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住房產權差異與社區認同分化

2021-12-08 01:17:28周驥騰

[摘要] 在中國城市空間變遷的進程中,城市居民住房產權的差異化是一個典型特征。住房產權差異反映了城市居民對其居住空間不同的占有狀況,由此形成了多樣的住房群體,也導致了空間表象上的分化。在居住空間與空間表象的理論背景下,本文基于“中國城市居民生活空間調查”17個城市數據,比較了商品房、租房、單位房、回遷房四類典型城市住房群體的社區認同感的結構差異,并探討了其生成機制。研究發現,不同住房產權居民社區認同的生成機制遵循著不同的社會邏輯,因而呈現出認同分化的空間表象狀況。商品房和租房居民的社區功能認同感較高,體現了基于市場選擇的居住需求機制;而單位房和回遷房居民的社區情感認同感較高,反映出基于熟悉關系的社區嵌入機制。

[關鍵詞] 居住空間? 空間表象? 住房產權? 社區認同

[基金項目] 本文系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網絡社會的現實基礎、本土特色與運行模式研究”(劉少杰主持,編號:19JJD840003)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周驥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網絡與空間社會學、經濟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 C912.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7672(2021)05-0031-15

一、 引言

社區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間以及構建社會生活共同體的主要形式,也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和社會治理創新的微觀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社區心理建設是社區建設的重要維度,促進社區認同、增強社區居民凝聚力被視為社區基本的社會功能之一。而社區認同既是居民持續參與社區事務的內在動力,也是城市社區建設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強調,要“增強居民群眾的社區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

中國的城市空間變遷與社會轉型交織在一起,使城市社區和城市居民發生了復雜的社會分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單位制解體、住房市場化改革、土地城市化、人口流動性增強等多重社會進程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居民進入城市化的路徑與階段、住房獲得方式的不同導致了其在住房產權占有狀況、居住空間形態等方面呈現多樣化的特征,進而構造出不同類型的城市社區以及住房群體。在當代中國城市之中,既存在帶有明顯單位制特征的單位社區,也存在通過回遷安置獲得住房、原有鄉土社會結構一定程度上得到保留的回遷社區,還有通過市場途徑購買住房的商品房社區,以及流動性更高且在城市社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角色的租房群體。

社區是以居民為核心的,在特定地理范圍內包含著復雜社會因素的社會空間。住房產權差異不僅意味著產權占有狀況和社區類型的不同,更反映出不同住房群體居民身處的社會結構以及社會行為、社會認同的屬性與特征。研究者認為,以住房產權差異為核心的社區空間分化,使得不同住房群體居民在住房狀況、社會認同、關系網絡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分化與區隔。

學術界圍繞中國城市居民社區認同的現狀、影響因素等問題展開了探討。盡管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但現有研究仍然存在深入討論的空間。首先,對于居民社區認同問題的考察應當在住房產權差異化這一基礎社會背景下展開。住房產權是社區認同凝聚的內在動力,居民住房產權的多樣性決定了居民在社區中的空間地位、空間權利和家庭財產的差別性,而這些差別必然使居民的社區認同、評價和預期表現出多樣性。其次,社區認同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既反映了居民對社區功能狀況的認可程度,又指向居民與社區的情感聯結強度。考慮到社區認同感的多元維度,對不同住房產權居民社區認同的研究就具有了一定的復雜性,僅僅局限于比較認同感水平的高低不足以反映居民社區認同的真實狀況,而應進一步考察不同住房產權居民社區認同模式及其結構差異,并分析導致這一差異的社會機制。

基于上述討論,為深入研究住房產權差異化背景下城市居民社區認同的狀況及影響機制,本文使用“中國城市居民生活空間調查”數據,對商品房、租房、回遷房和單位房四類典型的住房產權居民的社區認同感進行了初步比較。研究發現,不同住房產權居民的社區認同感模式存在顯著差異,商品房和租房居民社區功能認同水平較高,而回遷房和單位房居民社區情感認同水平較高。隨后,本文提出了導致不同住房產權居民社區認同模式分化狀況的解釋框架——居住需求機制和社區嵌入機制,并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對這兩個影響機制進行實證檢驗。

