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楊生 鄭祿

支仁山(1916—1950),遂溪縣黃略鎮支屋村人。14歲考入遂溪縣初級中學讀書。畢業后在遂溪七小當教師。“七七”事變后,與何森、招離等10多名青年組成宣傳隊,下鄉發動群眾抗日救國。
1937年年底,支仁山與何森、周斌等人在遂溪東門開設“南化書店”,出售抗日救國等進步書刊。1938年8月,參與發起組織“遂溪縣青年抗敵同志會”,任干事會干事,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任中共遂溪縣委書記。
1942年8月,根據斗爭需要,縣委領導改為特派員制,支仁山任遂溪縣特派員。在負責遂溪縣工作期間,支仁山正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適時調整各階段的斗爭策略,使各級黨組織在國民黨反共逆流中保存下來,并發展壯大,在一批村莊中開辟革命根據地,為后來搞武裝斗爭打下良好基礎。
參與創建卜巢山抗日武裝中隊
1943年,日軍進犯雷州半島,國民黨遂溪縣府和遂溪的國民黨駐軍聞風喪膽狼狽逃竄。我中共南路組織卻是知難而進,在淪陷后的雷州半島開展武裝斗爭,艱苦卓絕地抗擊日寇。
此時,擔任中共遂溪縣委書記的支仁山根據上級的指示,積極參與發展抗日武裝,在位于遂溪西南區的卜巢山根據地組織籌建成立了卜巢山抗日武裝中隊。全隊50余人,槍30多枝,黃其煒為中隊長,陳同德任指導員。
4月中旬,卜巢山抗日中隊召開成立大會時,支仁山前來卜巢山給中隊指戰員作動員報告。從此,卜巢山中隊在中共黨組織的直接領導下,活躍遂南一帶,給日偽勢力狠狠地打擊。
組織領導“老馬起義”
1944年夏,中共南路特委決定在遂溪界炮的老馬村籌劃“老馬起義”,支仁山和唐才猷受令負責起義的組織領導工作。
在“老馬起義”前一個多月的日日夜夜,支仁山和唐才猷兩人堅決貫徹南路特委的指示精神,精心組織和協調聚集遂溪的各抗日力量.1944年8月9日夜晚,突襲進駐老馬村反共不抗日的國民黨軍界炮中隊,收繳了這個中隊的全部槍械。8月10日上午,支仁山代表中共南路特委,在老馬村祠堂前廣場宣布正式成立遂溪人民抗日游擊隊。
“老馬起義”是抗日戰爭期間高雷地區第一次公開反抗日寇侵略的武裝義,也表明了中國共產黨與全國人民共舟共濟,休戚與共保家衛國的態度和行動,極大地鼓舞了高雷地區人民與日斗爭,堅持抗戰最后獲得勝利的信心。
“老馬起義”的成功,揭露了國民黨頑固派假抗日、真反共、反人民的虛偽面孔。為報復起義武裝和老馬村的老百們,國民黨遂溪縣的縣長黃兆昌于“老馬起義”后的第三天早晨,便糾集縣屬反動武裝和界炮鄉反動鄉隊400多人惡狠狠地撲向老馬村,但被早有防備的起義武裝設伏在江頭村擊退。黃兆昌不死心,于8月18日上午9時又糾集700多兵力,兵分南北兩路再次進犯。起義武裝沉著應戰,支仁山、唐才猷有針對性調配部隊,除正面阻擊之外,還組織突擊隊穿插到敵人的背后發起攻擊,再次把來犯之敵擊潰。隔了兩天時間,黃兆昌又糾集臭名遠揚的反動頭子戴朝恩的保安隊第三次進犯,但仍然被支仁山、唐才猷指揮部隊擊敗。
“老馬起義”的部隊在后來的戰斗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難,在敵強我弱的惡劣條件下英勇善戰,不斷得到發展壯大成為粵桂邊縱隊的一支主力部隊,為南路革命做出重大貢獻。
