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
電廠作為國家的公共事業,電力工業的安全生產與管理工作與國民經濟發展存在著直接的關系,并且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電力行業關系到社會經濟的平穩和人們生活的穩定,所以電力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避免電力事故,提高電力安全管理水平是發電廠最基本的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安全生產已經成為了國家先進程度與文明程度的關鍵指標。而國家對于安全生產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地增加,近年來先后頒發出臺了各種安全法規和文件,明顯的遏制了安全生產事故。 但是,電廠的安全基礎和安全理念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并且生產工作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受到了員工的重點關注,當前電廠已經充分認識到了構建安全生產雙重預防機制的重要意義。
一、電廠安全管理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電廠的信息技術和安全評估規則也在隨著完善,電廠安全管理作為現代管理體系的重要部分,在電廠的電力生產中,電力運行與工作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直接聯系。任何一項疏忽大意都會出現嚴重的后果。目前,我國電廠管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電廠不能控制事故風險,也不能保證可以及時有效地處理各種問題。而通過構建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事故排查隱患治理的雙重防范機制,是預防安全事故的有效措施。對電廠安全生產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發現,電廠事故的發生必然導致嚴重后果,安全風險管理和控制不當會導致安全隱患和事故。因此,構建完善的風險分級控制和事故隱患排查雙重防范機制意義重大。
二、構建雙重預防機制需解決的問題
1.安全風險辨識未建立完善系統的標準。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已經開始進行危險源辨識,基于此方式來促進電力安全管理。但目前我國的危險源辨識工作主要以《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文件為依據,無法形成對電力企業的良好支撐。現階段,危險源辨識和風險分級的研究和評估工作已經開始。但是,由于我國沒有成熟的安全風險識別形式,不參與識別的人很難有效接觸電廠現有設備的理論和實際情況,導致人們無法識別和評估風險,阻礙了風險管理和控制工作。
2.風險辨識方法不足。在相關風險標準中,《風險管理與風險評估技術》(GB/T 27921-2011)中提出的檢查表法、風險矩陣法、故障樹分析法是常用的安全生產方法。對于風險等級,常用的安全風險矩陣和JSA工業安全分析主要是半定量分析,風險值由暴露頻率、可能性和嚴重性決定,從而發現安全隱患和風險。然后分級把握,遏制風險事件。這一方式主要是依賴于工作人員豐富的經驗判斷,但如果存在經驗不足的情況,必然會因為人為因素的影響導致最終數值和結果出現差錯,從而無法準確評價風險等級。
3.安全風險辨識重要性認識不足。風險辨識工作是對生產過程、工作環境、人員行為和管理體系進行全方位、全過程辨識的一種行為。目前,風險辨識活動的開展需要全體員工的關注,辨識工作的開展主要以生產技術和安全管理為獨立單位。然而,如果對這些單元簡單關聯性存在認識不足的情況,那么將會導致對安全風險整體把握不夠的情況。
三、電力企業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的相關措施
針對當前電廠存在的實際安全管控風險問題,必須要積極采取相關的措施,構建科學的安全生產雙重預防機制。
1.應用信息技術。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于許多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便利的渠道。而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完成安全管控風險是當前電廠需解決的關鍵問題。首先,需完善電廠內部的管理平臺,將以往的經驗加以整合分析,并建立數據資源庫。結合工作流程對監管任務進行分類與優化,構建健全的管理結構體系。其次,安裝智能監控設備,避免員工出現操作不規范等情況,組織因為人為因素造成的安全風險問題。再其次,生產設備可以采用智能化操控技術,減輕工作人員的壓力,提高生產質量。
