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佳君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較大沖擊,尤其對處于經濟鏈條上薄弱環節的中小企業考驗尤為嚴峻。處于產業鏈中下游的中小企業由于受到大企業需求減少、供應鏈物資吃緊、技術技能人才短缺以及金融成本增高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生存壓力巨大。但5G技術、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國家加快制造業智能化改造等契機,給中小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亟需更多高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疫情對中小企業帶來的技能短缺影響
2020年4月21日,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網站發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招聘求職100個短缺職業排行》,通過對全國102個定點監測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填報的人力資源市場招聘、求職數據進行收集、匯總和分析,公布了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關系較為緊張的招聘、求職需求職業崗位信息。“排行”顯示,疫情防控急需的“內科醫師”“醫用材料產品生產工”“縫制機械裝配調試工”“藥物制劑工”“裁剪工”等5個相關職業短缺程度加大,此外,制造業職業需求仍然偏緊;“通信系統設備制造工”“機修鉗工”“電子專用設備裝調工”“沖壓工”等15個職業短缺程度加大,這與春節農民工返鄉及受疫情阻滯無法按時返崗等因素相關。勞動力市場上技術工人緊缺造成的技能短缺問題對企業復工復產進程產生了較大影響,制約了企業生產和業務發展。另外,后疫情時代中小企業復工復產也呈現出新的樣態和問題,主要表現為部分傳統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受到較大沖擊,而那些“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則在抗疫持久戰中表現出更為顯著和強勁的競爭優勢,復工復產的速度也相對較快。這其中,企業本身的人力資源存量所展現的高水平技術技能積累成為這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應對疫情沖擊的智力支撐和技能保障。疫情帶來的嚴峻生存壓力倒逼一些中小企業正視轉型升級問題,重視技術創新與積累,以應對疫情帶來的技能短缺沖擊,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技術和技能發展方式的變革。
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支持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的優勢與作用
穩住中小企業,就是穩住經濟的“半壁江山”,就是穩住了就業。職業教育支持中小企業復工復產,既是深化產教融合的現實需要,亦是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
頂崗實習作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抗擊疫情的重要時期成為“硬核”支援企業復工復產的有力手段。但是,職業院校在專業、崗位上的“點對點”單線實習模式,以及企業、教師、學生疫情防控分散管理等諸多“梗阻”,制約了學校發揮辦學功能,助力中小企業加速復工復產。可以說,依靠單所職業院校的學生、教師赴企提供人力和技術支持已無法滿足區域內,特別是產業集聚區內眾多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的技能需求,必須以組團化、集約化的形式建立跨產業鏈、教育鏈的復工復產協同互助機制,協調統籌解決中小企業技能短缺問題。
1.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在推進復工復產中的優勢與作用。職教集團作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有效載體,集合政、校、行、企等多元合作力量。在建立跨界跨部門的復工復產機制,提供優質人力資源,促進員工培訓與再教育,協同助力解決后疫情時期中小型企業復工復產技能短缺問題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①組織與規模優勢。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行業產業多面覆蓋和多元參與主體的規模效應,為政、校、行、企協同聯動對接企業提供了對話平臺和聯系紐帶。通過職教集團,可以發揮最大協商效能,有效節約校企溝通成本,共同實施多種形式的互助,滿足企業復工復產多元需求,從而提升技能供給精度。
②資源集聚優勢。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資源開放共享的集聚效應,為資源統籌發揮了最大效能。職教集團有效聯結了產教融合各相關利益主體,形成了較為穩固的互惠互助的社會伙伴關系,有助于職業教育辦學主體、政府、企業(行業)、第三方機構形成合力,共同促進社會職業教育資源整合。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打通了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間的互助壁壘,依托職教集團開放共享、多元主體合作的辦學模式,制度化地集聚學生、師資、實驗實訓條件等社會職業教育資源,規模化組織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等與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共振。
③對口協同優勢。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專業群對接產業群的對口優勢,以跨界屬性不斷適應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供求變化與水平要求。職教集團通過強化教育與發改、經信、人社等政府職能部門以及與產業部門之間的聯系,建立了跨部門、跨教育界產業界的復工復產助力機制,通盤考慮產業集聚區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技能短缺現狀,規模化、科學化地解決學校與企業間點對點單一的技能供給難題,進一步服務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與協調發展。