二、 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一) 社區認同的含義及其影響機制

自滕尼斯在《共同體與社會》中提出與基于機械團結的“社會”相對應的基于地緣、血緣與情感的“社區”或者“共同體”的類型學概念以來,居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社區的整合與凝聚力等感性維度就成了社區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社區心理學家薩拉森于1974年最早提出了“社區感”(sense of community)的概念。③隨著學術研究的推進,社區認同(community identity)成為綜合衡量居民對地方社會情境和共同價值的情感依戀的核心指標④,旨在反映社區這一特定社會空間中的居民與其居住空間之間的情感聯系。作為以社區居民為核心的在特定地理邊界內的社會空間,社區這一概念具有雙重內涵,其一是基于地理范圍和居住環境的地域性空間,其二是圍繞居民社會關系網絡的關系性空間。⑤因而社區認同這一測量居民對社區的情感聯結強度的社會心理概念,亦同時具備了“人—地域性空間”以及“人—關系性空間”兩個維度。

國內研究者在中國社會情境之中對社區認同的理論化、操作化和測量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推進工作,指出社區認同應該涵蓋兩部分內容:對應“人—關系”維度的情感上的認同和對應“人—地域”維度的功能上的認同。其中,“功能認同”(function identity)指的是居民對于社區的便利程度、管理水平、環境條件以及社區能否滿足家庭需求等方面的認同程度;“情感認同”(emotional identity)表現為居民是否在意他人對自己社區的看法、對于社區是否具有特殊情感、社區是否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否帶來家一樣的感覺,反映了居民與社區的情感聯結以及在情感層面上對社區的接納和認可。⑥⑦

當前學界圍繞社區認同的影響機制,主要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理論視角:社區空間機制和社區嵌入機制。前者強調社區層面的空間特征等結構性因素及其動態變化的影響,而后者則聚焦于居民自身的社會交往與參與行為。

社區空間機制又可以劃分為社區空間生產視角和空間結構視角。社區空間生產視角將社區空間的生產視為動態的實踐過程,討論在空間變遷過程之中居民社區認同的生成與分化。例如,吳瑩以“撤村并居”對傳統村落的空間布局和景觀的改造為研究對象,發現“村改居”社區創造出了標準化、高密度的新居住空間,使得傳統的生存空間、交往空間和生產空間發生了劇烈變化,進而削弱了村民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認同感和親切性。①王藝璇將空間資本作為城市社區分析的綜合性理論工具,指出在大型住宅區中,商品房社區和回遷安置社區雖處于同一住宅區之內,但由于持續加深的空間資本區隔,居民空間認同感的建構過程和認同結構均產生了明顯的分化。②

空間結構視角認為,社區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社會、環境等結構性特征會影響到居民的社區認同和居住感受。研究發現,社區的物理特征方面,合理的空間布局與充足、開放的公共空間能夠顯著提升居民的社區認同和社區參與③,而保安門衛、樓宇門禁等封閉性的物理空間設置在創造了安全感的同時,也使居民產生了強烈的分隔感,削弱了鄰里關系④。社會結構方面,社區內居民的收入、階層、職業等社會身份的異質性程度越高,居民的社區依戀程度越低,社區凝聚力越差。⑤社區的生態環境對社區凝聚力有直接影響,綠化水平越高,促進社區凝聚的力量越強,社區污染越嚴重,鄰里關系越差。象征著居住空間占有狀況的住房產權也是空間結構的維度之一。楊敏的研究顯示,商品房小區業主基于房屋私有產權和對小區公共設施與公共空間的共有物權會形成基于利益的社區認同,而單位房社區居民則會形成一種建立在情感基礎和集體主義意識形態上的認同。⑥