組織攻打赤坎? 威震敵膽
廣州灣回歸成為湛江市后,為破壞中共湛江南路組織,撲滅革命火種,1947年6月22日,國民黨在湛江成立“靖匪保鄉會”,把抗戰勝利后在香港躲避,曾任法殖“廣州灣公局局長”日偽“廣州灣自治區”主任的陳學談出山充當主任委員。一批原來跟隨陳學談在廣州灣時期“尋食”的地痞流氓眼見舊主重出“江湖”,紛紛上竄下跳,協助陳學談“靖匪”。從此開始,湛江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反動勢力與追隨者囂張氣焰至極。
為打擊反動勢力與追隨者的囂張氣焰,配合游擊區粉碎國民黨保安軍對高雷游擊區實施“肅清平原、圍困山地”的第二期計劃。1948年7月,中共粵桂邊黨委臨時軍委決定,由粵桂邊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員支仁山和政委溫焯華負責組織實施襲擊國民黨高雷統治中心—湛江市赤坎。
戰斗前,支仁山,溫焯華親自派出情報骨干化裝潛入赤坎偵察敵情,了解攻擊線路的具體街道情況,然后又進行嚴密的戰斗部署和制定宣布不許破壞工商業等相關政策紀律。7月10日凌晨約二時,擔任主攻任務的粵桂邊縱隊第二支隊第八團和配合作戰的新三團、新四團用半個多小時便將位于南橋附近廣榮聲炮竹廠的國民黨軍保安第十團的1個營部和2個連殲滅,搗毀位于和平路與民權路之間的湛江國民黨“中央銀行”“中國銀行”,繳獲大批槍支彈藥和銀元鈔;同時,還襲擊了“湛江市自衛大隊”和警察局,擊斃國民黨中央通訊局駐瓊湛工作站的少將主任張輔森。
此次戰斗,開創了中共地方武裝在華南地區攻打較大城市并獲得勝利的先河。不但軍事上打了一個大勝仗,在政治上和社會上也影響極大。湛江的一些為反動統治服務的頭面人物和社會名流,紛紛通過各種關系和渠道與共產黨方面接洽以留后路,一些效忠國民黨的頑固分子也有收斂。
組織下洋起義和率隊解放徐聞
抗戰期間,海(康)徐(聞)地區由于是連接海南島的咽喉地帶,因此長期以來是敵強我弱,反動勢力猖獗。為改變海(康)徐(聞)地區的局面,1944年冬,支仁山帶領雷州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一大隊西進海(康)徐(聞)地區,1945年2月,第一大隊進入徐聞下洋鎮的地塘村,與當地共產黨員林飛雄帶領的當地游擊隊取得聯系,籌劃進行下洋起義。1945年2月13日晚,經過充分準備,下洋起義正式舉行。在支仁山的統一指揮下,起義部隊兵分三路向拒不抗日、卻圍剿共產黨抗日武裝的國民黨頑固派進攻,分別突襲了后祿村、下港村和灣仔村,最后直搗鎮公所會師下洋鎮。
解放戰爭中,為適應南路革命發展需要,中共粵桂邊黨委于1948年6月組建了粵桂邊縱隊第二支隊,并從外地調支仁山回第二支隊任支隊司令員。
在支仁山的指揮下,第二支隊一直馳騁在海(康)徐(聞)地區,堅持武裝斗爭,恢復和發展革命根據地,多次進攻襲擊徐聞縣城及駐守周邊鄉鎮的國民黨軍。
1949年10月22日,在南下解放大軍進軍雷州半島的隆隆炮聲中,支仁山指揮第二支隊和徐聞獨立營進軍徐聞縣城,于當天下午一時在徐城登云塔頂上升起一面五星紅旗。徐聞自始宣告解放。
新中國成立后,高雷軍分區成立,支仁山任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11月21日,支仁山因長期積勞成疾,經多方搶救無效而逝世。