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悅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國家越來越重視環境的保護和治理,也出臺了相應的法律制度規范重污染企業的經營活動。然而,現實中,某些重污染企業因多種原因,并未循正途治污,而是在進行會計業務處理和信息披露時,通過隱瞞、扭曲等失范和舞弊行為達到財務信息上的“治污”,本文即針對這方面的現象開展研究。
一、我國對于環境保護的政策及法律制度
現如今,隨著不斷探索我國環境保護體系構建已得逐步完善,誰污染、誰治理,強化落實環境保護管理等環境保護政策,同時對于重污染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環境保護法》制定以來,對重污染企業的行為規范提出了政策要求,為其清晰地規劃出政策紅線,落實對違法違規等重污染企業的處罰力度,甚至被媒體行業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
二、我國會計制度中對于環境信息披露的現狀及制度漏洞
財會領域,也應當充分發揮會計信息監督的作用,對企業發展過程中環境活動以及信息,主動進行披露,從而引導重污染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重視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自然資源進行適度開發,推動環境、經濟的和諧發展。首先,目前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方式上并沒有政策上的強制要求,造成重污染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存在太多隨意性且質量并不高,披露方式不統一,在不同重污染企業間環境信息缺乏可比性,無法對不同企業進行有效的橫向比較。其次,各個重污染企業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存在較大差異。在企業披露信息內容方面來看,對于支出費用、取得業績與既定目標間關系等信息沒有及時進行披露,而更多的是側重于對重污染企業在環保方面投資力度,如排污費用、自然資源利用情況、綠化建設以及環保認證等積極方面,而對于環保處罰、訴訟等方面的不利信息則選擇少披露甚至不披露。選擇性地對企業有利信息進行披露,造成了信息披露不全面。再其次,重污染企業在進行會計環境信息披露過程中,在內容上并不具備實時代表性。在披露內容上,只對歷史內容進行細致描述,很少涉及數字化會計信息。一部分重污染企業會計在對企業環境治理費用、由于企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所產生的經濟損失等信息披露時,只披露歷史性信息,并沒有對影響企業財務的信息進行披露,導致披露信息利用價值極低,從而無法對重污染企業環境績效等指標進行準確評估。
三、重污染企業會計失范和舞弊行為產生的主要因素
1.重污染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制度有待完善。由于重污染企業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從而使得重污染企業會計信息披露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對稱。對于信息披露方而言,為了對自身有利,在會計信息披露時只披露對于重污染企業自身有利的一部分,而故意隱瞞對于企業不利的信息,同時即使隱瞞了披露信息也很難被外界發現,這就間接容忍了重污染企業隱瞞資產負面信息,瞞報虛報企業收入、損失情況的舞弊行為。
2.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已經陳舊。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部分法律法規及政策沒能夠緊跟形勢的變革步伐及時地建立健全,會計相關法律法規模塊沒有在細節處落實到位,從而使得法規政策上存在漏洞,為重污染企業會計舞弊行為提供可乘之機。
3.重污染企業會計失范舞弊成本低。在市場經濟體制發展過程中,當冒險利益遠大于冒險成本時,更多的企業會選擇冒險,重污染企業進行會計舞弊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舞弊成本低而收益高,使得重污染企業在權衡之下選擇舞弊。執法力度不強,也直接為重污染企業提供了舞弊動機。
4.重污染企業內部因素。一方面,企業經營者績效和企業業績掛鉤,由于密切的利益捆綁,成為會計舞弊的動機。另一方面,重污染企業為了謀取上市的需求,往往采用會計舞弊來偽造企業發展相關報表;而上市之后,根據《公司法》規定,如果連續三年虧損,企業股票就會被暫停交易,因此,一些上市了的重污染企業為了不受到退市處理,會選擇對財務數據進行粉飾,或者發現企業利潤過高時,為了避免受到過度關注,也會采用虛報瞞報等重污染企業會計失范及舞弊行為。
5.重污染企業財會人員個人原因。首先,利益驅使往往是重污染企業會計失范及舞弊的常見動機,在利益誘惑下,跨越會計紅線,將公共資產占為己有。其次,上級領導施加壓力也是導致會計舞弊的主要動機之一,如果一線會計人員不按照上級領導要求進行賬務處理,那么將極有可能失去會計工作,從而導致會計人員不得已而為之。再其次,企業會計人員為了避免退市或破產的境地,出于為了挽救企業的心理,也可能產生會計失范和舞弊行為。
四、重污染企業會計失范和舞弊行為的特征
1.原始憑證存在失真的情況。一些重污染企業中,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需求,常常在原始憑證中弄虛作假,利用制作假憑證的方式進行賬務處理,編制虛假財務信息,以達到滿足環保要求的目的。如山東某汽車制造有限公司通過偽造采購發票等手段,對汽車產品的污染控制裝置弄虛作假、以次充好,冒充排放檢驗合格產品出廠銷售,2018年被國家環保部處以停產整治,沒收違法所得718194.05元,并處貨值金額2倍罰款的處罰。
2.期末未進行固定資產減值測試和計提減值準備,未能正確反映資產價值,造成財務報表的失真。如武漢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利用使用的I類、V類放射源生產滅菌、消毒產品的企業,國家有嚴格的使用、保存、廢棄處理的規定,但在國家環保部對其進行監督檢查時發現,該公司輻照車間入口大門破損無法上鎖、廠區入口視頻監控損壞,但在賬務記錄上也未發現對上述固定資產計提過減值準備或者報廢;更嚴重的是該公司現有178枚鈷-60放射源(出廠年份為1997年至1999年)已超過放射源使用年限,應屬廢舊放射源,但仍繼續使用,且在賬面記錄中仍體現為固定資產。這種會計處理方式,一方面造成資產價值不客觀,另一方面也掩蓋了公司重大的安全隱患,不利于外部監督。國家環保部在2018年8月責令其進行整改。與此同時,該企業也對財務報表進行了重大差錯調整,追溯調整鈷-60放射源進行報廢處理。
3.偽造合同,掩蓋真實的費用支出,掩蓋違法犯罪行為。如連云港市某化學有限公司為達到非法排污的目的,與無危險廢物處置資質的鹽城某有限公司編造虛假合同,將非法委托排污費掩飾成服務費,將約2.2萬噸化工殘液通過罐車非法轉移至該公司,再通過雨水溝偷排外環境,最終被國家環保部掛牌督辦。
綜上所述,重污染企業的會計失范和舞弊行為不僅影響的是財務數據的真實性,使重污染企業朝犧牲環境換效益的扭曲方向發展,更重要的是影響環保、安監等政府機構對其進行監督,造成極大的環保和安全隱患。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遵循可持續發展觀的低碳循環經濟才是大勢所趨。各重污染企業應通過技術革命來生存和發展,“旁門左道”勢必將斷送企業的未來。[(掛靠課題: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可持續發展下的重污染企業會計失范和舞弊行為研究 項目編號:2021KY1283)]
(作者單位: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