社區嵌入機制認為,社區認同在居民參與和認同的循環互構中實現再生產。⑦居民在鄰里交往和社區參與中增強了同社區的情感聯系,而社區認同的提升又驅使居民持續參與到社區活動之中,因此居民在所居住社區中的社會嵌入程度越深,其社區認同感越強。基于這一視角,研究者發現與居民社區嵌入程度有關的變量,例如社區內居住時長①、鄰里關系②、社區參與③、網絡社區活動④等因素都為探究社區認同的生成提供了較強的解釋力。

(二) 住房產權差異與社區認同分化

本文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不同住房產權的居民,在社區認同的兩個維度即社區功能認同和情感認同方面,存在何種結構性差異,以及這一結構性差異的生成機制是怎樣的。對不同群體文化模式差異的一般性解釋,可以使用拉蒙特所提出的“邊界營造”(boundary work)概念作為分析工具。邊界營造強調文化意義的生成具有多元化維度,并且多維度的文化意義在不同群體中的相對重要性存在顯著差異,由不同群體可獲取的文化資源差異性所決定。拉蒙特將行動者可獲取的文化資源稱為文化劇目(cultural repertoires),其內容受到間接和直接的結構性因素以及文化系統自身的獨立性和延續性的影響⑤。因此,不同社會群體認同感的生成取決于群體所處的社會和文化制度背景,例如王篪在針對中國沿海大城市居民主觀階層認同的研究中指出,不同的受教育程度、收入和戶籍狀況的居民的主觀階層認同感的生成機制遵循著不同的社會邏輯,而這一差異性與中國轉型社會的社會特征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戶籍制度緊密相關。⑥

具體到住房產權差異與居民社區認同分化這一問題,回遷房、單位房、商品房和租房居民分別在不同階段,以不同的路徑參與了城市空間的變遷與生產,他們所處的社會情境、住房選擇方式、居住空間占有狀況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因而呈現出結構分化的社區認同模式。

在城市開發過程中,回遷房居民通過拆遷安置的方式被動卷入了城市化的進程。雖然因城市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同地區的回遷房居民完成“鄉—城”轉變的時間長短存在顯著區別,但是回遷房社區的社會特征沒有發生本質變化。一方面,在拆遷安置作為地理空間層面的空間生產,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鄉土社會的社會結構,回遷房居民的親緣關系、互惠秩序等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另一方面,回遷房居民在住房需求的滿足上往往面臨很大的限制,不僅要面對來自開發商、商品房業主等在住房質量、地理空間、社會空間、心理空間等方面的排斥與區隔,而且新的城市居住空間也難以滿足回遷居民的原有的生產、生活習慣與需要。①單位房社區是由單位制組織起來的城市社會的產物,單位房社區人口流動性較低,相對較為封閉,社區中的居民在職業、生命歷程方面存在很強的同質性。單位房居民長期生活在一個小區中,且家庭主要成員大多在同一個單位中長期共事,形成了相對比較穩定的熟悉社會。②由以上分析可知,單位房和回遷房社區共同的特征是它們都是基于熟悉關系形成的居住共同體。社區中的居民在長期相處中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社會關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共享著相似的文化記憶和行動慣習,居民在社區中的嵌入程度較深,因而會生成較高的情感認同。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住房商品化改革的推動之下,商品房社區開始出現并迅速增長,目前已經成為當代城市居民的主要居住模式。相較于回遷房和單位房社區形成的熟悉社會,商品房社區更多是基于市場選擇而形成的陌生人社區,居民的原子化、人口的異質性程度都顯著較高。但這并不意味著商品房居民的社區認同水平是普遍低下的。研究者發現,相較于傳統老舊社區,新興的商品房社區的居民鄰里關系較弱,但是基于對物理環境的滿意度而產生了較強的社區依戀,這意味著當代中國商品房社區的社會功能已經更多地從提供社會支持轉向了滿足居民對居住環境的需求。③租房居民則是城市中流動性較高的群體,以在當地無自有住房的年輕人或流動人口為主,高流動性使得租房居民難以在社區中建立較為穩定的社會聯系,并且由于不占有住房產權,租房居民也缺乏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動力,因而會擁有比其他類型居民更低的社區情感認同。雖然租房居民在很大程度上脫嵌于城市社區,但是從住房選擇角度來看,租房居民和商品房居民則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他們的居住模式都是基于自身的居住需求進行市場選擇的結果,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個人的住房偏好和居住需求能夠得到更好的滿足,因此基于物理環境滿意度而建構起來的社區功能認同相對較高。

