復生長,穩定糯米柚生產面積和產量。
3.4 出臺激勵政策,加大補貼力度。對種植融水糯米柚農戶在土地承包、農業機械設施、設備購置、苗木培植、種苗補助、產品包裝、媒體宣傳推介平臺建設等方面給予補貼,促進和穩定融水糯米柚生產、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提高果農種植積極性。
3.5 加強市場監管。打擊假冒侵權行為,保護、恢復融水糯米柚品牌聲譽,發揮品牌效應并成為縣域經濟新增支柱產業;制定和完善地方種植規程標準,規范化肥、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建立生態、有機果園、果品可追溯制度,力求做到有源可查,有規可依,提高廣大種植戶和市場消費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