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粵西地區革命斗爭是廣東革命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21年前后,南路各縣的進步青年黃學增、韓盈、邵貞昌、譚作舟等人陸續到廣州求學,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然后回到家鄉進行革命宣傳,為南路地區革命興起作出了重要貢獻。至1927年春,遂溪、海康、電白、茂名、化縣(化州)、陽江、廉江、吳川8個縣成立了縣一級農民協會,其他縣和北海市郊也成立了一批區、鄉農民協會,全路農會會員達12萬人。
從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運動開始,南路地區的革命斗爭基本沒有中斷。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南路黨組織毅然舉起武裝反抗“旗幟”,舉行農民起義。部分起義軍撤到北部灣上的斜陽島(今屬廣西北海市),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繼續堅持斗爭達5年之久。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共南路黨組織加強抗日救亡運動的領導。1945年1月,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在中共南路特委的直接領導下,南路人民解放軍在孤懸敵后的惡劣環境中,與日、偽、頑軍浴血奮戰,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廣東人民抗日武裝的一支重要力量。
解放戰爭時期,粵桂邊區是華南地區人民游擊戰爭七大戰略區域之一。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成立。粵桂邊縱隊配合南下野戰軍進行粵桂邊戰役,為解放粵桂邊區和雷州半島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