根據上述討論,本文構建了解釋不同住房產權居民社區認同分化的分析框架(詳見圖1),并根據兩種影響機制提出了如下研究假設。

假設1(認同分化假設):不同住房產權居民的社區認同存在結構性差異,商品房和租房居民社區功能認同更高,回遷房和單位房居民社區情感認同更高。

進一步可提出研究機制假設:

假設2a(居住需求假設):相較于回遷房和單位房居民,商品房和租房居民住房滿意度更高,進而社區功能認同更高。

假設2b(社區嵌入假設):相較于商品房和租房居民,回遷房和單位房居民鄰里交往更為頻繁,進而社區情感認同更高。

三、 數據、變量與方法

(一) 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自“中國城市居民生活空間調查”的全國17城市調查數據。“中國城市居民生活空間調查”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劉少杰教授主持。2018—2019年,課題組在全國范圍內選取了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合肥、貴陽、西安、長春和石家莊等17個城市的相關城區展開調查。在城區選取上,課題組要求被選城區應是一個地理邊界相對清晰,住房產權異質性、多樣性明顯的,建區10年以上20年以下,居住規模應當有3~5萬常住人口且住宅小區10個以上的混合型城區。在被訪者的選擇方面,課題組采用隨機抽樣和配額抽樣結合的方法,分別調查了商品房、單位房、回遷房和租戶這四類不同住房產權的群體中18周歲以上的城市居民,調查內容涉及被訪者個人與家庭的基本社會人口狀況、住房獲得、居住感受、鄰里關系、社區參與等多個方面,最終形成有效樣本3561個。在剔除重要變量的缺失值之后,本文最終選取3460個樣本進行分析。

(二) 變量及操作化

本文的因變量是社區認同,分為社區情感認同和社區功能認同兩個維度。“中國城市居民生活空間調查”使用社區認同量表作為居民社區認同感的測量工具。既有研究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夠較好地對中國城市居民社區認同進行本土化測量。①社區認同量表中有8個關于居民社區認同感的問題,分別是:D61,“居住在這個社區,生活很便利”;D62,“我很認可這個社區的管理水平”;D63,“這里的社區環境條件令人滿意”;D64,“居住在這里符合我們的家庭需求”;D65,“這個社區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D66,“社區讓我有家一樣的感覺”;D67,“我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社區的看法”;D68,“我對社區有特殊的情感意義”。由于題目較多,并且考察內容之間具有相關性,因此本文運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

表1顯示了這8個問題的因子擬合結果,可以擬合成兩個公共因子,特征值分別為4.08和1.23,累積方差貢獻率為66.38%。其中D61-D64主要負載于公共因子2上,根據題意,本文將其命名為“社區功能認同”;D65-D65主要負載于公共因子2上,本文將其命名為“社區情感認同”。每個項目在相應因子上的荷載都在0.71以上,且在另一因子上的荷載都小于0.39,項目和因子的隸屬關系完全符合理論構想,即社區認同感至少包含了功能和情感兩個基礎維度,也說明了抽取這兩個因子的合理性。