2.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支持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的現實功能。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不能因為疫情防控停滯不前。后疫情時期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雖遇到特殊挑戰,但也可以通過調整成員院校專業群布局和人才培養規格,推進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教學模式改革,促進產業鏈、崗位鏈、教學鏈深度融合。通過職教集團與企業復工復產共振,特別是與中小企業合作共同解決技能短缺難題,也是后疫情時期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的一種有效途徑
①提供企業員工培訓與再教育。作為兼具產業屬性和教育功能的職業教育集團,具有規模效益、資源集聚效益和對口競爭優勢。通過統籌集團內部院校師資、實訓等教育教學資源,以在線教育、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向中小企業員工提供職前職后系統的培訓與再教育,促進勞動力轉型。以職教集團多元化培養模式和多樣化的辦學模式,為企業員工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和實踐技能培訓,從而提升職業教育系統化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②發揮整合共享功能,促進技能積累進程。向中小企業提供社會職業教育資源平臺和一體化服務,促進技術技能積累和創新。充分發揮職教集團社會資源開放、整合和共享功能,充分利用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產學研一體化基地、大師工作室等資源,解決中小企業因研發人才和設備缺乏而無法實現技術提升的困境,為企業提質換擋提供設備、技術和人才支持。
③發揮合作育人功能,打通人才培養通道。向中小企業提供覆蓋全產業鏈的一體化人才培養通道,形成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跨界橋梁,促進教育與市場無縫對接,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著眼于后疫情時期中小企業用人、技術提升等多元需求,通過成員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有效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和企業技能需要,推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三、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解決中小企業技能短缺的實踐
以嘉興市為例,龍頭企業全面復工復產帶動了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協同復工復產。但是,嘉興產業集群特征明顯,具有依托“塊狀經濟”支撐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顯著特點。處于產業鏈中下游的中小型關聯企業此次受疫情沖擊較大,“復工難”遇上“用工荒”,尤其是制造業技術工人缺口大成為區域內中小型企業面臨的最現實問題。為協同助力解決疫情期間中小型企業復工復產技能短缺難題,嘉興市欣禾職業教育集團(以下簡稱“集團”)充分發揮集團化辦學優勢,聯合集團內政、校、行、企多元主體,主動對接企業,精準排摸中小企業技能短缺困難,配合政府的各項扶持政策,多方聯動協調解決企業實際困難,增強協同復工復產動能,助力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1.集團解決中小企業技能短缺的策略。嘉興市欣禾職業教育集團(以下簡稱“集團”)成立于2010年1月,是國家首批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建設培育單位。自疫情發生以來,迅速聯合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嘉興技師學院等市本級成員院校,主動對接成員企業,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龍頭企業,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對口支持,以點帶面,為區域內全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提速賦能。
①充分發揮集團合作平臺優勢。集團以健全的組織管理機構和完善的運行機制助推中小企業全面復蘇。充分發揮集團秘書處、專業群產教融合工作委員會等組織機構職能,加強綜合協調,發揮成員院校合力,將專業、教師團隊、學生與企業用工崗位、緊缺技術進行統籌協調,精準對接中小企業技能短缺,打通助力通道。在通盤考慮產業鏈的基礎上,統籌安排園藝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國際貿易等專業學生頂崗實習,著力解決企業部分重點崗位人才短缺難題,為企業提供“技術工人”,全力以赴幫助企業復工復產。
②整合多方資源,提高服務質量。集團充分發揮已建的各類產教融合載體功能,平臺賦能企業轉型升級。集團目前已立項建設了28個產學研共同體、8個跨企業培訓中心以及5個協同創新中心等41個產教融合載體,主體建設企業總投入高達1.9億元。進入后疫情時期,這些以資產為紐帶的產教融合載體項目迸發出了強大的校企合作生態圈效能。
③形成后疫情時期校企命運共同體。以突發情況促發展,拓展和深化防疫常態化背景下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集團主動適應產業變革對人才的需求,主動適應中小企業“自救”所進行的生產經營戰略調整和技術革新,組織專門力量研究發布疫情下商業模式、組織運行模式、技術變革等相關調研報告供成員院校參考,為培養出真正適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崗位人才,為中小企業培養新增量、新動能增添有力砝碼。
④為穩就業提供人才支持。中小企業是就業和創新創業的主要陣地。此次疫情,大學生和農民工成為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群體。通過穩企業從而穩就業成為我國經濟恢復發展中的重中之重。集團在批量輸送頂崗實習學生支持中小企業恢復生產外,還通過增強服務產業鏈中的中小型關聯企業職業培訓與再教育促進學生就業與企業人才儲備。[基金項目:浙江省2020年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疫情與教育”專項課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背景下應對中小型企業復工復產技能短缺難題的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0YQJY579)]
(作者單位: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教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