2.建立風險管控制度。電廠可以通過構建安全風險管理控制度的方式,以此來提升企業對于崗位的認知,同時整合風險辦事方法以及相關流程,明確電力生產的各種要求,促進雙重防范機制的構建工作更加完善。在電廠安全風險管控方案中,可以先成立一個領導小組,以企業主要負責人為組長,讓領導發揮帶頭作用,明確電力安全生產的工作流程。各崗位人員需要對其職責范圍內的風險點進行風險評估,經小組整合總結后制定安全風險控制措施,以點帶面的形式形成風險控制范圍的控制。實踐評審結束后,小組將再次評審,最終制定《電廠安全風險控制手冊》。通過這種形式,可以確保企業從基層員工到高級管理人員都能參與風險管理和控制,從而保證員工和管理的一體化,保證風險管控工作的開展有效性,將電廠的整個生產過程都涵蓋到風險管控范圍內。
3.完善內部監管機制。電廠生產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依賴于完善健全的監管機制為保障。所以,在開展安全管控工作時,首先,電廠必須要設立管理部門,由專業人員負責管理機械設備、材料質量和現場環境的安全隱患等;其次,利用責任監督機制分配具體的工作任務,避免出現安全風險問題,從而影響到企業的經濟發展,不能夠出現不良影響;再其次,電廠可以通過獎懲結合制度,對工作負責的工作人員給予物質或精神獎勵,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
4.對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電力安全生產風險分類分為四個層次。風險水平越高,所需要采取的管控水平越高。其中,低風險級別可以由崗位控制,一般風險可以由電廠團隊控制,較大風險則是由電廠部門控制,最為嚴重的重大風險則由電廠的管理層人員負責。電廠工作人員要能夠準確辨識風險等級,區分出風險屬于低風險、一般風險、較大風險和重大風險,并且每一種風險可以選擇不同的顏色標識區分。這一方式有利于工作人員和企業管理層快速的辨識風險。
5.建立動態的風險管控模式。在電廠開展風險辨識活動,讓員工積極參與到風險辨識活動中,通過這一過程,提高員工對于新設備、技術和工藝的應用能力,同時加強自身的辨識能力。并且電廠還要隨時更新風險識別方法,完善動態風險控制模式,實現真正的風險控制,避免電廠發生安全事故,即便發現安全事故也可以及時發現,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通過結合隱患排查治理與風險控制模式,對電廠各類設備的安全性能和能源保護進行定期檢查,開展分析、評價和控制活動,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除此之外,電廠還可以安裝動態生產風險監測系統,實現實時監測的目的,提供智能數據統計、有效查詢、科學分析和及時預警,實現綜合多層次監測。
6.采用合適的危險源辨識法。電廠加強安全管理的方法非常多,如常見的包括風險分級方法、危險源辨識方法以及管控措施危險辨識方法等。其中,工作危害分析法和安全威脅列表分析法均是常見的有效分析方法,在電廠日常生產中,工作危害分析方法適用于員工的日常操作活動。員工可以識別和記錄每個操作步驟中的隱患,也可以用于員工的日常維護和維修操作。
在對于設施分析、作業場所和制作路程等隱藏風險的方面,可以采用安全檢查表分析法。所以適合在檢查項目靜態的時候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安全檢查表分析法兩種方法可以相互補充。當前,作業危險性評價法、風險矩陣評價方法均是常用的風險分級方法。電廠工作人員在學習危險源辨識之后,可以根據風險辨識方法進行風險分級管控,以此來制定管控措施。
L值分析:L值標準。①有效的防范檢測控制保護措施 ;②偶爾會出現危險事故;③具有監控措施,無保護措施,異常情況下會出現相關事件;④危害難以發現,無檢測防控措施;⑤無防控措施或未及時發現危害。
綜上所述,電廠實現安全風險管控工作的有效措施在于構建雙重預防機制,而雙重預防機制同時還是電廠實現源頭治理、超前控制的關鍵,并且還可以促進電廠實現安全生產。通過構建完善的雙重預防機制,能夠有效提高電廠對不安全因素的掌控以及對事故隱患的預防,從而對電廠日常生產實現安全隱患的有效管控,避免事故發生,有效提升電廠的安全管理水平,降低產生不必要的損失。
(作者單位:國家能源集團吉林江南熱電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