本文的核心自變量為居民的住房產權,分為商品房、單位房、回遷房和租房四類。中介變量包括檢驗居住需求機制的住房滿意度變量和檢驗社區嵌入機制的鄰里交往變量。關于住房滿意度變量,問卷詢問了居民對10類住房狀況的滿意度,分別是地理位置、居住密度、安全保障、衛生狀況、物業管理、采光條件、綠化情況、鄰里關系、公共空間、居委會管理。回答及賦值分別為“5=很滿意,4=比較滿意,3=說不清,2=不太滿意,1=很不滿意”,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數達到0.857,證明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本文將各條目得分加總,得到取值范圍為10~50的住房滿意度總得分。關于鄰里交往變量,本調查從4個方面衡量了居民的鄰里交往程度,即“在過去的一年里,您做出以下行為的頻率:(1)請鄰居幫忙;(2)借給或贈予鄰居工具、食物或其他物品;(3)和鄰居討論小區里的問題或事情;(4)與鄰居見面打招呼”。問題答案分為“從不、偶爾、有時、經常”4個等級,分別賦值1~4分,克隆巴赫α系數為0.78,這說明量表的兩個維度都具有很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故而本文將其分別加總,得到取值范圍為4到16的鄰里交往變量。

本文將居民的社會人口特征和居住特征納入控制變量之中,社會人口特征包括性別(男性=1)、年齡、婚姻狀況(有配偶=1)、受教育程度(1=小學及以下;2=初中;3=高中或中專;4=專科;5=本科;6=研究生)、個人年收入對數;居住特征包括居住時長和人均居住面積對數。

表2提供了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的分析結果。卡方檢驗結果表明不同住房產權的居民之間在社區情感認同、社區功能認同、住房滿意度和鄰里交往上存在顯著差異。社區情感認同從高到低為單位房、回遷房、商品房和租房,社區功能認同從高到低為租房、商品房、回遷房和單位房,兩個維度的社區認同按照相反的梯度分布。中介變量方面,住房滿意度從高到低為商品房、租房、回遷房和單位房,鄰里交往從高到低為單位房、回遷房、商品房和租房。描述性統計的分析結果同研究假設的構想基本一致。為進一步檢驗這一社區認同結構分化的影響機制,下文將在此基礎上展開回歸分析。

(三)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如下。首先,比較不同住房產權居民社區功能和情感認同的因子得分結果,呈現其結構分化模式。其次,為進一步驗證社區認同的結構分化狀況及其生成機制,本文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了住房產權對居民社區認同的影響。最后,本文使用結構方程模型分別對居住需求機制以及社區嵌入機制即住房滿意度和鄰里交往的中介效應進行了檢驗。

四、 研究發現

(一) 不同住房產權居民社區認同的比較分析

社區功能認同和社區情感認同都是居民社區認同感的重要表現。前者強調居民對社區功能狀況的認可程度,即該社區的環境和管理狀況是否滿足了居民的居住需求,后者側重于反映居民對社區的情感聯結以及情感層面上對社區的接納和認同強度。圖2展示了不同住房產權類型的居民的社區功能和情感認同因子得分的比較結果。可以更為直觀地看出,不同住房產權類型的居民的社區認同感存在結構上的分化。社區功能認同方面,商品房和租房居民得分較高,回遷房和單位房居民得分較低;社區情感認同方面,回遷房和單位房居民得分較高,商品房和租房居民得分較低。

(二) 住房產權對居民社區認同的影響

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進一步探究住房產權對居民社區認同的影響。模型1和模型2分別將社區功能認同和社區情感認同作為因變量納入模型之中,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社會人口特征變量對居民的社區認同幾乎沒有太大影響,相對比較顯著的是性別與年齡差異,男性居民的社區情感認同感更弱,年紀較大的居民社區功能和情感認同水平均更高。而反映社會階層的教育、收入變量的回歸系數則不顯著或顯著性水平較低,表明不同社會階層的居民社區認同感方面的差異相對比較小。居住特征方面,居住時長顯著提升了居民的社區情感認同,這也印證了社區嵌入機制,即居民在社區之中的嵌入程度越深,其對地方的情感依戀就越強。住房產權對社區認同的影響都是顯著的,以租房群體為參照,社區功能認同由高到低依次為租房、商品房、回遷房、單位房,社區情感認同由高到低依次為單位房、回遷房、商品房和租房。這與上文描述性分析的結果基本上保持一致,這一結果說明在控制了相關變量之后,不同住房產權居民的社區認同結構仍然存在顯著的差異,假設1得到證實。

