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生 張志強 關杰倫 黃海濱 梁嘉明
近年來,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華為、大疆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相繼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美國意在通過貿易爭端剝奪中國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地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外部形勢嚴峻,特別是外向型高新技術企業深受影響。因此,找準當前環境下的應對之策,推動我國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一、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基于“實體清單”分析
1997年2月,美國商務部首次發布“實體名單”,旨在維護國家安全、管制出口。上榜企業將失去在美國的貿易機會。近年來,我國多個行業的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相繼被列入“實體名單”清單,外部發展形勢非常嚴峻。
1.涉及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越來越多。2018年以來,美國發布實體清單的頻率越來越高,且涉及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也越來越多。2018年1-8月,美國先后將成都天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遠東通信系統工程有限公司3家企業列入實體清單,而據筆者不完全統計,2019年、2020年,被列入實體清單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超過10、30家,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這表明美國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打壓由零星個別企業逐步向多批次群體化轉變。
2.涉及的技術領域不斷擴大。從2018年以來的實體清單看,涉及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領域有不斷擴大的趨勢。2018年基本為電子信息領域企業,2019年,臺州中浮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新材料企業也被列入實體清單,2020年,中德美聯、中船黃埔等生物醫藥和先進制造與裝備企業也受到影響。這表明美國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打壓從單一的技術領域逐步演變為覆蓋高新技術企業的所有技術領域,幾乎所有的高新技術企業都存在被列入實體清單的可能性。
3.針對重點行業精準打壓。從2018年以來的實體清單看,90%以上為電子信息領域企業。而在這些高新技術企業中,主要集中在大數據、5G通信、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等高科技領域。在打壓重點行業過程中,逐步由單個企業的精準打擊轉變為全產業鏈打壓。以人工智能視覺領域為例,從最初的針對中興和華為單個企業的點對點打擊到向高科技領域的全行業一網打盡,如目前國內人工智能視覺領域的龍頭企業都被列入了美國實體清單。
二、當前形勢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產生的不利影響
我國開展對外貿易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多,出口創匯數額巨大。2019年,超過7114.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4.91萬億,同比增長9.04%,達到全國出口總額的28.47%,同比增長3.82%,因此,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導致部分高新技術企業貿易往來受阻,對企業正常運營產生不利影響。
1.高新技術企業日常生產受阻。我國部分高新技術企業生產主原料、技術、設備很大程度依賴外國供應商,個別企業依賴程度甚至高達百分之百。一旦貿易摩擦升級導致外國供應商主原料、技術、設備斷供,該部分企業將面臨生產鏈斷裂,無法正常生產運營的窘境。2021年1-4個月,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達1266.9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141億元 。我國集成電路行業中有大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受制于我國集成電路行業“缺芯少核”,部分高新技術企業的生產原料、技術、設備依然需要依賴進口,一旦中美貿易摩擦導致斷供,這些企業生產可能陷入停滯。
2.高新技術企業經營效益受到沖擊。我國部分高新技術企業對外貿易往來密切,企業主要產品銷往國外,甚至部分企業產品完全依靠國外市場,如果出口受阻,將嚴重影響該部分企業的經營效益。如:中興受制裁后,當年度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21.4%,凈利潤更是下降超過250%。華為自2019年被列入實體清單后,經營效益嚴重受損,營業收入增長率由2019年的19.08%驟降至2020年3.79%,凈利潤增速更是由2019年的32.03%下降至2020年的3.18%。
3.高新技術企業群體高質量發展受阻。目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已形成了多個以行業龍頭企業、細分領域領軍企業為主,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生態圈。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如華為、中興、杰賽科技、云從科技、云天勵飛等產業鏈的鏈主企業相繼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一定程度影響企業自身的良性發展,也影響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正常運行。部分對鏈主企業依賴程度較高的企業甚至可能面臨停產、破產等風險。
三、當前形勢下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中美貿易摩擦實質是兩國綜合實力的較量。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不斷提升,中美貿易摩擦未來可能會成為一種常態。為更好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最大程度降低對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我國政府和企業需要構建貿易摩擦聯合應對機制,進一步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市場競爭力,優化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環境,降低對外依賴程度,具體建議如下:
1.政府層面。一是建立多元化科技合作格局。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帶一路”建設等機遇,引導更多高新技術企業加強對歐洲科技交流合作,建立多元化創新鏈、供應鏈,面向歐洲、中西亞、南美、非洲市場需求加強產品創新,促進貿易區域平衡。二實施進口產品國產化替代計劃。深入了解分析高新技術企業主原料供需情況,鼓勵已產業化的主原料實現國產化替代,對部分技術不成熟的主原料,支持生產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推動產品升級換代,滿足本土市場主原料需求。三是多舉措擴大國內外市場需求。利用政府購買或鼓勵支持企業購買本土產品等手段擴大內需,支持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打造國產化品牌,提高產品競爭力,滿足國內外消費者需求,提高市場占有率。四是強化國際貿易服務。系統歸納梳理并及時向企業推送國際貿易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相關信息,加強國際法務等咨詢服務供給,降低企業因不熟悉東道國法律法規而遭遇損失的可能性。
2.企業層面。一是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利用國家各級稅收優惠、財政支持政策,加大企業研發投入,持續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掌握更多核心關鍵技術,降低核心關鍵技術的對外依賴程度。二是不斷提升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參與國際競爭,不斷提高自身技術、產品、服務水平和質量,形成比較優勢,樹立良好品牌形象,提升國際市場占有率。三是不斷拓寬市場范圍。企業要加強市場調研,立足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充分了解市場尤其是國內市場需求,不斷豐富產品類型,擴大產品組合,優化產品結構,減輕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避免因國外市場萎縮影響企業整體發展。 四是加強運營風險管理。企業要不斷強化風險意識,針對采購、生產、營銷等環節梳理潛在風險點,形成風險清單。加強風險管理,及時制定風險應對預案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風險損失。[基金項目:廣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廣東省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影響因素及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8B070713002)]
(執筆人:鄭秋生 ? 張志強 ? 關杰倫 ? ?黃海濱 ? ?梁嘉明)
(作者單位:廣東省技術經濟研究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