(三) 住房產權差異影響社區功能認同的機制分析

表4展示的是住房產權差異對居民社區功能認同的結構方程模型結果。該模型擬合指標(RMSEA=0.049<0.08;CFI=0.968>0.90;SRMR=0.019<0.08)在可接受的范圍內,模型擬合狀況較好。模型結果顯示,商品房和租房居民的住房滿意度顯著較高,通過這一路徑對其社區功能認同產生了顯著影響,并且以住房滿意度為中介的間接效應占到總效應的35.33%,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圖3則更為直觀地展示了這一影響路徑,因而假設2a得到驗證。居住需求機制意味著在住房商品化的背景之下,市場選擇機制使得商品房和租房居民的居住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滿足,他們的社區認同更多的是基于自身的生活需要以及對所處地理空間的評價而生成的。

(四) 住房產權差異影響社區情感認同的機制分析

本文接下來檢驗社區情感認同的生成機制,表5報告了結構方程模型的估計結果,模型的主要擬合指標(RMSEA=0.076<0.08;CFI=0.792;SRMR=0.029<0.08)在可接受的范圍內。模型結果顯示,回遷房和單位房居民的鄰里交往水平顯著較高,通過這一路徑對其社區情感認同產生了顯著影響,而且在總效應顯著的前提下,模型被納入鄰里交往變量之后,住房產權變量的顯著影響消失了。這證明鄰里交往在解釋社區情感認同的結構分化時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圖4則更為直觀地展示了這一影響路徑,因而假設2b得到驗證。社區嵌入機制說明由鄉土社會和單位社會轉化而來的回遷房和單位房居民的社區生活呈現出強烈的“熟悉社會”的共同體色彩,他們的社區認同生成路徑更多的是基于對嵌入在社區之中的社會關系與社會支持網絡的熟悉和依賴。

五、 結論與討論

空間與表象是一對具有深刻聯系的范疇。②空間作為人類實踐的展開場域,人們在空間中的社會活動、社會交往以及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塑造著空間的社會屬性,同時空間也在深刻地改變著人與人、社會與自然的關系,生成了具有互構性特征的社會化空間。③空間表象意指對空間的感性層面的認知形式,是人們對于空間的情感體驗、價值認同和知覺表象。表象是在記憶中儲存下來并可以在社會中傳遞的知覺,人們的認識和行動并不直接以客觀存在為對象,而是首先、直接或實質面對在某種知識的規定下經過外物刺激而形成的知覺表象。空間是人類認識社會及其環境的基本感知形式,是面向日常生活的感性實踐。在主客二元統一中把握人們空間權利、空間表象、空間關系等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是當代空間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理論立場。③

社區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空間之一,居民的居住空間表象具體體現為居民對所在社區的感性認識與情感體驗,即社區認同感。住房產權是居民居住空間占有的基礎維度,在中國的城市空間變遷進程中,中國城市居民的住房產權占有狀況呈現出一個連續的譜系。住房產權的形成路徑與界定狀況,意味著居民擁有的不同權利身份,因而體現出居民與國家和市場、居民與居民之間的不同關系,也反映出居民在社會結構中的特定位置。④在中國城市居民住房產權差異化的背景之下,住房產權所承載的空間價值和空間權利發生了較大的分化,并且住房產權差異也折射出居民的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的差別,這使得不同住房群體的城市居民對其居住空間產生了差異多樣的集體表象,導致了居民間空間觀念與空間認同的分化和沖突。⑤

空間視角下的社區研究強調行動主體及其互動的多元性、多層面性和復雜性,關注居民與社區物理空間、社會空間的交互影響。①基于上述居住空間與空間表象的理論背景,本文發現不同住房產權居民社區認同的生成機制遵循著不同的社會邏輯,因而呈現出認同分化的空間表象格局。本文使用“中國城市居民生活空間調查”17城市調查數據,比較了商品房、回遷房、單位房、租房四類住房產權居民的社區認同感,指出不同住房產權居民在不同維度社區認同方面存在結構上的相對差異性,商品房和租房居民社區功能認同感更高,而回遷房和單位房居民社區情感認同感更高。

對這一結構性差異的生成機制的探討以及利用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研究發現,遵循住房市場化邏輯的商品房與租房居民在住房選擇上擁有更高的自主性。一方面,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個人的住房偏好和需求能夠得到更好的滿足,使得商品房和租房居民擁有更高的住房滿意度,表現出更高的社區功能認同。另一方面,市場化邏輯也使得陌生關系蔓延在商品房和租房居民之中,造成這些社區的基于共同情感的互惠網絡的“共同體”色彩消退而變為“互不相關的鄰里”,呈現出“高功能認同—低情感認同”的居住空間表象狀況。過往研究認為租房群體存在廣泛的認同感缺失現象,并且由于身份和權益上的排斥,中國城市社區呈現出低融合的“租—住二元區隔”的空間分化格局。而本文的研究發現,雖然租房群體的社區情感認同為四類住房群體中最低的,但其社區功能認同卻是最高的,甚至也顯著高于商品房居民。這一結果表明,對于社區認同感的研究必須關注其多維屬性,特別是不同住房群體在不同維度上的結構差異,僅僅比較單一維度數值的高低不足以反映居民社區認同的真實狀況。此外,隨著城市空間流動性的提高,以及針對租房群體的社會保障與社會服務的不斷完善,租房群體的居住需求也可以得到較好滿足,“租—住二元區隔”的問題有望得到緩解。

與商品房和租房居民相對的是,單位房和回遷房居民的居住空間則遵循著基于熟悉關系的社區嵌入機制。對單位房和回遷房居民來說,原有的單位社會和鄉土社會所建立的社會關系網絡在社區中得以部分保留,居民之間的熟悉程度較高,鄰里交往更為頻繁,形成了具有“熟悉社會”特征的社區結構,因而這兩類社區的居民表現出了對地方性社區更高的情感依賴。然而他們在住房區位選擇和空間占有方面的自主性較低,并且在城市空間生產的過程中,社區在空間風貌、空間價值等方面往往面臨多重限制。與此同時,這些社區建成的時間往往較長,相對老舊,難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功能需要,因而呈現出“低功能認同—高情感認同”的居住空間表象格局。

本文作為探究不同住房產權居民的社區認同感的現狀及其生成機制的實證研究,在具體研究過程中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首先,“中國城市居民生活空間調查”選取了商品房、回遷房、單位房和租房四類較為典型的住房群體展開調研,沒有涉及其他類型的城市居民,如兩限房、經濟適用房、城中村等,因而本文對不同居民群體社區認同狀況的探討也無法進一步細化。其次,本文所研究的是擁有不同住房產權的居民群體的社區認同狀況,由于缺乏社區層次的數據收集,本文沒有討論社區層面的結構差異對居民社區認同的影響以及同一社區內部居民的認同分化。以上問題都有待后續研究繼續深入展開。

(責任編輯:亞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91欧美在线|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91精品综合|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99热亚洲精品6码| 国产情侣一区| 亚洲成a人片|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1区| 久久亚洲天堂|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亚洲第七页| 熟妇无码人妻|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毛片一级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一区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欧美a在线|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久草性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 国产jizz|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色婷婷综合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成人午夜久久|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91在线视频福利|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2021国产在线视频| 免费毛片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无线观看| 91小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日韩高清欧美|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国产福利一区在线|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免费一极毛片|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四区|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青青久久91| 在线色国产|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亚洲精品第五页|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